犯罪嫌疑人,又稱嫌疑犯、嫌犯、疑犯,是指對因涉嫌犯罪而受到刑事追訴的人,在檢察機關正式向法院對其提起公訴以前的稱謂。犯罪嫌疑人和罪犯不同,依無罪推定的原則,除非經審判證明有罪確定,不然犯罪嫌疑人是無罪的。
又稱嫌犯,罪嫌。指犯罪偵查機關的偵查對象或者被偵查線索初步確定的懷疑對象。犯罪嫌疑人必須是特定的人,對尚未找到的和身份未確定的犯罪實施者不能稱為犯罪嫌疑人。在刑偵實踐中,犯罪嫌疑人可能被不在場證據和其他科學證據排除嫌疑。刑事偵查終結後受到刑事指控的犯罪嫌疑人稱為刑事被告人。
擴展資料:
犯罪嫌疑人當庭認罪的相關法律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部關於適用普通程序審理被告人認罪案件的若幹意見》
第九條 人民法院對自願認罪的被告人,酌情予以從輕處罰。
《最高人民法院量刑指導意見》
7、對於當庭自願認罪的,根據犯罪的性質、罪行的輕重、認罪程度以及悔罪表現等情況,可以減少基準刑的10%以下,依法認定自首、坦白的除外。
所謂當庭認罪,指犯罪嫌疑人當庭自願承認被指控的犯罪。對此應註意以下幾點。
第壹,認罪須在當庭。當庭自願認罪與其他量刑情節不同,其主要來源程序法。由於被告人當庭自願認罪簡化了法庭審理的程序,提高了訴訟效率,節約了司法資源,因此可以對被告人從輕處罰。
需要註意的是,被告人在偵查階段、審查起訴階段不認罪而當庭認罪的不影響對該量刑情節的適用。犯罪嫌疑人當庭不認罪,庭審結束後自願認罪的由於沒有簡化審理程序、節約司法資源,壹般不能認定當庭自願認罪。
第二,認罪的程度只要求犯罪嫌疑人承認被指控的基本犯罪事實。
由於客觀條件的限制,犯罪嫌疑人壹般不好非常準確地記住案發的詳細經過,有的甚至會對鑒定結論等證據提出異議,但只要能夠對指控的犯罪後果、手段、對象等基本事實沒有異議,就不會影響對此的認定。
第三,認罪的內容只要犯罪嫌疑人承認指控的事實,不要求承認指控的罪名。
百度百科-犯罪嫌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