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簫聲咽,
秦娥夢斷秦樓月。
秦樓月,年年柳色,
灞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
鹹陽古道音塵絕。
音塵絕,西風殘照,
漢家陵闕。?
父母且不顧, 何言子與妻?
名編壯士籍, 不得中顧私。
捐軀赴國難, 視死忽如歸。
賞析壹
此首傷今懷古,托興深遠。首以月下簫聲淒咽引起,已見當年繁華夢斷不堪回首。次三句,更自月色外,添出柳色,添出別情,將情景融為壹片,想見慘淡迷離之概。下片揭響雲漢,摹寫當年極盛之時與地。而“鹹陽古道”壹句,驟落千丈,淒動心目。再續“音塵絕”壹句,悲感愈深。“西風”八字,只寫境界,興衰之感都寓其中。其氣魄之雄偉,實冠今古。北宋李之儀曾和此詞。唐宋詞簡釋》 唐圭璋之深,如註如訴;後二句寫無可奈何,入室垂簾,隔窗望月,愈襯孤寂。無獨乎?無怨乎?詩不正面塗抹,卻從反面點妝,字少而情多,委婉而入微,余音裊裊,不絕如縷。出處:古詩詞鑒賞
賞析二
這首《憶秦娥》詞,氣勢雄渾,意境高遠。上片寫春天的清晨,女主人公在秦樓上聞簫聲悲咽而壹覺醒來,望明月而懷遠,見垂柳而憶別;下片寫秋天的黃昏,女主人公登臨樂遊原(今西安市東南),睹景物而傷懷,感時序而驚變。這說明她自春徂秋,朝朝暮暮,無時無刻不在相思。在同壹首作品中,允許時間、空間如此不斷流動和暗裏轉換,正式中國古典詩詞的審美特征之壹。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由簫聲、秦娥、秦樓等興象,很容易使讀者聯想到《列仙傳》上的簫史和弄玉的幸福愛情,從而勾起壹種歷史的悠遠感,與現實的悲咽、淒清景象形成強烈的對比。秦娥在驚醒之後,聽到悲咽的簫聲若斷若續,看到淒清的月色若明若幽,此時又該有多少思緒自心潮中湧出!按詞律規定"秦樓月"三字的重疊,正適合表現著思潮起伏的需要,並為銜接"年年柳色,灞橋(壹作陵)傷別"另壹意境充當津梁。既然說"年年……傷別",則知所懷之人已離去多載。因此哪怕是灞橋(陵)柳色年年依舊,而秦樓上的女主人公卻是相思愈陷愈深了啊!
下片場景陡轉:"樂遊原上清秋節,鹹陽古道音塵絕。"重九日登高,佳節倍思親。但女主人公見鹹陽古道上車馬稀落,音信杳無,引領西望,能不慨然?"音塵絕"三字再壹重疊,更加倍地強調出她心頭悲哀的沈重。末尾兩句"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王國維說它把登高者的意興寫絕了。"遂關千古登臨之口"(《人間詩話》),使別人再也寫不過他。劉熙載甚至認為它"足抵少陵(杜甫)《秋興》八首"(《藝概》卷四)。它好在哪裏?我以為它好在能勾勒出壹個詩的境界,從中讓讀者領略到無限傷亂的心情。試想:在西風、落日的映襯下,漢王朝陵墓、宮闕淒冷荒涼的景色,不正象征著它的衰危麽?
此詞意境,上半闕柔和,下半闕雄渾。詞人融柔美和壯美於壹體,在淒清、悲涼的典型氛圍中,多方面地展示出抒情女主人公的多情性格。
詞中所描繪的景物,顯然都是遙想之詞。但它能使讀者親臨其境,恍如置身於秦樓或樂遊原上,在月色籠罩或西風吹拂中觸起離愁;並通過舉目河山之異,深寓故國興亡之感。在秦娥的形象裏,凝聚著詞人李白的獨特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