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安史之亂”起於“天寶戰爭”,這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因為總的來說,安史之亂的爆發,是多種原因***同作用之後的結果。天寶戰爭是導致它爆發的壹個小小的開端,但是並不能算作是主要原因。
熟知這段歷史的朋友應該知道,安史之亂之所以會爆發,主要是因為“武皇開邊”的原因。這壹點,杜甫在他的《兵車行》裏說得很清楚。他是這樣說的: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那麽,為何作者說,天寶戰爭是安史之亂的開端呢?我下面來進壹步說明壹下;
唐玄宗像
唐玄宗為了對外擴張的需要,他不惜將大多數的軍隊都安置在了邊境地區,這樣壹來就造成了軍事布局上的“外重內輕”局面。邊境的兵力很多,但是中央政府的兵力卻很少。到了玄宗後期的時候,邊境地區的軍隊甚至高達四十九萬人之多,而中央政府的兵力卻只有不到十三萬。
被世人說成是“口蜜腹劍”的大唐宰相李林甫去世之後,接替他的是楊玉環的哥哥楊國忠。但是在楊國忠上臺之後,中央軍立馬就又損失了將近壹半,這是為何呢?原因就在於他發動了征討南詔的戰爭。
在《舊唐書》裏,對楊國忠的評價是這樣的,說他這個人不學無術,品行也很差,家族中的人都很鄙視他。甚至連發動安史之亂的安祿山都瞧不起他。由此可知朝廷上的官員是如何看待他的了。
而這個時候,楊國忠就急於做出壹點成就來樹立自己的威望。
李林甫——劇照
但是,要做些什麽呢?
楊國忠知道,此時的玄宗皇帝熱衷於對外擴張,推崇軍功,於是就想著:“我要有了戰功,那不就能站穩腳跟了嗎”?當然了,楊國忠的想法是完全正確的,但是,要去攻打誰呢?北方的遊牧民族太過兇悍,自己不是他們的對手,這個打不得。南方倒是有那麽幾個理想的目標,好,就去攻打南詔吧!楊國忠自以為南詔是壹個軟柿子,可以捏上壹捏。
其實,早在楊國忠就任宰相之前,他為了給自己樹立威望,就已經發兵攻打過壹次南詔了。結果當士兵們深入雲南地區時,就感到水土不服,生病者眾多,反被南詔軍打得大敗而歸。楊國忠認為,上次失敗主要是因為自己派去的兵力不夠,這壹次,決定多帶壹些兵去。於是,楊國忠便開始派人在長安、洛陽、河南、河北壹帶募兵。壹開始還只是合法合理的募兵,但是老百姓們壹聽說是要去雲南打仗,頓時間都不想去了,所以就沒有多少人來報名。
楊國忠見募兵不起作用,便開始下令強行征兵,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
楊國忠——劇照
後來大詩人白居易寫道:
“君不聞開元宰相宋開府,不賞邊功防黷武。
又不聞天寶宰相楊國忠,欲求恩幸立邊功。”
這首詩的意思是說,唐玄宗在位時期的宰相宋璟,不肯獎賞軍功,是為了防止窮兵黷武。唐玄宗在位後期的宰相楊國忠,想要討好皇帝,就拼命追求軍功,搞得是民怨沸騰。
最為嚴重的是,楊國忠這次攻打南詔仍然是大敗而回,他帶去的七萬大軍在南詔國都太和城外全軍覆沒。這次攻打南詔失利,大大透支了唐帝國的國力,也使得朝廷威信掃地,老百姓怨聲載道。
而也就是這個時候,北邊的安祿山正在靜靜地等待局勢的變化。
安祿山——劇照
當時的安祿山已經是身兼三大藩鎮的節度使,手中至少有十八萬軍隊。此外,出將入相的道路已經被李林甫給切斷了,安祿山升官的機會也沒有了。後來玄宗也想過要恢復出將入相,召安祿山進京做宰相,但結果卻遭到了楊國忠的勸阻,最後不得不收回成命。這時候,安祿山和楊國忠的恩怨就更深了。以至於後來安祿山起兵造反的時候,打的旗號就是“奉旨討伐逆賊楊國忠”。
不僅如此,楊國忠還給唐玄宗進獻了壹條“毒計”,他對玄宗皇帝說,安祿山想造反,不信妳召他進京,如果他來了,說明他沒有問題。但如果他沒來,那就是做賊心虛,咱們就趕緊率兵將他拿下!
但讓楊國忠沒想到的是,安祿山最後還是來了,而且還向唐玄宗哭訴楊國忠誣陷自己。這樣壹來,搞得楊國忠十分尷尬,就在安祿山回去以後,他還下令將安祿山在長安的府邸給抄了。此時的安祿山和楊國忠已經是不***戴天了。
安史之亂
於是,在楊國忠兵敗南詔後的第二年,安祿山就打著“奉旨討伐逆賊楊國忠”的旗號發動了叛亂,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
所以總結壹下,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是唐朝對外擴張造成朝廷的實力和威信下降,這大大刺激了安祿山的野心,於是引發了安史之亂!
但是,天寶戰爭的出現,只能說是刺激了安史之亂的爆發,但是卻不能將其作為這場叛亂的主要原因。因為,天寶戰爭的起因,是因為楊國忠“無理取鬧”,而楊國忠的無理取鬧,則主要原因是唐玄宗的窮兵黷武!
這些事情都是環環相扣的,僅壹樣都無法將其解釋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