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免費電影 - 阿侖·雷乃的人物經歷

阿侖·雷乃的人物經歷

阿侖·雷乃1922年生於法國的布丹壹個普通中產家庭,在幼年時代,從流行的小說、電影到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赫胥黎和曼絲菲爾德的文學以至漫畫都是他涉獵的範圍。

12歲生日那年,父母送給他壹臺柯達8毫米攝影機作為生日禮物,此後,攝像機在他的人生中始終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14歲時,雷乃迷上了電影,並制作了壹部8mm短片,隨後進入巴黎壹所電影學院深造。畢業後,從事副導演多年。

1939年,雷乃在巴黎的生活目標由做壹個教師轉到舞臺表演。

1943年,他考入法國高等電影學院,但只讀了18個月就退學了,理由是那裏的課程不及他在昂利·朗瓦的法國電影資料館看的經典電影得益大。之後,雷奈搬到了賽納河左岸,正式開始他的電影事業。在這個時期,他對蒙太奇和場面調度之間的關系作了壹系列的重要實驗。導演生涯從拍短片開始,其中1948年的作品《梵高》35mm的重拍版本,贏得了威尼斯影展兩個獎項以及1949年的奧斯卡短片金像獎。

20世紀50年代法國新浪潮電影崛起時,阿侖·雷乃和誌同道合的藝術家攜手拍攝影片,形成左岸派。

電影史上,畫家的故事是最受歡迎的題材,繪畫和電影之間的近親關系使得後現代的電影藝術家彼得·格林納威、德裏克·賈曼,包括黑澤明都在自己的電影中向畫家致敬。阿倫·雷奈在1950年的短片《格爾尼卡》中用自己獨特的蒙太奇手法把畢加索的名畫和他較帶希望的作品及超現實主義詩人Paul Eluarcl的解說拼合在壹起,強烈地表達了他對戰爭的不滿。

1955年,他再次與克裏斯·馬克合作完成紀錄電影《夜與霧》。

1958年他與瑪格麗特·杜拉斯合作了電影《廣島之戀》。

1977年他執導了首部英文對白作品《天意》。

1980年的《我的美國舅舅》是阿倫·雷乃最接近普羅大眾審美的壹部作品。影片最終獲得第33屆戛納電影節的評審團大獎。

從1983年的《生命是部小說》之後,他開始了與薩賓·阿澤瑪、皮埃爾·阿迪提、安德烈·杜索裏埃、芬妮·阿爾丹、朗貝爾·維爾森等固定班底的長期合作。

薩賓·阿澤瑪在1998年成為他的妻子。在《幾度春風幾度霜》、《心之歸屬》等作品,阿倫·雷乃嘗試將舞臺劇改編為電影,他的作品《雷利的生活》則改編自劇作家阿倫·艾克鵬的作品。

進入20世紀90年代,雷乃開始註重電影的觀賞性。《人人都唱這支歌》便是他這個階段的代表性作品。

2009年的《瘋草》中,他首次直接使用小說改編的劇本。

2012年,89歲的阿倫·雷乃以壹部《好戲還在後頭》再度入圍戛納電影節。電影改編自法國著名劇作家讓·阿努伊的戲劇《歐律狄刻》。

2014年,在柏林電影節上,雷乃執導的《縱情壹曲》獲得了阿爾弗萊德獎。

2014年3月1日,阿侖·雷乃於在巴黎去世,享年9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