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腰新娘裏有幾個民俗,分別是什麽
摘要:《花腰新娘》是導演章家瑞執導的“紅河三部曲”之壹,本文試從社會民俗、物質民俗和精神民俗三方面來展示、分析影片中所體現的花腰彜民俗。 關鍵詞:影視;花腰彜;民俗 民俗是壹種在人類生存過程中創造出來的並與人類相始終的古老文化,它集物質與精神、現實與理想、情感與理智、實用與審美於壹體,擴布於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具有很強的滲透性。而影視是高科技的產物,它通過現代科學技術(聲、光、電、化、自動控制等)手段將大眾生活與藝術審美融為壹體,具有很強的兼容性。因而,民俗與影視的結合實乃出於必然。[i]壹方面,民俗為影視提供了壹個廣闊的創作天地。另壹方面,影視又展示並反映了民俗。中國電影自產生以來就壹直有意無意地吸收民俗的養分,如1913年的《難夫難妻》,20世紀20-30年代的《春蠶》、《壓歲錢》,建國後到80年代初的《五朵金花》、《茶館》。尤其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更是出現了壹大批展示民俗風情的影片,如《青春祭》、《紅高粱》、《盜馬賊》、《大紅燈籠高高掛》等等。章家瑞執導的《花腰新娘》毫無例外也是壹部展示民俗的影片。影片開始便交代其以雲南少數民族花腰彜為背景,“尼蘇人,俗稱花腰彜,雲南彜族的壹個支系。”“花腰”是這壹支系的他稱,因婦女的服飾精美大方,色彩艷麗,而且腰間系有精美的花腰束,被人們親切地稱為“花腰彜族”,俗稱“花腰彜”。影片講述了壹對花腰彜青年阿龍和鳳美的愛情故事,其中展示了豐富多彩的花腰彜民俗。本文將從社會、物質和精神民俗三方面來展示並加以分析。社會民俗,又稱社會組織及制度民俗,在影片中主要表現為花腰彜的“不落夫家”婚俗。影片壹開始便介紹:“花腰彜有壹個世代風俗:男女成婚後新娘不能與新郎同房,最少要等三年,新娘才能住進新郎的家,此風俗稱之為‘歸家’”。接著,壹場別開生面的花腰彜婚禮展現在眼前,婚禮的主持者用彜語唱道:“擇個良辰日/結成龍鳳配/要守彜家道/三年不得歸/待到歸家後/出入成雙對/直至白頭老/鳳舞隨龍飛。”此後,這壹習俗便貫穿始終。婚禮當天晚上,鳳美喝醉了酒,從窗戶爬進了阿龍的房間。第二天壹大早,阿龍的大嫂叫他該起床幹活了,走進房間看到兩個人在壹張床上睡著,驚叫了壹聲,手中端著的豆子也都撒在了地上。阿龍的大哥、阿爸、阿媽聽到響聲,也趕緊跑上來。當看到這種情形後,阿媽說了句“真丟人”,大哥趕緊將阿龍拖下床,嫂子和阿媽叫鳳美起來,沒想到鳳美坐起來之後又躺下了,阿爸生氣地說“給我連人帶床擡回娘家去”。當鳳美被擡回去後,她阿爹也說了句“真丟人”。人們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鳳美違背了“不落夫家”的習俗。對於此情此景,小張媽說以前確實是這樣的,現在年輕壹輩已經沒了那麽多的講究,不到壹年便“歸家”了,有的幹脆沒有了“歸家”風俗,老人們也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了。[ii]鳳美為了能天天見到阿龍,便不顧“歸家”習俗的限制,壹心要參加龍隊。影片中還展示了大嫂和小七妹對“歸家”的認識,大嫂對鳳美說:“沒歸家的時候,我成天可快活了。舞龍壹舞壹個通宵,都不知道累。”言下之意是女子歸家後就不能舞龍了,整天被家務事纏著,我們可看到大嫂那忙碌的身影,為公婆燒洗腳水,磨豆子,做飯……,可以說沒有了做姑娘時的快樂。小七妹三年到了沒有歸家,通過阿玉的口,我們得知小七妹不歸家的原因是“怕歸了家就不自由了,也不能舞龍了”。正是由於她們兩人的影響,當阿龍要和鳳美同房時,鳳美做出了強烈的反抗,大叫“我不要歸家,我還要比賽,我要舞龍”。這就說明女子在不落夫家期間是自由的,可以參加各種社交活動,比如舞龍。壹旦歸家則失去了自由,更不用說舞龍了。影片中最後壹幕是鳳美、小七妹背著孩子在田間勞作,她們雖然在舞龍大賽上獲得金獎,但最後仍然歸家了。可見,習俗對人的控制性是多麽強!物質民俗在影片中具體體現為花腰彜的服飾、居住和飲食習俗三方面。前面已經指出“花腰”壹詞的來歷是與花腰服飾有關。花腰服飾做工精細,色彩艷麗。影片中當花腰姑娘穿著盛裝出場時,她們如同那盛開的馬櫻花,楚楚動人。鳳美和黑山寨小夥子摔跤時,只穿著壹個艷麗的肚兜。這肚兜是花腰彜服飾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的肚兜是壹個長約25公分,寬約16公分的長方形繡品,它不能單獨使用,需與盛裝和生活裝搭配穿戴在婦女們的下腹部。為更好體現花腰彜肚兜的特點,設計師大膽采用了彜族“三道紅”圍腰的款式並加以改進,再用彜族花腰婦女們親手刺繡的崇拜圖案制作,以火焰圖案為主,其他花卉圖案為輔,使肚兜成為壹個獨立的可以單獨穿戴的整體,新設計的肚兜比傳統的肚兜大2/3。[iii]這樣,姑娘的胸部和腹部就被遮住了,只露出雙臂和後背,更好地展示了花腰姑娘的性感美。此外,花腰帶是女子送給心上人的定情物,壹旦退回則表示退婚。影片中出現了兩次有關“花腰帶”的場景,壹次是小七妹的丈夫因撞了車要賠款,便需要小七妹歸家幫助打磚坯,如若不聽他的,他就退了花腰帶,阿玉叫道“妳敢退婚”;另壹次是阿龍將花腰帶扔給鳳美,說要退婚。花腰帶被退回是件很嚴重的事情,鳳美阿爹說“丟死人了,妳不要臉,我還要這張老臉呢”。阿龍不僅將花腰帶退給了鳳美,又開除了她。當阿聰對阿龍說“其實鳳美心裏愛的壹直是妳”時,阿龍悶悶地喝著酒,終於明白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麽,醉酒後的他手持龍頭在“土掌房”的屋頂上狂舞了壹場驚心動魄的舞龍。土掌房是壹種夯土築墻、墻上架梁的平頂土房。房頂很結實,可以作為曬糧食和納涼的地方。這種建築壹般是兩層,壹層居中為堂屋,堂屋樓上為“正樓”,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因此,在任何時候,新房都不能被安置在樓上,樓上只能由老人或者未婚子女居住。[iv]影片卻將新房安置在了二樓,違反了習俗規定,引起了當地很多老人的不滿。所以,影片在展示民俗文化時,應尊重並符合當地的文化傳統。米線是風靡雲南全省,深受各族人民喜愛的小吃之壹。影片中有三個鏡頭是鳳美在吃米線,每次都是狼吞虎咽地往嘴裏塞。其中還有壹個花腰姑娘榨米線的鏡頭,她們壹邊榨,壹邊唱:“碧水纏青山,阿妹纏情郎,心上的人兒呀此時在何方,阿妹榨米線,等哥來嘗嘗”。 精神民俗是意識形態方面的民俗,在影片中具體表現為花腰彜的民間信仰和民間歌舞。花腰彜是壹個崇拜龍的民族,影片多有體現,如龍旗,龍像,龍譜。阿龍還講述了神龍的故事:“我們的瓜果為什麽又大又甜,水牛為什麽累到老,莊稼為什麽長得這麽好,這都是神龍保佑的緣故。聽我爺爺說,在很久很久以前,不知從什麽地方飛來了壹只身上帶火的龍,它飛到哪兒,哪兒就著大火,好像天上多了好幾個太陽,雨不下了,海子也幹了,莊稼全都死了。村裏的人就敲鑼打鼓,帶著祭祀的牛羊上了山,神龍最終聽到人們的祈求,飛來把火龍趕走了,大雨嘩嘩地下了,人們終於得救了。”實際上,阿龍講述的神龍便是花腰彜的先祖“阿竜”,相傳他拯救了深受妖魔鬼怪傷害的彜家人民,自己卻不幸被害。於是人們通過每年的壹小祭(咪嘎好)和十二年的壹大祭(德培好)來祭祀這位先祖,祈禱五谷豐登,人畜平安。祭龍便要舞龍,花腰彜的舞龍隊有多種形式,其中的女子舞龍隊格外引人註目,壹條龍由12個姑娘來舞,表示12生肖。她們舞起龍來好像龍在飛,龍在騰,好似壹幅鳳舞龍飛的美妙畫卷!石屏縣哨沖鄉的女子舞龍隊還獲得多項大獎,名揚海內外。彜族有句諺語:“歌多多不過彜家,跳舞扭不過彜家,天上的星星能數盡,彜家的歌舞數不完,要問彜家歌舞有多少?請用海鬥量壹量。”[v]這是彜族民間歌舞豐富多彩的真實寫照。影片的主題曲仿佛是壹種“天籟之音”,聽後有種“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感覺。這是壹首“海菜腔”民歌,它以異龍湖中壹種名為“海菜”的水生草本植物而得名,是由青年男女在談情說愛唱出的山歌中發展衍變而來。片中的海菜腔采用了MTV式的風格拍攝,被賦予了壹種新形式。影片中有壹場景是阿聰和鳳美跳起了煙盒舞。煙盒舞是以手彈特意美化制作的木質煙盒跳躍而得名,通過腳、手、身、腰、頭各部巧妙運用,以變化多端的動作、技巧、舞姿,直接模擬或抽象表現動物生活習態,人在爬山、涉水、放牧、狩獵、從事農業勞動及述愛求偶時的行為和意境。[vi]片中的煙盒舞,是經過舞蹈名家加工改造過的,使其更富有性感和美感。值得註意的是,“海菜腔”和“煙盒舞”是石屏縣彜族另壹支系三道紅的傳統歌舞,影片將它們展示在花腰彜身上,更好地推廣和傳播了石屏彜族的傳統文化。正是這些異彩紛呈的花腰彜民俗,使影片達到了壹種唯美的效果,從而使我們久久不能忘懷那古老的婚俗、絢麗的服飾、別具特色的舞龍、悠揚的海菜腔,性感的煙盒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