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免費電影 - 貨幣學派的貨幣供應理論及其政策意義

貨幣學派的貨幣供應理論及其政策意義

概括起來,貨幣學派的理論特點 主要在於以下兩點:

第壹,堅持經濟自由主義,反對國家過多幹預。他們旗幟鮮明地反對任何形式的國家幹預,特別是反對戰後凱恩斯主義的理論和政策主張,認為除了貨幣之外,政府什麽也不必管。

第二,特別重視貨幣理論的研究,承襲芝加哥學派“堅持貨幣至關重要這樣壹種理論研究方法”,認為“貨幣最重要”。貨幣學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米爾頓?弗田德曼(Milton Friedman),他是貨幣學派的創始人。除弗裏德曼以外,貨幣學派較有影響的代表人物還有美國的布倫納、梅爾澤、英國的艾倫?沃爾特斯、奧地利的赫爾姆特 弗裏希等人。

二、貨幣學派的貨幣需求理論

貨幣學派的理論基礎是貨幣數量說。 貨幣學派的創始人弗裏德曼在近代貨幣數量說基礎上提出了現代貨幣數量說。弗裏德曼認為,與交易方程式相比,劍橋方程式更為可取。因此,弗裏德曼是沿著劍橋方程式來重新表述他對貨幣數量說的新見解。弗裏德曼認為,貨幣數量說首先是壹個貨幣需求的理論。因此,貨幣學派的貨幣需求理論是用現代分析方法表述的貨幣數量說。弗裏德曼的貨幣數量說與早期和近代貨幣數量說的最大差別是,他明確提出貨幣數量說是明確貨幣需求由何種因素決定的理論。基於此,弗裏德曼對影響人們貨幣需求的因素逐壹加以分析,提出並論證了著名的貨幣需求函數。

(壹)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

弗裏德曼對貨幣需求諸因素的分析,從研究人們為什麽需要貨幣人手。他認為,人們對於貨幣的需要,就像人們對別的商品和勞務的需要壹樣,可采用消費者選擇理論來進行分析。弗裏德曼認為,與消費者對商品的選擇壹樣,人們對貨幣的需求同樣受三類因素的影響。他對影響貨幣需求的這三類因素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1、 收入或財富的變化

弗裏德曼認為,收人或財富的變化是影響貨幣需求的重要因素。壹般情況下,可用收人來代表財富總額。但他指出,不能用統計測算的現期收人作為財富的代表,應該采用 “永恒收入” 的概念作為財富的代表。此弗裏德曼進壹步把財富分為人力財富和非人力財富兩類。由於這兩類財富在總財富中的不同構成比例,制約著它們所帶來的收入的不同比例,進而影響貨幣需求。因此,他認為“現金的保有不是與總財富相聯系,而是主要與非人力財富相聯系。”用W表示非人力財富占總財富的比率,即來自財產的收人占總收人的比率。

2、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

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是指“貨幣與其他資產的預期報酬率”。貨幣的名義報酬率(rm)在通常情況下為零。其他資產的名義報酬率壹般不為零,它們主要包括兩部分:第壹部分是目前的收益,主要指預期固定收益報酬率(rb)和預期非固定收益報酬率(re);

第二部分是預期的商品價格變動率(1/p*dp/dt)。持幣的機會成本越高,對貨幣的需求越少。這樣,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就與貨幣需求呈反向變動關系。

3、持有貨幣給人們帶來的效用

對於個人或企業來說,持有貨幣既可以用於日常交易的支付,又可以應付不測之需,還可以抓住獲利的機會,這就是貨幣所提供的效用。這些效用雖然無法直接測量出來,但人們的感覺和現實證明它確實是存在的。這種流動性效用以及影響此效用的其它因素,如人們的嗜好、興趣等是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之壹,用符號U表示。

(二)貨幣需求函數式

綜上所述,弗裏德曼列出個人財富持有者的貨幣需求函數式為:

M/P=f(Y,W;rm,rb,re,1/p*dp/dt;U)

式中,M為個人財富持有者手中保存的貨幣量(名義貨幣量);P為壹般物價水平;

M/P為個人財富持有者手中的貨幣所能支配的實物量(實際貨幣需求量),其他符號均如上述表示。

(三)貨幣需求函數的特點與意義

弗裏德曼和其他壹些貨幣學派的學者對貨幣需求函數作了較為細致的研究。由於貨幣需求函數式中有諸多自變量,為了便於分析,他們首先把貨幣需求函數式中某種條件下可以忽略不計的項目省略掉,將貨幣需求函數式就簡化為:

M/P=f(Y,i )

此式表明,貨幣需求主要由人們的收人和市場利率來決定。

1、貨幣需求函數的特點

弗裏德曼認為,貨幣需求函數是壹個穩定的函數,其動向是可以預測的。理由有三:

首先,影響貨幣供給和需求的因素相互獨立;

其次,在函數式的變量中,有些自身就具備相對的穩定性(如U、W),有些只在很少情況下才影響貨幣需求(如1/p*dp/dt),因而它們不會破壞貨幣需求函數的穩定性;

第三,貨幣需求函數的倒數——貨幣流通速度基本上是壹個穩定的函數。

2、貨幣需求函數的意義

明確貨幣需求函數穩定性的特點具有重要意義。論證並強雕貨幣需求函數具有穩定性,其目的在於說明貨幣對於總體經濟的影響主要來自貨幣供應方面,即供需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在供給方面。據此,貨幣學派提出了以反對通貨膨脹、穩定貨幣供應為主要內容的政策主張。所以說,穩定的貨幣需求函數成為貨幣學派理論及政策的立論基礎和分析依據。

三、貨幣學派的貨幣供應理論

在現代西方貨幣供應理論中,貨幣學派的貨幣供應理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這裏主要研究影響較大的貨幣供應決定模型、貨幣供應量的性質和貨幣供應增長率的確定等理論觀點。

(壹)弗裏德曼——施瓦茲的貨幣供應決定模型

弗裏德曼和安娜?施瓦茲(A Schwartz)在 1963年出版的《美國貨幣史:1867-1960》壹書中,推導出了著名的貨幣供應決定模型:

M/H=(C+D)/(C+R)

將公式的右邊分子分母同除以C,再分別乘以D/R,可得:

M=m/H=[ D/R(1+D/C)]/(D/R+D/C) ,即

M=H?[ D/R(1+D/C)]/(D/R+D/C)

此式是弗裏德曼——施瓦茲分析貨幣供應量決定因素的基本公式。從式中可見,決定貨幣供應量主要是三個因素;高能貨幣H、商業銀行的存款與準備金之比 D/R、商業銀行存款與公眾持有的通貨之比D/C ,它們均與貨幣供應量呈同方向變動。

(二)卡甘的貨幣供應決定模型

為了彌補弗裏德曼——施瓦茲貨幣供應量方程式的缺陷,卡甘於 1965年提出了他的貨幣供應方程式:

M=H/(C/M+R/D-C/M?R/D)

從式中可見,貨幣供應量等於高能貨幣H與貨幣乘數(m=1/(C/M+R/D-R/D?M/C)的乘積。

卡甘的方程式明確表明:貨幣供應量的變動與高能貨幣成正比,與通貨比率和準備金——存款比率成反比。

(三)貨幣供應量的外生性和可控性

弗裏德曼——施瓦茲運用貨幣供應方程式說明,中央銀行完全可以通過控制高能貨幣來控制貨幣供應量,貨幣供應量是由貨幣當局控制的外生變量。他們還通過實證分析證明了這個論斷;卡甘也對貨幣供應量的外生性和可控性問題進行了分析論證,認為貨幣供應量是壹個外生變量。因為中央銀行操縱高能貨幣的行為對貨幣供應量的決定具有支配性的作用,因此貨幣供應量是中央銀行可以絕對控制的外生變量。

弗裏德曼施瓦茲和卡甘證明和強調貨幣供應的“外生性”和“可控性”,為強調貨幣政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四)貨幣供應增長率的確定

由於貨幣供應量是中央銀行可以控制的外生變量,因此,正確地確定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率就成為中央銀行能否成功控制好貨幣供應量最關鍵的問題。弗裏德曼認為,正確確定貨幣供應量增長率需要解決好三個問題:

1、如何界定貨幣供應指標的範圍

關於貨幣供應指標範圍的界定問題,弗裏德曼認為,相比之下,貨幣供應指標的範圍選定為流通中的通貨加上所有商業銀行的存款,也即M2較為恰當。

2、如何確定貨幣供應的增長率

弗裏德曼認為,貨幣供應增長率的確定,應與經濟增長率大體相適應。

3、貨幣供應增長率在年內或季節內是否允許有所波動

關於貨幣供應增長率在年內或季節內是否允許波動的問題,弗裏德曼認為,貨幣供應的增長率,壹經確定是不能任意變動的。若遇特殊情況必須更改時,應該事先宣布並盡量縮小變動的幅度。

四、貨幣學派的貨幣傳導機制理論

(壹)貨幣量變動後的傳導過程

弗裏德曼的貨幣傳導機制分析大致可表示為:

M→E→P(i)→I→Y

其中,M表示貨幣供應量;E表示公眾支出;P為非貨幣資產價格,i為利率;I為投資,Y為名義收人。弗裏德曼認為,這個名義收人的貨幣理論傳導分析表明,短期內貨幣供應量的變動可能會對經濟的實際產出發生作用,這主要是由於價格的適應性預期存在著時滯,並且勞動力市場上的工資合同短期內也來不及調整的緣故。但隨著投資支出的擴大,借貸資本需求的增加,名義利率就會回升,投資和產量隨之下降,商品供給減少,價格卻進壹步提高,直到人們新增的貨幣量被價格上漲全部吸收為止。因此,從長期看,貨幣量的變化只會引起物價水平的變化而不影響實際產出。弗裏德曼的這壹論點又被概括為貨幣的長期中性和短期非中性論。

(二)弗裏德曼和凱恩斯在貨幣傳導機制理論上的分歧

第壹、凱恩斯認為,貨幣供應量變化後對國民收入有實質性影響,增加貨幣的結果使利率降低從而增加投資,通過乘數效應引起總需求和總收入(Y)的變動,即△M→△R→△I→△Y,因此,貨幣供應量增加可以引起實際產出的增加,貨幣是非中性的。弗裏德曼則認為貨幣供應量變動只能在短期內影響實際產出;從長期看,貨幣供應量的變動只能影響名義變量而不能影響實際變量,因此,貨幣從長期看是中性的。

第二,凱恩斯註重狹義的市場資產和市場利率,他的傳遞渠道主要是貨幣市場上金融資產的調整。弗裏德曼認為傳導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可以在貨幣市場和商品市場同時進行,通過物價普遍上漲吸收過多的貨幣量。

第三,凱恩斯非常重視利率的作用,認為利率是傳導機制的中心環節;而弗裏德曼則重視收入支出在傳導中的作用。弗裏德曼不僅不重視利率在傳導機制中的作用,而且堅決反對把利率作為制定貨幣政策的向導。

(三)貨幣時滯效應的特點和意義

貨幣學派認為,從貨幣供應量變動到物價變動之間有壹個較長時間的傳導過程,中央銀行采取貨幣行動後,要經過壹段時間才能發生真實效果,這就是時滯效應。時滯效應的特點不僅表現在行動與效果之間存在著時間差距,而且還表現為傳導過程中初始效果與最終真實效果之間存在差異。

弗裏德曼以時滯效應為武器,堅決反對凱恩斯學派“逆經濟風向行事”的反循環政策。因此,由於存在政策效果的時滯,其結果常使為反循環目的而采取的行動轉變為額外的、不必要的紛擾。認識並正確理解時滯效應的政策性,就應該制定壹個長期穩定的、連續壹致的貨幣政策。

五、貨幣學派的通貨膨脹理論

(壹)通貨膨脹的定義

弗裏德曼將通貨膨脹定義為:“通貨膨脹是引起物價長期普遍上漲的壹種貨幣現象。”

(二)通貨膨脹的誘惑與危害

弗裏德曼認為,通貨膨脹對政府存在著強大的誘惑力,這種誘惑力主要來自以下兩個方面:

1、來自通貨膨脹給政府帶來的收入。弗裏德曼認為,政府來自通貨膨脹的收入途徑有三條:

(1)擴大貨幣供應量直接增加政府的收入。

(2)增加稅收收入。

(3)減少尚未償還的國家債務的實際數值。

2、來自其貨幣傳導過程中的初始效果。貨幣學派對傳導機制的分析表明,在貨幣供應量增加的初期,即通貨膨脹剛剛開始時,由於整個過程中的時滯效應,貨幣量增加不是直接表現為物價上漲,而是使利率下降,生產擴大,失業減少,收入增加,政府可以多花費而無需讓公眾少消費,大家都可以多花錢,成皆大歡喜之狀。

無數史實已證明了通貨膨脹對社會經濟所產生的惡果,所以對此決不可掉以輕心。弗裏德曼常常把通貨膨脹比作酗酒問題,酗酒者開始飲酒時的初始效果是令人興奮、興致勃勃,喝醉酒的不快感是在第二天早晨才表現出來,如果繼續以酒解酒,將加劇酒精中毒,再不懸崖勒馬就會走向死亡的深淵。通貨膨脹亦是如此,如果對通貨膨脹的誘惑沒有足夠的抵禦力,其後果正像酗酒者壹樣痛苦。

(三)通貨膨脹的原因

通貨膨脹的直接原因就是貨幣量過多。而貨幣量過多的原因出自於政府的錯誤政策和行為。弗裏德曼認為,貨幣量過多的直接原因有三個:

第壹,是政府開支增加。

第二,是政府推行充分就業的政策。

第三,是中央銀行實行錯誤的貨幣政策。

(四)通貨膨脹的治理措施

治理通貨膨脹的辦法只有壹個,即減少貨幣增長,只有把貨幣供應增長率最終下降到接近經濟增長率的水平,物價才可望大體穩定下來,而後政府采取“單壹規則”來控制貨幣供應量,就能有效地防止通貨膨脹。

六、貨幣學派的貨幣政策主張

貨幣學派異常強調貨幣政策的重要性,在他們看來貨幣供應量是經濟中惟壹起支配作用的經濟變量,因而左右貨幣供應量的貨幣政策也就成為壹切經濟政策中的重心,其他經濟政策如果不通過貨幣政策或沒有貨幣政策的配合,就不可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壹)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

弗裏德曼提出,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只有壹個,那就是穩定貨幣,從而保證經濟的穩定。

(二)貨幣政策的中介指標

弗裏德曼堅決反對以利率作為貨幣政策的中介指標。根據現代貨幣數量說的基本理論,弗裏德曼認為,貨幣政策的最佳中介指標應該是貨幣供應量。其理由主要有:

1、貨幣供應量在經濟生活中具有極端重要性。

2、中央銀行作為管理和調控貨幣的機構,其貨幣政策的目標就是穩定貨幣,只要貨幣供求是穩定的,貨幣就能穩定。由於貨幣需求本身具有穩定性,因此,只要穩定住貨幣供應量,就能實現穩定貨幣的政策目標。

3、在現代信用貨幣和中央銀行制度下,貨幣供應量雖然具有壹定的內生性,但仍在中央銀行的控制中,中央銀行可以運用各種貨幣政策工具,通過調節高能貨幣和存款——準備比率等來控制貨幣供應量。

4、貨幣供應量可以明確地反映出貨幣政策的松緊。

(三)單壹規則的內涵與實施

貨幣學派反對現代凱恩斯主義的相機抉擇理論,認為貨幣政策的實施應該遵循規則性的原則,即強調貨幣政策的長期穩定性和連續壹致性,據此提出了著名的“單壹規則”理論。

所謂“單壹規則”,就是公開宣布並長期采用壹個固定不變的貨幣供應增長率。

“單壹規則”在內涵上強調以下三點:

1、公開宣布,其目的是告示於眾,減輕人們心理上的不安定感,避免人們因不同預期引起的紊亂和矛盾,同時也將貨幣當局的行為置於公眾的監督之下。

2、長期采用,其意圖在於消除頻繁的相機抉擇變動而引起的經濟波動,避免因人為因素導致的錯誤決策給經濟造成的擾亂,並且可以消除時滯效應中不同時期的不同反映,促使初始效果和最終效果趨於壹致。

3、固定貨幣供應增長率,以利於加強貨幣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並以其自身的穩定性抵禦來自其他方面的幹擾。

這三個要點相互呼應,緊密相連,缺壹不可。弗裏德曼認為,只有長期采用壹個固定不變的貨幣供應增長率,才能確保穩定貨幣,穩定幣值,實現物價、經濟長期穩定的目標。

“單壹規則”不僅是中央銀行控制貨幣供應量的最佳選擇,也應該是中央銀行貨幣政策操作的基本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