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免費電影 - 《山楂樹之戀》影片講解

《山楂樹之戀》影片講解

導演:張藝謀

主演:周冬雨、竇驍

電影類型:劇情、愛情

上映時間:2010年9月16日

影片內容:講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期,靜秋是城市即將高中畢業的學生,她跟隨教育革命實踐小組到壹個名叫西坪村的地方,采集革命故事編寫教材。老三等著靜秋畢業,等著靜秋工作,等著靜秋轉正,等到靜秋所有的心願都成了真,他們再相約於山楂樹下的故事。

2011年,該片獲得第3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最佳亞洲電影提名。

2018年8月17日,被評為第壹屆中國雙塔山愛情電影周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十大優秀愛情電影。

汽車:汽車是貫穿影片始終的意象,在影片中大約出現了五次。公***汽車的意象從功能性角度分析公***汽車是載客的交通工具,這種交通工具具有如下特征:按時按點發車、在相應的站點停車、在車上的乘客必須遵守***同的乘車規定,就是說只要上了車,到什麽地方去,什麽時間到,在什麽地方停車所有這壹切都不由乘客決定,都必須按照公***汽車的行車路線和時間執行。

寓意著影片所揭示的可能就是這樣壹種被來自於外界刻板定型的規範所禁錮生命力的壓抑和泯滅的狀態。隨著劇情的展開我們的確看到這種來自於社會的刻板定型是怎樣壓抑了人們鮮活的個性,並最終導致主人公靜秋和三哥的愛情悲劇的。這是編劇和導演想要告訴我們的壹個殘酷的現實(影片壹開始介紹:這是壹個發生在文革時期的真實的故事)。

山楂樹:蘇聯在五十年代有壹首流傳很廣的愛情歌曲《山楂樹》,這首歌曲在當時的中國年輕人中也廣為傳唱,人們唱著它投入到如火如荼的生活和建設工作中,同時也經歷著如開滿白花的山楂樹壹樣純潔的愛情,它的旋律幾乎代表了那個時代愛情和幸福的情愫。後來隨著中蘇關系緊張化,特別是到了文革期間所有的蘇聯歌曲都被禁止傳唱,尤其表現愛情的歌曲更被列入靡靡之音的行列。

這時候山楂樹便從“愛情樹”變成了“英雄樹“,從開白花變成了開紅花。山楂樹這個象征愛情的樹,就在這樣的說教中變成了“英雄樹”、“革命樹”,並且寫進教材代代傳承。當鏡頭從山楂樹下拉遠的時候,會發現:山楂樹長在壹個小山坡的旁邊。就好像是壹座墳墓!那麽這個時候影片的主題也就顯現出來了,這是壹部描寫愛情如何壹步步走向死亡的影片,而且這種死亡是教條說教的必然的結果。

電影反映的是靜秋和三哥之間兩個人的愛情故事,但是導演卻在這裏把關於三角戀的歌曲放在影片中呢?這壹現象中是否隱含著某種必然性。

如果存在必然性,那麽主人公靜秋、又或者三哥到底是在和誰談三角戀?或者說在靜秋的內心是否存在著類似三角關系的沖突,而是否恰恰就是這種沖突才演繹了這場愛情的悲劇呢?

靜秋內心兩個山楂樹版本的沖突

如果說山楂樹象征靜秋,公***汽車象征壓抑生命力的刻板定型(以老師為代表),唱歌的三哥象征喚起靜秋生命力的媒介。那麽《山楂樹之戀》這部影片就是主人公靜秋潛意識編織的壹個夢。

影片壹開始大家來到山楂樹下的時候,老師開始講解著山楂樹的故事:很多烈士都在這棵山楂樹下犧牲……。此時,靜秋的心也被染成了“革命的紅色”。在這裏給我們呈現的是各種模式化的知識壹點點被植入到主人公的頭腦中,並且變成了主人公自身壹部分的。在山楂樹下老師津津有味地講著烈士和山楂樹的故事。學生們懷著崇敬的心情聆聽著、記錄著,村長說:“都這麽說哩”,靜秋用敬仰的目光望著山楂樹……,象征“正確”的“革命的山楂樹”即革命的靜秋被植入到她的內心,於是她跳“革命”舞蹈,做“革命”工作,傷自己的腳,看著媽媽被“革命”的人欺負只能偷偷流淚。她的情感被這種模式化的刻板定型壓抑了下來。

後來當靜秋聽到帳篷裏傳來的《山楂樹》的歌聲的時候,她第壹次聽到了關於山楂樹的另外壹個版本——愛情版,也是在這個時候她的內心湧動的情感被激活了,那是壹種來自內心深處的不可阻擋的生命的湧動。她不再像以前那樣專心寫文章,心已經被三哥所牽動。這是在青春期的女孩身上常見的悸動。

但同時兩個版本在她內心的沖突也開始了。在山楂樹的意象中,她就是山楂樹,但關於山楂樹的解讀有兩個版本:革命版和愛情版,這個時候也就產生了“兩個”靜秋,他有兩套價值系統,她要在這兩個版本中進行選擇。作為“革命”的靜秋,要摒棄各種纏綿的卿卿我我的“小資情調”,發揮敢於犧牲、不怕苦累的精神,不犯任何錯誤,才能不被開除;作為“愛情”的靜秋,就要大膽地不顧各種阻力地去追求自己的愛情和幸福。這兩個版本的沖突形成了靜秋的內心三角戀的關系。

“……我到底該選哪壹個?

到現在我們三人還徘徊在山楂樹旁……”

這種關系可以看做是壹邊是沒有情感連接的“社會刻板定型的父親”(老師代表)壹邊是有情感連接的男人(象征她心目中的親生父親),靜秋內心真實的需要是選擇“愛情”,被植入的模式化刻板定型選擇“革命”,內心的兩種力量要進行抉擇。

靜秋的父親在影片中壹直作為壹個沒有出鏡的重要角色存在著。他雖然沒有出鏡,但他的影響無處不在。他的作用是通過靜秋的媽媽和社會規範的代表——老師來實現的。媽媽因為“被情感沖昏了頭腦”而選擇了爸爸,從而留下了“深深的痛”。俗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這兩項被爸爸媽媽占全了。爸爸年輕時被打成右派,政治和事業的生涯喪失殆盡,媽媽也因此受到牽連。所以媽媽痛心地說:“壹步錯步步錯”。

影片中父親缺位的原因被歸結為社會的原因,但從心理動力學角度分析,是壹個強勢的母親趕走了父親,這相當於壹個強勢的單親母親撫養長大了自己的女兒。母親對父親的不認可會讓女兒失去與父親建立連接的可能性,以至於後來會影響女兒對戀愛對象的選擇,影響女兒的婚姻生活。在強勢母親的控制下女兒會把母親對父親以及對自己的看法內化為自身的壹部分,並和自我壹極相對立而存在,從而形成兩價人格:壹極是母親的要求,壹極是自我的需要。在這種兩價人格的沖突中母親極往往起著支配作用,占據著統治地位。

母親為了不讓女兒錯下去,她便對女兒嚴加控制,在工作上決不能讓女兒犯父親壹樣的錯誤,在情感上決不能讓女兒犯自己那樣的錯誤,這種控制壓制了靜秋的鮮活的生命力。

在母親的控制下“兩個不能”被深深植入到靜秋的內心,並在她選擇的關鍵時刻起作用。譬如她和三哥偷偷的展開壹段秘密戀情後,他們始終“沒有抱過、沒有親過”

這“兩個不能”意味著什麽呢?

不能像父親壹樣,意味著對父親的否定,不能和父親建立深層的連接。這給女兒帶來的深深的心理困惑是:我該找壹個什麽樣的父親呢?我該去愛壹個什麽樣的男人呢?沒有答案。

不能像媽媽這樣被情感沖昏頭腦,意味著不能有情感,不能感情用事。

如果說父愛是理性的源泉,母愛是情感的源泉,那麽這“兩個不能”實際上是剝奪了女兒做人的權利。這壹點在影片中都有體現:老師說山楂樹開紅花,靜秋就信以為真,甚至都沒有強烈去驗證的想法(理智剝奪);和三哥交往中的退縮(情感壓制)。那麽就只能做壹個機器,每天做著自己都不清楚的事。父親的缺位導致的結局就是被另壹個過渡客體所替代,這個客體就是社會規範,在影片中以老師為代表。老師很關註靜秋的思想變化,告訴她要經得住考驗,要和父母劃清界限,在革命的大熔爐裏鍛煉自己,於是靜秋便主動要求利用假期參加操場建設,以致腳被石灰燒傷。靜秋的父親以壹種不在的方式存在著,以壹種變形的方式存在著。

三哥的出現開啟了靜秋另壹個內心世界,即情感的世界。其實三哥在潛意識裏是她親生父親的代表,在那裏有壹套與老師代表的社會規範“格格不入”的價值系統,三哥可以唱被禁止的歌曲,可以大膽地追求愛情,可以和靜秋穿著泳裝遊泳,可以讓靜秋坐在自行車前面帶著她狂奔,可以當著靜秋媽媽的面給她洗腳,這壹切都是靜秋內心向往但又從未體驗過的。

但是,靜秋內心被內化的媽媽的“兩個不能”和山楂樹的“革命版本”的雙重力量太強大了,三哥患白血病去世了,“愛情版本”的山楂樹夭折了,靜秋的夢也做完了。

夢醒之後,靜秋又來到了山楂樹下,茂密的山楂樹卻白花開滿枝頭

三哥說:不管它開白花還是開紅花,

它的果實是紅色的!

那麽我們已經知道了誰是最勇敢最可愛的那壹個!

? 這三個鏡頭的組合展現出兩人思想鬥爭的過程,最終丟棄了木棍而手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