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德斯托克音樂節
1969年,伍德斯托克音樂節舉辦的時候,李安只有14歲。對於這次音樂會,李安說,“我記得我在臺灣的電影臺裏聽到了來自音樂節的音樂--不是所有的音樂,只是壹部分。但是就是這些音樂讓我感覺到美國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在1960年代晚期,電視上經常會有某地舉辦搖滾音樂節的新聞。因為臺灣是在美國庇護之下的,所以我感覺到了壹絲不安,害怕有什麽事情會發生,不過後來也並沒有什麽嚴重的事情發生。我記得那時候似乎全世界都在開演唱會,有人把這個叫做嬉皮士入侵。”而對於邁克爾·沃德利拍攝的紀錄片《胡士托瘋狂實錄》,李安說,“我是在1980年代才在紐約看到這部電影的。我對伍德斯托克簡直是壹無所知,我只知道這個音樂節很重要,有無數的人在贊美它。直到我準備拍攝這部電影的時候,我才具體了解到音樂節的壹些內幕。我想,這些幕後的故事早已成為影迷如數家珍的傳奇了。”
拍攝的緣起
李安表示,他正在舊金山電視臺裏宣傳《色·戒》,壹天早晨,他正準備趕往機場,伍德斯托克音樂節的創始人埃利奧特·泰伯就在他身後,還拿著壹本書。泰伯把李安叫住,他們很簡略地交談了兩分鐘,泰伯把書給了李安就走了。後來李安的壹個朋友告訴他這本書很有趣,看完書之後李安覺得這裏面能改編出來壹部出色的電影。於是李安把他的想法告訴了詹姆士·沙姆斯(焦點影業的CEO,長期和李安合作的編劇),沙姆斯說:“那我們就做吧”。當年伍德斯托克音樂節是在紐約州舉行的,李安表示,“我的計劃就是在東海岸的某地拍攝這部電影,壹開始我的設想是在馬薩諸塞州或者是康涅狄格州拍攝,因為這裏不僅僅是地理環境上更類似於舉辦伍德斯托克的蘇利文縣,而且當地政府對電影網站劇組有減免稅金的政策。當我們準備在這裏選景的時候,紐約州也傳來了對劇組減免稅金的消息,於是我們就殺回了紐約州,在壹個叫做新黎巴嫩的小地方拍攝的本片。”李安還表示,影片裏其實不是有很多音樂會的鏡頭。他說,“只是有壹些,而且還是遠遠拍攝的壹些。這麽做的原因壹部分是因為資金的限制,更大程度上是因為藝術上的考慮。我想拍攝的是壹部能把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埋藏到觀眾內心的電影,而不是拍壹部以音樂會為重點的電影。而且我還想為這個音樂節保存壹點神秘性,這個東西壹旦說透了、拍出來了,它的意義也就喪失殆盡了。”不在同性戀上做文章
影片根據埃利奧特·泰伯的故事改編而來,他本人是壹個同性戀。但李安表示,“我不覺得《制造伍德斯托克》會被看做是壹部同誌電影,它和《斷背山》不同。《斷背山》講的就是兩個同性戀的故事,但是這部電影講的是壹個音樂節的創辦過程,講的是壹個關於‘愛與和平’的故事。我們的主角是這個音樂節的創辦人,這個創辦人碰巧是埃利奧特泰伯,而埃利奧特·泰伯碰巧又是個同性戀,僅此而已。他當時還是的沒有出櫃的同誌,不過他後來向世人公布了他的性取向。我們沒有在這上面做什麽文章。”
影片男主角迪米特利·馬丁回憶起他第壹次見導演李安和編劇兼制片人詹姆士·沙姆斯時的情景,當他進入李安的辦公室時,他已經讀過原著回憶錄。李安與詹姆士對馬丁說:“不知道妳對此了解多少,但是我們想要做這部電影,而且很有興趣讓妳來扮演這個角色。關於這部影片,我們不想表現得像紐約地下同性戀那樣的景象,我們將更多的以家庭關系為重心,以及這個人物的個人歷程--作為1969年仍然沒有出櫃的同性戀,而這些因緣巧合地促成了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並且讓他在其中尋找到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