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免費電影 - 異鄉魔術師

異鄉魔術師

馬爾克斯對荒誕感的營造是壹流的,這也是他為人所熟知的。他的寫法比他喜歡的卡夫卡更華麗,也更工整。但荒誕感是對真實意義的壹層詩化的加密,讀者必須足夠敏銳,才能在紛繁的意象中找到作者的真實意圖。

我比較喜歡《聖女》《“我只是來打個電話”》《福爾貝斯太太的快樂夏日》這三篇,它們不僅在荒誕感的營造上登峰造極,而且情節非常有張力。

馬爾克斯總是喜歡述說愛情和孤獨,但他能為這兩位老人船上壹件又壹件華麗的衣服,讓讀者看他像魔術師壹樣早寶箱中變出各種不同的小玩意兒。

敘事風格和語言風格都是華麗奇幻的,故事整體壹般。講的是壹個被推翻的總統的晚年生活。曾經的總統在風燭殘年之時也只能變賣家產湊手術費,也只能在口舌之快面前克制再克制。也許作者想表達面對死亡的無力感?不是很喜歡覺得壹般般。

馬格裏多的女兒死了十多年之後,他在壹次遷墳過程中發現女兒的身體沒有腐爛,依然和死的時候壹樣完好,而且身體完全失去了重量。

他把女兒的身體裝在盒子裏,希望大家能看到他的女兒是壹位聖女。但是他追求了22年,熬死了5個教皇,都沒能如願。新浪潮時期的導演聽了他的故事,也覺得這無法拍成電影。

最後故事中的“我”給出對馬格裏多的評價:通過女兒不朽的身體他為完成自身加入聖人之列這項無可非議的事業已經奮鬥了二十二年。

馬格裏多是孤獨的,整個故事中,唯壹能理解他的就是那只動物園的獅子。可悲的是,那只是壹只獅子。室友們看到他和女人講話時尷尬的模樣,決定找壹位能和他尋歡作樂的女人。但是這女人卻被盒子中的聖女嚇跑了,新浪潮的導演代表著商業,卻也望而卻步,如果要拍成電影,就要改變這個故事的主體。馬格裏多壹心在宗教中尋得寬慰,卻也不得誌。

可能最終等待他的是來自上帝的審判,上帝最能對每個人給出公平的答復,他會為馬格裏多加冕,就像“我”說的那樣,他在為他自己成為聖人而奮鬥。

應該會吧。

哈哈哈果然我這個直男還是喜歡這樣容易懂的小說。

這篇很不馬爾克斯,或者說根本也不是小說,充其量算壹加了點料的雜文吧。就是寫他在機場碰到壹個美人,這個美人正巧和自己同壹個航班,坐在自己旁邊。美人全程睡覺,他在她旁邊各種YY

壹個能夠通過做夢預測未來的女人,她手上帶著壹枚蛇形戒指,她的壹生以做夢為生。

華麗而空洞。自古以來人類都對夢無法釋懷,對在意識似有似無的時刻發生的事情感到好奇。但這種題材已經屢見不鮮了,我沒在這篇文章中讀出什麽新意。聶魯達和占夢人互相夢到的所謂博爾赫斯式迷宮我也不是很懂,難道是對夢和詩歌中的直覺的強調?get不到。

在馬爾克斯的小說中,充滿了自說自話的人們。《“我只是來打個電話”》中尤其明顯。

瑪利亞不斷重復著自己來這裏只是想打個電話,自己不是精神病人。

女看守聽著她的重復卻不理解,她想的是怎麽和瑪利亞上床。

女赫丘力聽著她的重復卻不理解,她想的是瑪利亞要逃出去,自己必須用phycical的形式制止她,因為她最擅長phycical的手段。

丈夫接到瑪利亞的電話而不相信她,他只相信瑪利亞是個婊子,他只相信自己被背叛了,因為他曾經被背叛過,他願意相信這樣悲情的情節。

在經歷過滄桑自後,每個人都開始重復自己,戴著由自己的經驗制成的有色眼鏡看這個五彩斑斕的世界,這大概是在馬爾克斯式華麗的魔幻現實背後最樸實真誠的悲情。

馬爾克斯還寫恐怖小說?

在知乎上看到張公子評論馬爾克斯,說他小說中的人每個人都胸有成竹,有自己的壹套世界觀。這樣的人碰在壹起結果就是孤獨和荒誕。就好像那個喜歡根據客戶家裏環境判斷其職業的公墓推銷員,自信滿滿地詢問後卻得知瑪利亞是壹位妓女之後只得落荒而逃。壹直在料理後事的瑪利亞在結尾發現3年前的夢其實不是預測死期,而是預示壹個人的到來。這樣的結局把愛情和死亡聯系在壹起,也是頗有神秘感的。

剛讀完的時候是黑人問號臉的,在知乎上查了壹下,看到壹篇在問題“天天擔心害怕失去妳的人為什麽最後會先離開?”下的回答。用《山魔》做解釋,說對未知的恐懼讓我們選擇逃避,導致那個被瑞典人拉走的小夥子用死亡的方式逃避恐懼。這樣說倒還說得通,也可以說是這篇小說的用意,但我還是覺得這樣的形式略微有壹點過了

喜歡這篇。

大意是我和弟弟在壹個夏天被迫受爸爸請來的家庭教師的軍事化管理,這個家庭教師就是福爾貝斯太太,壹個德國女軍官,我們覺得她身上有猴尿味兒,但是爸爸卻覺得那是文明的味道。但是最終,福爾貝斯太太被發現死在了家裏,她身上有27處致命刀傷。

小說結尾壹段非常驚悚,“她身上密密麻麻全是刀傷。其中二十七處是致命傷。從傷口的數量和殘忍程度可以看出,它們是在激烈的性愛激起的狂亂中刺上去的,而福爾貝斯太太以同樣的激情接受了傷害,甚至沒有叫,也沒有哭,而是用她士兵壹樣洪亮的優美的嗓音朗誦著席勒,清醒地知道這是她的快樂夏日必須付出的代價。”

看到壹些評論說福爾貝斯太太白天理性克制晚上卻死於激烈的性愛,她是理性主義的犧牲品,說這篇文章是對理性主義的抨擊。這當然也是壹種理解思路。

我個人會在更人本的層面理解這篇小說。

馬爾克斯實際上塑造了壹個仇恨自我的角色,在福爾貝斯太太心中,她看不起自己,她覺得自己不配被愛,不配感受快樂,所以在白天的時候她選擇用嚴厲的規則懲罰自己。她內心的情愫在黑夜得到釋放。

看到結尾福爾貝斯太太的死相之後,再回過頭去看對她死去的那天晚上的描寫。

“那天淩晨她又自言自語了很長時間,在近乎瘋狂的情緒中,她高聲朗誦席勒的詩句,最後以壹聲響徹整棟房子的尖叫攀上了頂峰。接著她發出多次嘆息,似乎整個靈魂都傾空了,最後,隨著壹生像是漂泊的小船發出的淒厲而綿長的哨聲而歸於平靜。”

在這段描寫中,雖然視角是在福爾貝斯太太的房間之外,但我們的想象卻比房間內的直視更加逼真。我們好像看到了高潮中的福爾貝斯太太求做愛對象殺了自己,她希望自己毀滅在這極樂的時刻,因為只有毀滅,才能完成對這極樂的贖罪。

聯想到前文,白天在海灘的福爾貝斯太太要麽全副武裝,要麽穿著鯊魚皮壹樣的遊泳衣卻從不下水。她害怕白天,白天讓她把自己暴露在強大而完美的超我之下,她無法面對心中那個渴望快樂、渴望高潮的自己。

壹篇練筆習作

紈絝子弟比利·桑切斯和新婚妻子妮娜·達肯德壹起開車去巴黎,妮娜的手被玫瑰花刺傷血流不止,比利把她送進了在巴黎的醫院。壹直依靠妮娜的大男孩比利在失去妮娜之後無所適從,語言不通的他在巴黎不知所措。他在醫院壹直找不到妮娜,也找不到她的主治醫生。壹個星期後當他再次找到那位亞裔主治醫生之後,他發現妻子已經死了。

內容上除了馬爾克斯經常喜歡反應的人的孤獨感和愛情的荒誕,我只能把這理解為壹個男子的成長故事。形式上依然優秀,單雙號停車的設計非常亮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