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免費電影 - 北嶽恒山:“可折天下脊” 雄秀景色殊

北嶽恒山:“可折天下脊” 雄秀景色殊

唐代著名詩人賈島這樣描寫恒山:“天地有五嶽,恒嶽居其北。巖巒疊萬重,詭怪浩難測。”北宋畫家郭熙在比較五嶽的山勢特點時則說:“泰山如坐,嵩山如臥,華山如立,衡山如飛,而恒山如行。”壹句“恒山如行”,把北嶽恒山群峰連綿、奔騰起伏、天然屏障的形勝特征恰如其分地刻畫了出來。

舜帝封禪,疆域劃定,古代帝王最早封禪、巡狩的都是東南西北四嶽,四嶽是古代中國疆域四至的標誌,而中嶽則是五行學說興起後又加進去的。北嶽恒山研究專家張劍揚介紹,《左傳》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指祭祀,“戎”指打仗。五嶽當中,集國家祭祀和國家軍事防禦於壹身的,北嶽為唯壹者。北嶽恒山的軍事天險地位為歷代所註重,自古就是雄鎮北方的軍事文化中心。

曾任恒山景區管委會主任10多年的孫海川對恒山軍事文化有著很深刻的理解,他曾撰文指出,恒山自古以來就是中原漢民族與北方匈奴、烏桓、鮮卑、柔然、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爭戰拉鋸之地,也是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十分明顯的重要地理分界線。恒山正殿前的楹聯給孫海川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說,其中最為震撼的是“華夷之限”“恒嶽萬古障中原”幾個字,讓人似乎能感覺到彌漫亙古的攻伐廝殺的火藥味。

《尚書·舜典》記載,“(舜)十有壹月,朔巡守,至於北嶽。”4000多年前,這位三皇五帝之壹的遠古大帝,面對異族的覬覦,慧眼獨具,選擇這座綿延500裏的北國大山作為北疆,作為阻隔外族侵擾的天然分界線,也從此奠定了北嶽恒山的 歷史 地位。

《史記·趙世家》則記載了春秋時期趙簡子讓兒子們到恒山尋寶擇嗣的故事。“簡子乃告諸子曰:‘吾藏寶符於常山上,先得者賞。’諸子馳之常山上,求,無所得。毋恤還,曰:‘已得符矣。’簡子曰:‘奏之。’毋恤曰:‘從常山上臨代,代可取也。’”趙簡子所設找寶符之謎,實際是讓兒子們去親自察看恒山居高臨下、易取代地的戰略形勢。趙襄子(即趙毋恤)接位後,果然依靠恒山天險將代國吞滅了。趙國還從八達嶺開始,沿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平型關,順恒山沿線修築了趙長城。恒山沿線此起彼伏的古長城,也是異於其他四嶽最為獨特的風景。

戰國時期的張儀也對恒山推崇備至,他曾對楚王講,“常山之險,可折天下之脊”,與比他略早百余年的趙簡子“尋寶符說”,可謂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1600多年前的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於天興元年(398)“發卒十萬,鑿恒嶺,通直道”,修通了進出恒山,連接中原、燕晉地區的恒山直道(也即靈丘直道、莎泉直道)。恒山直道的修通,使恒山天險的優勢有所減弱,但卻擁有了進軍中原的便利。北魏王朝在平城(大同)苦心經營近百年後,沿著恒山直道,越過恒山金龍峽,遷都洛陽、挺進中原。如今,在恒山第壹勝景懸空寺南金龍峽兩側的山壁上,仍留存有不少當年修建直道的棧道孔。

抗戰時期,恒山山脈也是八路軍和抗日軍民與日寇拼死爭奪的戰略中樞,是晉察冀抗日遊擊根據地的重要依托。盧溝橋事變後不久,1937年8月中***中央召開的洛川會議決定,“我軍的主要作戰任務是在晉察冀三省交界處創建根據地”“八路軍主力開赴山西恒山前線”。同年9月中旬,日本侵略軍占領了廣靈、蔚縣、渾源三縣後,企圖奪取恒山,與大同南下之日軍會合攻占太原。17日,毛澤東致電朱德、彭德懷、任弼時和八路軍各師負責人,電報中明確指出:“不論如何,恒山山脈必為敵軍奪取冀察晉三省之戰略中樞,向此中樞出動主力,此點已為渾源、蔚縣、廣靈之被占所證明。”聶榮臻、王震、楊成武等老壹輩革命家都曾在恒山壹帶征戰過,王震領導創建了以恒山為依托的雁北抗日根據地。楊成武將軍上世紀80年代來恒山舊地重遊時,曾在懸空寺題詞“北嶽恒山聳,朝朝血火紅”。

千古形勝地,雄秀景色殊。地險、山雄、寺奇、泉絕,摩崖石刻遍布,三寺四祠七亭閣,九宮八洞十五廟,秀美十八景,如今,北嶽恒山作為著名的 旅遊 勝地,深受國內外遊客喜愛。奮進新時代,名嶽耀古今,雄奇壯麗的山嶽風光,充滿傳奇色彩的厚重 歷史 ,沿內長城壹線和恒山融為壹體的雄關要塞和烽臺古堡,必將吸引更多的人們來領略厚重北嶽的獨特魅力。(張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