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 養生 離不開補:藥補、食補,運動健身也是補。還有壹補:神補,最難補,也是最不能少的補。養神的本質是看得開,拿得起,放得下。
神補的定義
神補是調節自身的心理 健康 的 健康 管理方法; 健康 包括身體和心理兩大部分,缺壹都是不 健康 的,所以神補非常重要,這就是心理、心態、思想需要自身的呵護和補給精神食糧了。
神補以養神為主,調節自身的七情 喜、怒、憂、思、悲、恐、驚 ,以平常心度世界。多讀積極 健康 向上的書籍,有 健康 向上的心理、心態,聽些輕音樂調節心情,愛祖國,愛家庭,尊老愛幼,熱愛生活,助人為樂等,這些都是當代神補的內容,有了良好的心態,心理自然 健康 ,自然遠離壓抑、抑郁了,自然身心 健康 ,工作愉快。
《黃帝內經》指出“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這個“陰氣”是指五臟的精氣,五臟的精氣平靜、安靜就可以藏神。如果它過於躁動,神不內守,會耗傷氣血,擾亂陰陽,損傷臟腑。提出“內無思想之患”,“精神不散”,“積精氣神”等靜神的要求,認為“恬憺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憺淡虛無”,主要指心神清靜。心靜則不躁,神安則不亂,精神自可內守,精氣自然旺盛,邪氣不能侵犯,疾病不會萌發。說明清靜養神,以靜制躁,是防疾去病的重要內容和方法。
西漢 養生 家劉安所著的《淮南子》中認為 養生 之道首先在於養神。他指出:“夫精神氣誌者,靜而日充者以壯,躁而日耗者以老。”意思是說心神安靜者,其精氣日漸充實,形體隨之健壯;而心神躁動者,精氣日益耗損,形體必然過早衰老。提出“精神內守形骸而不外越”、“神清誌平”等以靜養神的思想和方法。他還認為“孔竅者精神之戶牖也”,主張制竅以靜神氣。
三國時期的 養生 家嵇康在《 養生 論》中也提出“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神”的靜神思想,主張“清虛靜泰,少私寡欲”,以達到靜神 養生 。
金代對前人的以靜養神的理論有了進壹步的認識。著名醫學家劉完素認為:“精神貴乎保”,但更重要的是,如何以靜養神。主張以積極的態度和方式去求靜養神。認為:‘神太用則勞,其藏在心,靜以養之,唯精專然後可以內守。”他所提出的靜神,為神用不過,而非神靜不用。
明代醫學家萬全提出:“心常清靜則神安,神安則精、神皆安,以此 養生 則壽,歿世不殆。心勞則神不安,神不安則精、神皆危,以此 養生 則殃。”並針對妄動而提出的“慎動”。所謂“心勞”,指用之太過。
案例
壹位退休幹部,患有心臟病。他天生敏感,好激動。因為他知道患心臟病,情緒不能激動,氣定神閑最重要。所以,無論家內家外,事無巨細,他什麽都不管。來了電話也不接,可以接也不接———因為怕激動。每天躺在沙發上,號脈摸著左胸,日日監測自己的病情。表面看來,他拒絕了壹切紛擾,但他那顆心,卻從未安閑下來。躺下來就要胡思亂想———心理負擔很重。
補的本質是看得開,拿得起,放得下。
神補的特性是不追求、不執著。
此話怎樣理解?
因為神補需要精神境界上的真正的安靜。而人的思維如同摔碎的體溫表———越安靜時越像體溫表內碎亂的水銀粒四處滾散。因此,不刻意追求安靜,反倒比刻意追求還易安靜下來。
做了助人為樂的事兒以後的大快慰,是最好的神補。這正是為何“自古名醫多長壽”的佐論。
爭強好勝的人、什麽事兒都“舍我其誰”非要插壹杠子顯顯能的人,很難達到神補的境界。
妳如果在乎 健康 、在乎 養生 ,那妳就應該知道從中“取”什麽,“舍”什麽了。
神補是調節自身的心理 健康 的 健康 管理方法,神補非常重要,我們的心理、心態、思想需要自身的呵護和補給精神食糧,希望大家重視神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