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釋義:學習好像追趕什麽,總怕趕不上,趕上了又怕被甩掉。形容學習勤奮,進取心強。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釋義:可以讓老百姓按照我們指引的道路走,不需要讓他們知道為什麽。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釋義:做官有了余力就可以學習了,學習有了余力就可以做官了。
子曰:“君子不器”。
釋義:君子不應該像器具壹樣。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釋義:不同職業的工人們在工廠裏完成他們的工作,君子則通過學習獲得“道”。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論語》
釋義:衛國的公孫朝問子貢說:“仲尼的學問是從哪裏學來的?”子貢說:“周文王武王的道,並沒有失傳,還留在人們中間。賢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不賢的人只了解它的末節,沒有什麽地方無文王武王之道。我們老師何處不學,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師傳播呢?”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路第十三》
釋義:當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時,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會跟著行動起來;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縱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會服從的。
茍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第十三》
釋義: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為,管理政事還有什麽困難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為,怎能使別人端正呢?
子張問孔子: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堯曰第二十》
釋義:子張問孔子:怎樣才可以治理政事呢?孔子說:“尊重五種美德,排除四種惡政,這樣就可以治理政事了。”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 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為政第二》篇
釋義:哀公問道:“要怎麽做才能使老百姓信服?”孔子回答說:“提拔正直的人,放置在不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信服;提拔不正直的人放置在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不會信服。”
《論語》
《大國學小經典兒童經典讀本-論語》,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集而成,是記載孔子言行的重要儒家經典。書中既有對社會、人生美好藍圖的描繪,又有人性與政治,道德、文化碰撞而出的智慧火花,對我們今天仍有很大的啟發。本書選取了《論語》中的部分經典內容,並做了詳細而生動的講述,壹同時精心編入了與原文主旨相關的人文掌故,內容新穎,蘊意深邃而又妙趣橫生,能幫助小讀者從中領會為人處世的道理。
《論語》中的經典名句:
吾日三省吾身。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