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免費電影 - 2013年七年級上冊語文所有文言文的壹詞多義啊!快的多懸賞!

2013年七年級上冊語文所有文言文的壹詞多義啊!快的多懸賞!

&《童趣》  壹、 詞語積累  (壹) 常規詞語  [余]我。[童稚(zhì)]幼小。稚,幼小。[秋毫]秋天鳥類新生出的纖細羽毛。比喻最細微的事物。毫,細毛。[故]所以。[物外]超出事物本身。[私]暗自,暗暗的。[擬作]比作。擬,比,比擬。 [向]接近。[昂首]擡頭。昂,擡。 [項]頸,脖頸。[素帳]未染色的帳子。 [徐]慢慢地。 [觀]看,觀賞。[果]果真。[唳(lì)]鳥鳴。[怡(yí)然]安適、愉快的樣子。[定神]使精神安定。 [以……為……]把……當作……。 [礫(lì)]碎石、碎瓦。[壑(hè)]坑谷、深溝。 [神遊]遊覽於假想境界中,愉快而滿足。[興]興趣。 [蓋]有“原來”的意思。[為(wèi)]被。[方]正。[鞭]用鞭子打。[數十]幾十。 [驅]趕,驅逐。  (二) 通假字  [強]通“僵”,僵硬的意思。  (三)成語  [明察秋毫]明,視力。察,看清。本來形容目光敏銳,連最微小的東西也看得清。後形容人洞察事理。  [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 [怡然稱快]形容內心十分快意。  [龐然大物]外表上龐大的東西。 [夏蚊成雷]夏天蚊子的聲音像雷聲壹樣,形容蚊子很多。  二、 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浮生六記?閑情記趣》。作者沈復,清代文學家。  三、 整體把握  本文圍繞“物外之趣”記敘了童年時的幾件趣事:壹是把蚊子成雷當作“群鶴舞於空中”、“鶴唳雲端”;二是將叢草、蟲蟻、土礫分別當成樹林、野獸、丘壑,神遊其中;三是觀蟲時驅趕癩蝦蟆。首段先點明主旨“物外之趣”,二、三、四段記事分述。作者以“物外之趣”統攝幾件事,意在說明他年幼時已經有了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四、 閱讀探究  1. 從第壹段來看,小時的我有怎樣的本領、習慣和收獲?  本領: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習慣: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收獲:時有物外之趣。  2. 體現全文中心的詞語是什麽?  物外之趣.  3. 圍繞“物外之趣”寫了哪幾件事?  壹 將蚊子擬作白鶴之趣。  二 神遊叢草、土礫、蟲蟻構成的幻境之趣。  三 觀蟲鬥、驅癩蝦蟆之趣。  4. 表現作者心情的詞語有哪些?有怎樣的作用?  詞語:“怡然稱快”、“怡然自得”、“神遊”、“呀然”等。  作用:形象真實地反映了兒童觀物時的心理,表現了“物外之趣”,使讀者如身臨其境。  5. 推測作者將癩蝦蟆“驅之別院”的目的。  可能為“二蟲”復仇,主要原因是它破壞了自己的審美情趣。  6. 第四段表現作者“童稚”的語句是什麽?  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7. 作者獲得“物外之趣”的基礎和關鍵是什麽?  基礎:細致的觀察。關鍵:豐富的想像。  8. 從文中可以看出“物外之趣”是怎樣得來的?  ① 有強烈的好奇心。②有細致的觀察力。③有豐富的想像力。  五、 遷移運用  1. 學了本文,妳得到什麽啟示?  ① 要熱愛動物、熱愛自然,與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處。  ② 獲得美好的體驗要有強烈的好奇心、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像力。  ③ 要善於在平凡的生活中發現美,懷有壹顆童心,做壹個有情趣的人。  2. 妳的童年也壹定有“物外之趣”的美好體驗,寫下來,與大家分享。  (如:觀察螞蟻搬家,把它們想像成支援前線的“大軍”;看到漫天飄舞的雪花,把它當作天女散花;自己築小塘壩堵住水源,而後打開塘壩,把它想象成黃河決堤;自己“過家家”時,拿松針當韭菜、拿手帕當被褥、拿布娃娃當孩子、拿小盒子當房屋,手動著,嘴說著,陶醉其中,其樂無窮。……)  3. 生活中,妳怎樣做壹個有情趣的人?  心胸開闊,不為生活所累;遇事想得開,利用想像把困難和挫折當成朋友的善意玩笑;把自己遇到的好事和壞事都當成生活對自己的恩賜;有壹點兒“阿Q精神”等。  4. 閱讀下列古詩,談談這首詩包含的情趣。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  兒童善於觀察,對事物懷有強烈的好奇心,又有豐富的想像力。他們在玩味、想像的美好的體驗中得到心理的滿足,獲得了審美情趣。  &《〈論語〉六則》  壹、詞語積累  (壹)常規詞語  [子]先生,指孔子。 [時習]時常地復習。時,時常(又:按壹定時間)。習,溫習、復習、實習。 [朋]同門,這裏指誌同道合的人。 [亦]也。 [自]從。 [(不)知](不)了解。[慍(yùn)]生氣,發怒。 [君子]指高尚的人。 [吾]我。 [日]每天。 [三省(xǐng)]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三,泛指多次。省,反省。[為(wèi)]替,給。 [謀]謀劃,指辦事。 [忠]盡心竭力。 [交]結交,交往。 [信]真誠,誠實。 [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故]指學過的知識。 [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無所適從。 [殆(dài)]有害。 [誨(huì)]教,教導。 [知(之)]知道(它)。 [是]此,這。 [賢]賢人,有才德的人。[齊]看齊,壹齊。 [內]指內心。 [善者]指長處。善,好。 [從]跟從,這裏指學習。[士]士人,封建時代稱讀書人。這裏指有抱負或有特殊地位的人。 [弘(hóng)毅]剛強,勇毅。[任]負擔,擔子。引申為責任、職責。 [重]重大。 [已]停止。[歲寒]寒冷的冬天。歲,指時間。 [雕(diāo)]雕謝。 [行]奉行。 [其]大概。[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欲] 想,希望。 [勿(wù)]不要。[施]加。  (二)通假字、古今字  1. 通假字:[女]同“汝”,妳。 [(是)知(也)]通“智”,聰明、智慧。  2. 古今字:[說]“悅”的古字,愉快。  (三)成語  [不亦樂乎] 原意是“不也很快樂嗎?”現用來表示達到極點的意思。  [溫故知新] 溫習舊的知識,能夠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認識現在。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加給別人。  [任重道遠]擔子很重,路程遙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鬥。  [見賢思齊]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想向他學習,和他壹樣。  [擇善而從]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  [三人行,必有我師]幾個人在壹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形容謙虛好學。  二、文學常識  1. 《論語》: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壹。  2.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三、閱讀探究  1. 第壹則:從曾子“三省”來看,古代治學之人非常重視的是什麽?妳怎樣看待這種做法?  重視品德修養。德乃為人之本,治學之基。壹個人首先應該有德,有才無德,其人會遭人鄙視,其才也不會起到積極的作用,卻會引起消極的影響。  2. 第三則:  (1)孔子教育仲由(子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用現代漢語概括孔子的觀點。  要有謙虛的學習態度。  (2)為什麽說謙虛是壹種智慧?  首先,謙虛是壹種美德。其次,只有謙虛,才能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為求知和交往等創造良好的條件。  3. 第三則:  (1)這兩則講了怎樣的學習態度?  要善於向壹切人學習。既要學習長處,又要借鑒短處,從而反省自己。  (2)用壹個成語概括第七則的主要意思。 取長補短。  (3)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妳能聯想到孔子的哪句話?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 第四則:  (1)孔子說這番話的目的是什麽?  鼓勵門人壹生為實現“仁”的理想而奮鬥。(“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2)曾子為什麽要強調“弘毅”?  “弘毅”是剛強、勇毅的意思,只有剛強、勇毅才能接受重任並為之奮鬥。  5. 第五則: 怎樣理解“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孔子借“松柏之後雕”比喻社會現象,以“松柏”比喻君子。只有在險惡環境下,才能顯示出君子的操守。  9. 第十則:  (1)“恕”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什麽關系?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對“恕”的詮釋。  (2)妳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壹觀點?  這句話現在看來,有其現實意義。其中包含相互體諒的意思。遇事如果換位思考,推己及人,仁愛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改變已有的不正確做法,這樣就會多壹分理解,少壹分對立,避免對他人造成傷害。 (也可談其消極成分,略。)  四、總結遷移  1. 請按照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品德修養給六則語錄歸類。  ①學習態度:有朋自遠方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見賢思齊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 品德修養:人不知而不慍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  2. 新學期又開始了,我校要迎來壹批新同學,請妳從本文中為學校選擇壹句話制成歡迎橫幅。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3. 《論語》中含有大量的成語,請再從《論語》中挑選出幾個本文外的成語。  不恥下問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4. 學了本文,妳受到哪些教益?  作為學生不應死學書本,應該掌握恰當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更應加強思想品德修養,使自己的各方面全面發展,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適應社會的需要。  &15《古代詩歌五首》  &《山行留客》張旭  1.文學常識  ①出處:選自《全唐詩》  ②作者:張旭,字伯高,蘇州吳縣(現在江蘇蘇州)人,唐代書法家,詩人。張旭既是擅長七絕的詩人,也是著名的書法家,精通楷書,以草書最為知名。其草書逸勢奇險,連綿回繞,具有狂逸爽朗的新風格。懷素就繼承和發展了他的草法。張旭之書與當時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號稱為“三絕”。常醉後作書,時人稱之為“張顛”。  ③解題:山行留客,意在“留”字,是將客人留在春意盎然的山中。  ④這是壹首七言絕句  2.詩歌賞析  ①誦讀全詩  ②詩的第壹句便以山中美景來打動客人。詩人並不著眼於山中的具體景色,而以總體的山光物態盡顯春色的面貌去感染客人,壹個“弄”字使呈被動欣賞的景色變為能主動創造的主體,將山中的滿目生機和春光無限恰切地烘托出來,同時也留給了客人想象的空間:爭奇鬥妍的山花、歡唱不已的溪水,千回百囀的鳥啼、飄移不定的雲霧?壹切均在可以想象的山光物態之中,並使人依戀起那生機盎然的春暉來。  ③第二句“莫為輕陰便擬歸”否定了客人的想法,詩人善意的規勸客人不要因為山中偶然飄起壹片陰雲就打算歸去。  ④光勸說客人“莫為輕陰便擬歸”還不夠,還必須使客人真正安下心來,遊興濃起來才行。詩人還得給客人們講壹點更深微的道理,故後兩句就將詩的意義推向了更深的壹層:客人啊,您只耽心天陰而雨會淋濕了衣裳,但是天晴時分又會怎樣呢?您既然要來遊山觀景,就要登山臨谷、探幽尋勝,要獲得真正的尋訪收獲和審美享受,也得進入雲之深處,而在那雲之深處美色無窮的雲霧不也是會使您的衣服被水氣沾濕嗎?  3.拓展詩歌意境:從“沾衣”我們聯想到陶潛,他立下返耕園畝的願望後,就著手去做,並且樂於去做,“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但他早出晚歸,沐風浴露,衣裳恐怕被打濕了幾十回,可誌向並不因此改變,故他在詩中表示道:“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我們的許多人恐怕缺少的就是這種誌向。其實,做人做事,立誌高遠是最重要的。人生道路上,“入雲深處”的景色同樣也會令人向往,激起人進取的欲望。宋人陸遊曾有詩寫遊山所見:“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人生路人的“入雲深處”不也是充滿諸多的山重水復與柳暗花明嗎?但只要我們有不怕“沾衣”和不輕易放棄的追求,就會勇往直前,直至“雲之深處”。古人道“追至春深處,采得百花歸”,正是壹分艱辛壹份收獲,淺嘗輒止則會萬事無成的。(在這裏可引導學生結合自身認識做壹些探討)  4.寫作技巧:景、情、理,三者水乳交融,渾然壹體。其中虛實相間,跌宕自如,委婉蘊含,顯示出絕句的那種詞顯意深、語近情遙、耐人尋味的藝術魅力。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岑參  1.文學常識  ①出處:選自《岑參集校註》  ②作者:岑參(715-770),荊州江陵(今屬湖北)人,唐代著名邊塞詩人。曾任嘉州(今四川樂山)刺史,世稱“岑嘉州”。  ③解題:這是壹首五絕。寫作者行軍途中在重陽節時思念故土。  2.詩歌賞析  ①讀詩,註意“強”讀“qiǎng”  ②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陽節有登高飲菊花酒的習俗,第壹句“登高”二字就緊扣題目中的“九日”。壹個“強”字,表現了詩人在戰亂中的淒清景況。  ③第二句化用陶淵明的典故。據《南史?隱逸傳》記載:陶淵明有壹次過重陽節,沒有酒喝,就在宅邊的菊花叢中獨自悶坐了很久。後來正好王弘送酒來了,才醉飲而歸。這裏反用其意,是說自己雖然也想勉強地按照習俗去登高飲酒,可是在戰亂中,沒有象王弘那樣的人來送酒助興。此句承前句而來,銜接自然,寫得明白如話。  ④第三句開頭壹個“遙”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園長安相隔之遠,而更見思鄉之切。作者寫思鄉,沒有泛泛地籠統地寫,而是特別強調思念、憐惜長安故園的菊花。這樣寫,不僅以個別代表壹般,以“故園菊”代表整個故園長安,顯得形象鮮明,具體可感:而且這是由登高飲酒的敘寫自然發展而來的,可以說是切時切地,緊扣詩題。  ⑤最後壹句“應傍戰場開”扣住詩題中的“行軍”二字,結合安史之亂和長安被陷的時代特點,寫得新巧自然,真實形象,使我們仿佛看到了壹幅鮮明的戰亂圖:長安城中戰火紛飛,血染天街,斷墻殘壁間,壹叢叢菊花依然寂寞地開放著。此處的想象之辭顯然已經突破了單純的惜花和思鄉,而寄托著詩人飽經戰爭憂患的人民的同情,對早日平定安史之亂的渴望。  3.小結:岑參的這首五絕,表現的不是壹般的節日思鄉,而是對國事的憂慮和對戰亂中人民疾苦的關切。表面看來寫得平直樸素,實際構思精巧,情韻無限,是壹首言簡意深、耐人尋味的抒情佳作。  &《漢江臨眺》王維  1.文學常識  ①出處:選自《王右丞集箋註》  ②作者:王維(701-761),自摩詰,蒲州(現在山西永濟)人,唐代詩人、畫家,以寫田園詩著名。  ③解題:這是壹首五言律詩。律詩***四聯八句,中間兩聯是對偶句。漢江臨眺,即來到漢江登臨眺望  2.詩歌賞析  ①開頭第壹、二句總寫漢江形勢。漢江處於古代楚國境內,既與三湘之水匯合,又與來自荊門的眾多河流連接,所以水勢浩瀚。  ②中間兩聯寫臨眺之所見。第三、四句寫漢江水流洶湧,似向天地之外奔流而去,遠山由於被江面蒸騰的水氣所籠罩,所以若有若無,時隱時現。五、六句寫襄陽壹帶的城郭樓閣,遠遠望去似乎飄浮在前面的江面上,翻滾起伏的波瀾好像撼動得遠處的天空也忽上忽下的。這兩聯突出地描繪了漢江水勢的雄偉壯觀。詩人緊緊扣住臨眺之所見,即總是在寫自己的視覺感受。他運用想像和誇張的手法,又通過人的錯覺來寫水勢之大,流速之快。從江流到山色,從郡邑到遠空,視野極其開闊,境界極其廣遠。王維不只是詩人,還是壹名畫家。蘇軾曾評議他的詩和畫是“畫中有詩,詩中有畫”。(古人有“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的說法,這裏可引導學生依據詩句想像並描述詩中所展現的富有動感的畫面。)  ③結尾兩句“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中的山翁原指晉朝人山簡。山簡是“竹林七賢”中山濤的兒子,曾任征南將軍,鎮守襄陽。此詩中的山翁借指的到底是誰,有兩種說法:壹是指襄陽地方長官。王維說:襄陽風景極好,自己願意留下來與地方官同飲;壹是詩人自指。是說襄陽這樣好的風景,正是留給自己來飲酒賞景的。解作詩人自喻較能貼切地表達詩人對漢江風景的贊美。(可以讓學生自己去體味兩種解釋,提出自己的看法。)  3.小結:作為律詩,《漢江臨眺》不但每壹聯的對仗都十分工整,而且詩人還非常重視煉字,像“接”與“通”,“外”與“中”,“浮”與“動”,都對描寫自然景物的動感起了重要的作用。  &《春日》汪藻  1.文學常識  ①出處:選自《宋詩選註》  ②作者:汪藻(1079-1154)字彥章,德興人,北宋末南宋初文學家,有《浮溪集》。  ③解題:這是壹首七言律詩  2.字詞解釋  ①第壹聯寫出了當地春天的情形,雨水很多,隨處可見烏雲攜雨而行,點明春之特點。  ②第二聯寫山間田野,春水澄澈得比鏡子還青碧,水鳥嬉戲看到人來了也不會驚飛。那種閑適自然之景讓人流連忘返。  ③第三聯作者用擬人手法,寫出了春日桃花的絢爛多姿。也寫出了作者對春天美景的喜愛之情。  ④最後壹聯,作者寫茅屋四周雲霧迷漫,弄濕了客人的衣裳,壹聲雞鳴,驚醒了午睡的主人。  3.小結:全詩運用了描寫、議論的表達方式和欲揚先抑的手法,詩意清新自然,抒發了作者對春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及向往自然閑適生活的那種情懷。  &《天凈沙 秋思》馬致遠  1.文學常識  ①出處:選自《全元散曲》  ②作者:馬致遠,生卒年不詳,元大都(現北京)人,著名戲曲作家。  ③天凈沙,曲牌名  2.元曲賞析  ①前三句作者用了九種景物的疊加營造了壹種特殊典型的氛圍:淒涼、蕭索、寂寥。流浪在外的遊子,在壹個黃昏時刻,牽著壹匹瘦馬,來到了西風勁掃的荒涼古道上,看到的是枯萎的藤,蒼老的樹,黃昏的烏鴉。不知不覺到了小橋流水的地方,這裏有幾戶人家,炊煙裊裊,怎能不湧起滿腔的鄉愁?又是壹年將近,何日是歸期?  ②最後兩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點明時間,也表明了主旨:這是壹首遊子思鄉之曲。  3.寫作手法: ①意象疊加,渲染氣氛 ②融情於景,情景交融  &《世說新語》兩則  &《詠雪》  壹、詞語積累  [內集]家庭聚會。內,指家人。集,聚集。[兒女]指子侄輩,這裏指家中年輕壹代人。[講論文義]講解詩文。義,道理,意義,文章表達。[俄而]不久,壹會兒。 [欣然]高興的樣子。 [似]相似,像。 [差(chà)]大致、差不多。 [擬]相比。 [未若]不如,比不上。[因]由於。  二、文學常識  1.《世說新語》:六朝誌(記)人小說代表作。全書8卷,分德行、言語、方正、政事、文學、雅量等36門。是南朝宋劉義慶組織壹批文人編寫的。  2. 本文選自《世說新語箋(jiān)疏》中的“言語”壹門。  三、內容點擊  《詠雪》講的是晉朝文學世家謝氏家族裏的故事。在壹次家庭聚會中,少女謝道韞表現了以柳絮詠雪的才能。  四、閱讀探究  1. 文中“寒雪”“內集”“欣然”“大笑”等詞語營造了怎樣壹種家庭氣氛?  輕松、溫馨的家庭氣氛。  2. 從上下文看,“兒女”的含義與今天有什麽不同?  文中“兒女”即子侄輩,指家中年輕壹代人。今天的“兒女”專指子女。  3. 文章結尾交代謝道韞的身份有什麽用意?  暗示作者贊賞她的才氣。  4. 以“撒鹽空中”和“柳絮因風起”來比擬“大雪紛紛”,妳認為哪個更好?為什麽?  第壹種意見:“撒鹽空中”好。它註重了形似,雪的顏色和下落之態都與鹽比較接近;而柳絮是灰白色,風中往往上揚,甚至飛得很高很遠,與雪的飄舞方式不同。寫物必須先求得形似,而後達於神似。  第二種意見:“柳絮因風起”壹句好。好的詩句應有深刻的意蘊,“柳絮”句將物象與意蘊統壹起來,形成了詩句的意象,給人以春天即將來臨的感覺;而“撒鹽空中”僅有物象而無意蘊。  五、遷移拓展  妳還知道哪些以比喻描寫飛雪的古詩佳句?  忽如壹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韓愈《春雪》  &《陳太丘與友期》  壹、詞語積累  (壹)常規詞語  [期行]約定同行。期,約定。[期日中]約定的時間是中午。期,約定的時間。日中,正午時分。[舍(shě)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棄。去,離開。 [乃]才。 [時年]當時的年齡。[戲]嬉戲,玩耍。 [客]客人,指朋友。 [尊君]對別人父親的壹種尊稱。 [委]丟下、舍棄。 [君]有禮貌地稱呼對方。 [家君]謙詞,對人稱自己的父親。 [無信]不講信用。 [引]拉。 [顧]回頭看。  (二)通假字  [不]同“否”。  二、文學常識  出自《世說新語箋疏》中“方正”壹門。  三、內容點擊  《陳太丘與友期》講的是漢末名士陳紀七歲時,面對父親的友人的無信、無禮,義正辭嚴地加以反駁的故事。既表現了他的聰敏,更寫出了他的懂得為人的道理。  四、閱讀探究  1. 陳太丘“期日中,過中不至”,陳太丘的朋友反怒責陳太丘,說明朋友是怎樣的人?  不講信用,粗野無禮。  2. 元方面對父親朋友的粗野語言,針鋒相對地指出他的“無信”“無禮”,這說明元方是個怎樣的人?  聰敏,機智,善辯,懂得維護家人尊嚴,懂得為人之道。  3.有人認為客人已經認錯,元方就應該原諒他,而他居然“入門不顧”,弄得客人尷尬之極,無地自容,這的確有些失禮。妳是否同意這個看法?  [第壹種意見]不同意。元方當時才七歲,他能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從容不迫地反駁壹個成年人,使對方明理,並贏得對方的嘆服,維護了父親的名譽,這已屬不易。我們不能對壹個七歲的孩子求全責備。  [第二種意見]同意。父親的友人已經表示了歉意,應該給人改正過錯的機會。人沒有壹生都不犯錯誤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總是抓住人的“小辮子”不放。  4. 有人認為,陳太丘的朋友也有可取之處,妳同意這個看法嗎?  同意。面對元方的反駁,有人很慚愧,想與元方握手道歉,這說明他有知錯能改的精神。  5. 友人為什麽能夠啞口無言、賠禮道歉?  元方的反駁有理有據。第壹,從信用方面看,父親朋友失約在先,無信;從禮貌方面,父親的友人當元方的面罵元方的父親,無禮。因此,友人最後啞口無言,只得賠禮道歉。  五、遷移拓展  1. 面對他人的無禮,妳該如何處理?  [意見壹]抓住對方失禮之處,針鋒相對,維護個人名譽不受侵害。  [意見二]針對對方失禮之處,擺事實,講道理,使對方明白自己的過錯,既維護個人名譽,又不傷害對方。自己不能向對方壹樣失禮。  2. 如果父母不在家,家中來了客人,妳該如何接待?  在能確定對方身份的前提下,以禮相待;如果不明對方身份,要機智地探詢對方情況,提高安全意識。  3. 妳還知道哪些《世說新語》中的故事? 如“王戎識李”。  4.有不少成語出自《世說新語》,請寫出幾個。  望梅止渴、難兄難弟、鶴立雞群、標新立異、壹往情深  5. 古代像謝道韞、陳元方這樣聰穎機智的少年兒童還有很多,妳能舉出幾個這樣的事例嗎?  壹 王冕四歲作畫; 二 曹植七歲作詩; 三 甘羅十二歲做宰相;  四 司馬光砸缸。  &20. 山市  (壹)作家介紹。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本文《山市》選自《聊齋誌異》,世稱“聊齋先生  ”,字留仙,壹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蒲家號稱“累代書香”,蒲松齡的創作,還有通俗俚曲14種,計有《墻頭記》、《姑婦曲》、《慈悲曲》、《翻魘殃》、《寒森曲》、《蓬萊宴》、《俊夜叉》、《窮漢詞》、《快曲》、《醜俊巴》、《禳妒咒》、《增補幸雲曲》等從不同角度揭露了社會的黑暗和人間的不平,在人生態度和創作思想上與《聊齋誌異》是相通的。蒲松齡的著作,小說和俚曲之外,還有《聊齋文集》、《聊齋詩集》和關於農業、醫藥的通俗讀物《農桑經》、《藥書》等。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2年曾出版路大荒編的《蒲松齡集》。  (二)題目解說。  這篇文章選自《聊齋誌異》,描寫了作家家鄉淄川縣奐山山市的景象。山市即是海市。海市蜃樓變幻莫測,是世間奇景,人鮮領略。作者以變幻之筆寫變幻之景。窮形盡相,狀難寫之景如在眼前。  (三)背景資料。  《淄川縣誌》記載:奐山“有山市,邑人多見之者,城郭、樓、官室、樹木、人物之狀,類海市雲”。海市是海市蜃樓的簡稱。作者34歲遊嶗山時,曾有幸親眼見過海市蜃樓的奇幻景色,在《嶗山觀海市作歌》壹詩裏,十分驚異所看見的奇景:在海天之間,忽然出現了樓閣、山水、人物壹霎時又“飆然風動塵埃起,境界全空幻亦止”,這種變幻莫測的景象,與《山市》中描寫的山市幻景的變化很相似。作者在他那個時代,還不能理解海市蜃樓是壹種光線折射形成的現象,故在文中有稱此現象為“鬼市”。鬼市在前人著作中也有記載。唐人鄭熊《番禺雜記?鬼市》寫道:“海邊時有鬼市,半夜而合,雞鳴而散。”宋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潘樓東街巷》寫道:“又東十字大街,日從行裹角,茶坊每五更點燈,博易買賣衣服、圖畫、花環、領抹之類,至曉即散,謂之鬼市子。”作者與前人壹樣不了解這種幻象產生的原因,便認為是鬼怪作崇。  (四)全篇譯

來自/question/33304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