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戰爭以後,帝國主義的侵略,維新變法的失敗,終於激起了以農民為主體的大規模反帝愛國運動——義和團運動的爆發。
義和團運動首先於1898年在山東興起,以“扶清滅洋”為口號,把鬥爭矛頭直接對準了帝國主義,沈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到1900年運動已經發展到了京津地區,並且規模更大。
義和團運動在京津地區的蓬勃發展,引起了帝國主義更大的恐懼。1900年4月6日,英、美、法、德四國聯合照會清政府,要求在2個月內將義和團徹底鎮壓下去,若2個月內不能剿滅,各國將聯合出兵鎮壓。5月28日,英、美、德、法、俄、日、意、奧八國正式議定聯合出兵鎮壓義和團。他們其實是以此為借口,再次發動侵華戰爭。到6月2日,八國以保護使館為名,已經先後***派出450余人進入北京。同時,集結於大沽口外的侵略軍也已達2000余人,以後又陸續增兵,隨時準備進攻天津、北京。
八國聯軍決定攻占大沽炮臺,進而進攻天津、北京。駐守大沽炮臺的清軍加強了防禦。1900年6月16日,侵略軍向大沽炮臺守將羅榮光發出了最後通牒,限令清軍於次日淩晨2時交出炮臺。羅榮光嚴詞拒絕,並令炮臺官兵嚴加防守,隨時準備抗擊入侵的敵人。17日零點50分,侵略軍便向大沽炮臺發起進攻。清軍奮起還擊,因傷亡慘重被迫撤退,大沽炮臺失守。
面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和義和團運動的強大聲勢,清政府決定暫時承認義和團的合法地位,利用義和團來對付洋人,以便自己坐收漁翁之利。從6月17日起,義和團和清軍就炮擊天津紫竹林租界,給侵略者以沈重打擊。
八國聯軍占領大沽炮臺後,從6月21日起,不斷向天津租界增兵,準備大舉侵犯天津,義和團和清軍為保衛天津與侵略軍展開了激戰。當壹股俄國侵略軍從大沽向天津進發,行至老龍頭車站附近時,曹福田率領義和團與清軍配合,對其進行猛烈阻擊,阻止他們進入車站,迫使其第二天才進入車站。老龍頭車站與紫竹林租界隔河相望,又是大沽通往天津、北京的戰略要地,有大約1000多名敵軍守衛。義和團和清軍又包圍車站,攻打敵軍,給敵軍以重創,但未能攻下車站,敵軍得以陸續從大沽進入天津租界。
到7月初,增援天津的清軍、義和團以及其他民眾武裝已達10萬人以上,而天津租界的侵略軍也達1萬人,雙方決戰的時刻到來了。中國軍隊首先從北、西北、西南三個方向向敵軍租界發起猛烈進攻。中國軍民奮勇進攻,與敵人展開激烈的戰鬥,殲敵甚眾,給敵軍以沈重打擊,西北和西南面都進抵租界邊緣。7月9日,敵軍為扭轉戰局,以優勢兵力從東南方向出租界,包抄從西南方向進攻的清軍和義和團。這次激戰,中國軍隊雖然傷亡甚眾,但從整個戰局來說,已使敵軍處於進退不能的境地,很快就能取得勝利。
7月12日,八國聯軍兵分兩路向天津城發動進攻。此時,天津城外清軍數量雖多,但沒有統壹指揮,各自行事,致使戰鬥力大大降低。天津城內守軍很少,又沒有做好積極的防禦。7月14日,天津陷落。接著,八國聯軍向北京進發。8月14日,北京陷落。慈禧太後挾持光緒皇帝,在八旗兵的掩護下,向太原方向逃去。
為了盡快與侵略者達成和解,慈禧太後於9月7日下令剿滅義和團。至此,義和團在中外反動勢力的合力鎮壓下,被徹底擊敗了。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與列強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從此,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統治秩序完全確立,中國人民更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