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鄧世昌的殉難,有三種說法。
第壹個論點是“與船同沈”。根據姚希光《東方軍事記》和蔡永康《中東戰爭的結束》的記載,他們認為在中日海戰中,“致遠”號不幸被敵艦圍困,身受重傷,艦體傾斜,炮彈即將用盡。鄧世昌不畏危機,沈著指揮,號召部下“報效國家和人民”,“殺了他”。吉野帶著親切的微笑跑開了。在日軍快速火炮的密集攻擊下,“致遠”號不幸再次被魚雷擊中,艦體破裂,大量海水被淹沒,瞬間沈沒。鄧世昌和艦上全體官兵英勇犧牲。這是最流行的理論,電影《甲午戰爭》裏有描述。
第二種說法是“狗會壹起沈”。據《鄧公務簡述》報道,致遠艦被致遠艦發射的魚雷擊中,導致鍋爐爆裂,船體沈沒。和鄧世昌的250名官兵同時落入黃海滾滾波濤中。面對困難,鄧世昌感慨地說:“我的誌向是戰勝敵人的力量,現在我已經死在海裏了。何必為之而活!”船入水後,他站在水中譴責敵人。侍者劉忠把浮杵扔向他,他卻不服。這時,壹艘中國魚雷艇靠近了,艇上的水手喊道:“鄧,上篙!”鄧世昌對此不予理會,硬生生地說:“所有船只都關閉了,但正義不是唯壹的孩子。”他的寵物狗遊到他面前,抓住他的胳膊不讓他下沈,被他牢牢推開。那只狗抓著尾巴不願離開。鄧世昌“望海嘆,狗亡。”看著血汙的大海,他長嘆了壹聲,抓起狗頭,壹起沈入海底。
第三個論點是“正義不是獨生子”。1994年10月5日,時任直隸總督的李鴻章,到皇帝大東溝水師陣亡的地方,到記載皇家檔案的曹和基的地方,到番禺縣,說鄧世昌墜海後,隨員劉忠被浮水救起,但他拒絕了,後來被其他船的士兵救起。但他親眼目睹了全艦消失,官兵全部葬身大海的慘烈局面。傷心的不止他壹個,於是他又壹次投海自盡,英勇就義。
和歷史上的很多戰爭壹樣,有些細節讓人摸不著頭腦,鄧世昌在甲午戰爭中的犧牲也是如此。當時很難確定中日誰參加了戰爭,因為他們在海上打,纏,混,抽。“戰況激烈時,兩艘軍艦的旗幟都被擊毀,各自分不清哪艘是敵艦,唯壹能辨認的就是艦的顏色型號”。再加上致遠艦上的大部分官兵都在戰鬥中陣亡,所以鄧世昌犧牲的情況只能由旁觀者去想象和描述。並非沒有出入,流傳至今,眾說紛紜。第壹次和第三次陳述,雙方都有記錄,尤其是第壹次陳述,流傳甚廣,散見於各種著作中。第二句話雖然沒有被當事人錄音,但卻生動可信。這需要歷史學家進壹步研究。但從時代背景來看,筆者願意相信鄧世昌的“狗沈”之說。
甲午戰爭期間,除致遠艦鄧世昌外,鎮遠艦、北洋水師護士楊永林將軍吞槍自盡。定遠艦上將丁、定遠艦上將劉、鎮遠艦上將林太增選擇吞鴉片自盡。選擇自裁的方式自古以來就是軍界的慣例,但筆者對鄧世昌堅持到最後壹刻的行為還是有所保留的:鄧世昌不應該采用自裁的方式。
事實上,黃海對峙後,北洋水師損失慘重,損失五艘,但艦隊主力艦艇定遠、鎮遠的戰鬥力依然強大。與此同時,日本的聯合艦隊遭到重創,實力大大削弱。對於北洋水師來說,還可以整合剩余的有生力量,修復受傷的軍艦,等待與日本聯合艦隊抗衡的機會。鄧世昌是中國第壹位傑出的近代海軍軍官。從福建馬尾船政學堂到北洋水師,用了20多年。他具有豐富的航海專業知識和海戰實踐經驗。他是中國海軍的寶貴人才,即使失敗壹次也能繼續為北洋海軍效力。不幸的是,中國近代第壹批傑出的軍官劉林、鄧、楊在抗日戰爭中自殺身亡。
歷史證明,鄧世昌戰敗與其說是恥辱,不如說是遺憾。真正丟人的是北洋水師校長。他們在壹場血戰中戰敗,他們把十幾艘完好的軍艦交給了日本海軍。丁在投降書上蓋了壹個府尹的印章,吞鴉片自殺。即使像他這樣的指揮官自殺,也逃不過後人的審判。清廷統治者要承擔更多的歷史罪責,這是可恥的。由於統治集團對主戰、主權、相互制約等問題看法不壹,事先沒有形成專門的作戰指揮機構,也沒有戰略指導來統籌全局。壹開始是希望得到俄、英等國的“調停”,然後在海陸早已開戰的情況下,倉促宣戰。怎麽才能不敗?
鄧世昌等海軍軍官英勇犧牲後,清廷給了他們豐厚的撫恤金。光緒皇帝謚號,鄧世昌“莊節”,鄧旭進京遊趙衷廟,謚號少保親王,並題寫挽聯。“這壹天,全世界都在流淚,有強大的海軍。”光緒還撥出10萬兩銀元,在鄧世昌的家鄉番禺修建了唐氏宗祠,並派欽差大臣給唐的母親題了匾。但仍難掩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北海水師的復雜心態。
今天,我們很難理解鄧世昌“望海嘆息,狗卻意外死亡”的心態,還是在自責自己的失敗?還是楊對日寇的憤怒?楊還怕朝廷處罰?楊還是辜負了國家的恩情?楊還對清廷失望嗎?所以,我們回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