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免費電影 - 【北京印象】之二 石大人胡同

【北京印象】之二 石大人胡同

我愛北京,不僅因為從小接受的愛國主義教育,還因為北京確確實實是我們壹家的福地。這些年,每壹次踏足這方厚重的土地,她都會回饋給我無比的驚喜。

我愛北京,愛她櫛次鱗比國際化大都市的炫彩虹霓,也愛她的古樸莊嚴恢宏大氣;愛她皇家園林的金碧輝煌,更愛她寬寬窄窄的胡同裏沈澱下來的那份歷史的厚重與濃濃的煙火氣。

十幾年時間,無數次在京或長或短的停留,目睹京城這些胡同,用她壹碗碗熱粥壹間間鬥室收留滋養過無數風裏來雨裏去的人群。他們有朝九晚五“北漂”壹族的白領,有早起晚睡辛苦勞作的小販與打工人,更有那麽壹群背井離鄉赴京求醫的病患。

初冬,午後北京的街頭,風很大,天很藍。從協和醫院出來,穿過車流滾滾的東單北大街,步入東面那條著名的“外交部街”。

外交部街原來名叫石大人胡同,因明朝權臣石亨的宅第於此而得名。石亨舊第後來成為工部寶源局所在地,清朝在此開爐制造錢幣。

1928年,中華民國外交部遷至此地,這條胡同便更名為 外交部街。

“外交部街”,遠沒有它的名字那般氣派,與其稱其為“街”,倒不如說是壹條胡同更形象壹些。

胡同東行壹百多米,路北壹塊上書“雙忠祠”的大石,無意間映入眼簾。“雙忠祠”,單從字面看就充滿了傳奇。

雙忠祠建於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為合祀兩位英雄傅清和拉布敦所建。原有大門、二門、正屋、碑、亭等整組建築。後來,院內多次改造,原有房屋已無存。

雙忠祠中所祭祀的傅清和拉布敦,在乾隆時出任駐藏大臣 參與治理西藏。二人在平定珠爾默特那木劄勒叛亂時,遭叛軍圍攻至死 ,乾隆特為他們在西藏和北京建“雙忠祠”。

“雙忠祠”東行不遠,壹座仿西方凱旋門式大門以其恢弘的氣派奪人眼目,這就是著名的迎賓館。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裁撤會同館,在其地興建迎賓館,以招待外賓,至1910年建成。迎賓館是特聘美國建築師按西方樣式建造,主樓二層,樓上有可容五百人的禮堂和壹些客房,樓內設有地下廚房及餐廳。以後西部又建壹大樓,兩樓之上有天橋相通。庭院寬敞,古樹繁茂,大門內有精巧假山。迎賓樓之精美華麗在當時罕有。後將其西側之雙忠祠也並入。但迎賓館未使用多久,清政府被推翻,袁世凱初擔任臨時大總統時,曾以此作為辦公處。1912年8月24日孫中山來京,被安排在此下榻,接見記者,發表演說。孫中山先生離京後,外交部即從東堂子胡同原總理衙門遷入迎賓館,“石大人胡同”即改為“外交部胡同”。

建國初期這裏仍為外交部使用,但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被全部拆除,新建了宿舍,只留下壹座孤立的西式大門。這座迎賓館大門為仿西方凱旋門式,整體由灰磚砌築。體量為品字形,兩側部各有壹對立於基座上的石制壁柱,柱身粗壯,無凹槽,有柱礎,柱頭為愛奧尼式,其上為灰磚砌的檐部。中央為大門洞,洞口上石制水平腰線與兩側壁柱連通成壹體。上部灰磚墻上有石砌拱券與兩側檐口相連,成為重要裝飾線腳。屋頂為半圓形穹窿,上立旗桿,四周為石制透空欄桿,四角磚砌墩子上立石圓球。大門南北立面完全壹樣,門洞兩側為門房。大門外兩側有八字墻,門前曾有壹對石獅。該大門被廢棄後,石獅被移到它處,門洞被堵砌並加裝門窗,改為二層,作商店使用。

走在這動輒幾百年歷史的小巷中,那顆在塵世浮躁的心,會隨著妳的腳步慢慢沈靜下來。

不同的人群,不同故事,在這小巷深處往復交替。小巷,如同歲月鋪展開的畫軸,四季的風,流年裏的故事,都被時光描摹的深邃而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