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山到底是第幾福地?
陳湘源 被著名文化學者余秋雨稱為“靜靜地展示著中華文化的無限”的君山,到底在我國道教的福地洞天中排名第幾福地? 嶽陽歷代府縣誌書及相關文獻,對於君山是道教的第幾福地的記載有些不同,這裏選擇介紹幾種。明代隆慶《嶽州府誌·職方考》稱:君山“《道書》雲十五福地。”清代道光《洞庭湖誌·山·巴陵縣》稱:君山“《道書》雲十二福地。”清光緒《巴陵縣誌·輿地誌·山水》稱:“君山在縣西三十裏,壹名湘山,亦稱洞庭山,《道書》以為十壹福地(杜光庭《福地洞天記》)。”另外,徐靈府編輯的《天臺山記及其四種》所輯《名山福地洞天記》,又將君山排在第九位,其雲:“君山在洞庭湖中”。而清初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顧祖禹所撰《讀史方輿紀要·嶽州》中卻說:“《道書》以君山為第壹福地。” 以上記述皆稱源於《道書》。似乎說明壹個問題,即歷代對福地洞天位置的排列,根據情況的變化有所變更。《道書》排列福地洞天順序影響較大的是唐代杜光庭的《福地洞天記》,因此新版的《洞庭湖誌》在校訂時也采用了“十壹福地”之說。 “福地洞天”之語出自道教,意為神道居住的風景優美的名山勝地和著名的洞府寶地,皆由神仙、真人來主宰。在唐代杜光庭的《福地洞天記》中雲:“君山在洞庭青草湖中,屬地仙侯生所治。”“侯生”為何方神仙?今天難以考證,可能是壹個知名度不太高的神仙吧,故杜光庭將君山排在第十壹位。隨著君山文化積澱的日益深厚,特別是呂洞賓在嶽陽及君山的影響,君山在道教福地中的地位自然要迅速上升。故而清代顧祖禹有“《道書》以君山為第壹福地”之說。 顧祖禹所稱《道書》是道教的哪壹本書?不得而知。但是,憑借君山的歷史文化積澱,呂洞賓在嶽陽留下的遺跡和傳說故事對道教與整個社會的影響,明末清初將君山晉升為“第壹福地”,是有他的道理的。僅憑筆者的學識,至少能舉出七點理由。 壹、我國早期經典著作即有關於君山的神話傳說記載。《山海經·中山經第五》載:“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遊於江淵。澧、沅之風,交瀟、湘之淵,是在九江之間,出入必以飄風暴雨。”“帝”與“二女”後來都是道家供奉的神仙。“洞庭山”即君山,是君山最早的稱謂。 二、屈原為湘山湘水神作祭歌。君山到戰國晚期名湘山,是因此山處於湘水邊得名。自此“洞庭”成為湖的專用名稱。屈原活動於湖湘十余年,寫下了著名的《湘君》、《湘夫人》等詩篇。屈原的《九歌》是祭奠神靈的,這些神主都是後來道教所信奉的神仙。 三、君山最遲在戰國晚期就建有湘山祠。《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風,幾不得渡。上問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土對曰:‘聞之,堯女,舜之妻,而葬此。’於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皆伐湘山樹,赭其山。”這則史料,既證實了屈原所詠“湘君”是湘山湘水的神主,也說明了“湘山祠”是歷史文獻記載的江南最早的古祠,亦可謂道教最早的古祠。 四、君山是我國最早的五大名山之壹。《史記·封禪書》載:“自殽以東,名山五,有大川祠二。曰太室,嵩高也。恒山、泰山、會稽、湘山。”故而《湖湘文化通論》論道:“司馬遷《史記》載黃帝南巡之事提及君山(即黃帝南巡“登熊、湘”,“湘”就是湘山),當居中原入湘的要沖,這時(秦朝)已是名滿天下的風物名勝”。又說“到了秦朝,湘山與嵩山、恒山、泰山、會稽山並列為殽山以東五大名山之壹”。 五、道教主神之壹王母娘娘的侍從金童玉女中的玉女,原來就居住在君山。君山現有景點“玉女梳妝臺”即其遺跡。梳妝臺由三塊天然巨石組成,鏡、臺、繡墩俱備。前秦王嘉《拾遺記》載:“洞庭之山,浮於水上,其上有金堂數百間,玉女居之,四時聞金石絲竹之音,徹於山頂。”梳妝臺相傳就是玉女用過的器物,後來玉女得道登仙成了王母娘娘的侍女,梳妝臺便石化歸真了。 六、君山還有與黃帝軒轅氏相關的遺跡鑄鼎臺、飛升亭。莊子《天運篇》雲:“(黃)帝張鹹池之樂於洞庭之野。”老莊哲學歷來奉為道教的經典。另外還有與道教相關的祖師廟、洞庭廟、酒香山、酒香亭、釣魚臺、煙波亭,等等。 七、至關重要的壹點,即呂洞賓是在君山得道成仙的,而且嶽陽留存呂仙的詩詞、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和歷史遺跡特別豐富。因此1978年出版的《辭海·呂洞賓》稱:“呂洞賓的神話傳說,大概最早起源於北宋嶽州壹帶”。 呂洞賓在嶽陽留下的詩詞有《絕句》:“獨自行來獨自坐,無限世人不識我。唯有城南老樹精,分明知道神仙過”。“朝遊北越暮蒼梧,袖裏青蛇膽氣粗。三醉(壹作入)嶽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洞庭湖君山頌》:“午夜君山玩月回,西鄰小圃碧蓮開。天香風露蒼華冷,雲在青霄鶴未來。”《君山》:“洞庭無雲水光碧,君山仙宮起吹笛。呼龍耕煙種玉禾,喚鶴開門款歸客。壇上松風黃雪積,門前芝草長壹尺。白石爛煮砂粒紅,青精炊久爐煙墨。日高垂簾誦黃庭,燕壘香泥落空壁。”《贈滕子京》:“華州回道人,來到嶽陽城。別我歸何處,秋空壹劍橫。”《真人行巴陵市,太守怒其不避,使案吏具其罪,真人曰:須酒醒耳。傾忽失之,但留詩曰》:“暫別蓬萊海上遊,偶逢太守問根由。身居北鬥星勺下,劍掛南宮月角頭。道我醉來真個醉,不知愁是怎生愁。相逢何事不相識,卻駕白雲歸去休”。詞《沁園春》:“昨日南京,今朝天嶽,倏焉忽焉。指洞庭為酒,渴時浩飲;君山作枕,醉後高眠。談笑自如,往來無礙,半是瘋狂半是仙。隨身在,有壹襟風月,兩袖雲煙。 人間放浪多年,又排辦東華第二筵。把珊瑚砍倒,裁吾琪樹;天河放淺,種我金蓮。捶碎玉京,踢翻蓬島,稽首虛皇玉案前。無難事,信功成八百,行蒲三千”。 傳說,宋人筆記有九則。其載,呂洞賓乃嶽陽仙人村人,因其得道時師父贈他紅袍,因此嶽陽古代呂仙神像皆外罩羽衣內襯紅袍。正因為他是嶽陽人,上京趕考才經君山遇漢鐘離度化他成仙,這還使當時的人發出了“未必無心唐事業,金丹壹粒誤先生”的感嘆。升仙後他常在嶽陽買藥施墨,並題詩兩首於天慶觀供郡人刨墨治病,字跡刨了壹寸多深。他曾拜會過知州滕子京,滕子京知為異人,命僚屬描摹了他清俊飄逸的秀像。他三醉嶽陽樓,並題詩留記。他曾與嶽州知州弈棋國手王倫下過棋,累累獲勝。他醉臥州橋,攔了喬太守的轎,拘禁三天酒還未醒,待其醒時,卻留詩飛去。他乘舟湖上曾與陸遊擦肩而過,惹得陸放翁的詩興大發。 民間故事最有趣味的要數《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本來在無垢道人的《八仙得道傳》裏,是寫呂洞賓初入道時去往廬山學習劍法,途中與知圓和尚壹同去收服私自下凡糾纏夏口鎮王員外家小姐的二郎神的哮天犬。老和尚賜與其徒知圓壹副寶畫,並囑咐憑此寶即可將犬驅逐,但不可傷害哮天犬的性命。可是在驅犬之時,知圓欲將犬卷入畫中化為灰燼,嫁禍老和尚,以達到搶班奪權的目的。洞賓則遵囑將畫展開放走哮天犬。誰知哮天犬不識好歹,回過頭來反咬呂洞賓壹口。這便是俗語“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的來由。但在嶽陽卻另有說法。傳說呂仙在洞庭湖邊雲遊,遇見壹個小財主患了血吸蟲病,肚內腹水日見長大,呂仙便給他施藥壹劑,並叮囑說:“三日之後再來看妳”。小財主服藥後肚內燥動轟鳴,連拉三日肚子,腹水全消,病情好轉。這時,他的兒子來報信說:那個道長來了。小財主怕道長來找他要藥錢,眉頭壹皺計上心來,立即叫兒子到廚房將筲箕拿來扣在肚子上,然後將衣罩住用帶子系牢,並吩咐兒子把屋裏養的幾條狗全放出來。呂翁壹到,他便站在門口挺著肚子破口大罵:妳這個牛鼻子騷道,在那裏弄了這些假藥耍弄我,害得我吃了壹肚子什麽用也沒有,還想來詐我的錢,伢崽呀,放狗。話音剛落,幾條惡狗便兇猛地向呂翁撲去。呂翁避過,拂塵壹揚,留下幾句箴言:“吝嗇老財迷,肚上扣筲箕。戲弄呂洞賓,放狗用心機。箕永不離肚,終生大肚皮。”然後揚長而去。自此,那筲箕便長在了小財主的肚皮上,怎麽弄也弄不下來了。 至於另外10多個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和元代著名雜劇作家馬致遠的《呂洞賓三醉嶽陽樓》與巴陵戲久演不衰的《白發轉青》等人們耳熟能詳的戲曲,這裏就不詳細敘述了。 遺跡有呂仙亭、三醉亭、呂仙祠、朗吟亭。這裏僅談談呂仙亭與朗吟亭的來歷。 呂仙亭現名呂仙觀,又稱過松亭、過仙亭,位於洞庭南路白鶴山,始建於北宋元祐元年(1086)以前。關於呂仙觀的來歷,宋代範致明在《嶽陽風土記》中記敘了這樣壹個故事:宋人李觀守賀州時,有個自稱136歲的陳道士造訪,說近日在南嶽見到了呂洞賓。呂翁告訴他,前晌過嶽陽城南在松樹下休息,忽見壹個人從樹上冉冉而下,向呂翁求仙丹,呂便給了壹粒,並贈詩壹首。陳道人只記得後面兩句“唯有城南老樹精,分明知道神仙過”。壹年多後,李觀調任嶽州,特意到城南察訪此事,果見枯朽的古松枝葉繁茂,便向白鶴寺僧人打聽原委。寺中和尚在講過前述故事後說,題在壁上的詩已被雨水毀壞,但原詩還記得:“獨自行來獨自坐,無限世人不識我。唯有城南老樹精,分明知道神仙過。”李觀深感奇異,便將此詩與呂仙的另壹首《絕句》:“朝遊北越暮蒼梧”,及親歷之事刻石立於嶽陽樓前。不久,便有人在白鶴寺側的古松樹邊建了過仙亭,後名呂仙亭。 朗吟亭又名飛吟亭,位於君山龍腭山。朗吟亭緣何而修?壹說北宋嶽州知州李觀於城南白鶴寺得呂翁詩二首,即刻巨碑立於嶽陽樓,其壹雲:“朝遊北越墓蒼梧,袖裏青蛇膽氣粗。三醉嶽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他飛到哪裏去了呢?飛到了洞庭福地君山,建亭處就是他駐足之地,亭名即源於呂翁此詩。因此,明代吏部尚書胡松以“擘窠書”寫下“朗吟飛過處”勒石亭中。壹說此地乃呂翁升仙處。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載:“呂洞賓,唐進士也,詣京師應舉,遇鐘離翁於嶽陽,授以仙訣,遂不復京師,今嶽陽飛吟亭是其處也。”建亭處乃其飛升之地,故名飛吟亭。當時就有人題詩亭中:“覓官千裏赴神京,得遇鐘離蓋便傾。未必無心唐事業,金丹壹粒誤先生。”不無幽默地嘆息呂仙於此升仙而未能為國建功立業。世傳呂仙乃陜西或山西人,他上京城赴考為何會跑到嶽陽來呢?其實,宋代就有人說呂仙是嶽陽人。北宋河南人邵博《聞見後錄》載:“唐呂仙人,故家嶽陽,今其地名仙人村,呂姓尚多。藝祖初受禪,仙人自後苑中出,留語良久,解赭袍衣之,忽不見。今嶽陽仙人像,羽服下著赭袍雲。”1953年,筆者所見嶽陽樓的呂仙神像卻外穿羽服內襯紅袍。自宋代以來,朗吟亭歷代幾經修葺,是君山始建年代較早,延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道教古亭。 朗吟亭下還有仙人洗足池,池中泉水,長盈不竭。相傳是二妃和呂仙濯足之處。《巴陵縣誌》載:“洗足池在君山朗吟亭下,有石池,相傳為仙人洗足池,大如浴盆。” 由於呂仙在嶽陽影響深遠,千古以來詠嘆他的詩歌可謂數不勝數,這裏僅選幾首。宋代狀元王十朋:“此處神仙幾度經,老松枯朽稚松青。於今想作天仙去,不復飛吟過洞庭。”元代陳孚:“昔日呂仙遊洞庭,玉簫吹裂蘆花汀。秋空壹劍忽飛去,夜月千山煙朦朦。天地茫茫鳥兔急,波濤洶洶蛟螭腥。起呼老樹欲與語,濕露亂灑苔痕青。”明代藍椿:“洞庭萬裏連滄海,石屋千年隱翠微。華表月明笙鶴下,蒼梧雲濕劍龍歸。城南老樹名空在,枕上黃粱夢已非。仙客遠尋勾漏洞,丹砂未就與心違。”清代潘耒:“千葉風帆萬點歐,白銀浪裏翠螺浮。蓬壺未必能勝此,合得飛仙挾笛遊”。吳敏樹《呂仙睡像》:“莫言仙客定知機,世界虛無是也非。三醉何年渾不記,壹眠無事久慵飛。胯間騎鶴行安往,袖裏藏蛇睡不希。開眼無端看老樹,斷柯零落對斜暉”。謝維藩:“羽客新亭湘水隈,登臨也復絕紛埃。雲中雨過蒼山出,花下鐘鳴老鶴回。滿眼江河方日下,幾時吾道竟南來。空林久坐清香杳,寂寞寒梅對茗杯。”有悟道醒世的,有弄月吟風的,有憂國憂民的,有憶舊懷遠的,各抒懷抱。積澱了深厚的呂仙文化。 關於呂洞賓,歷代研究者皆認為歷史上確有其人,是中唐至北宋初的壹位長壽道士。他曾兩舉進士不第,遂棄儒從道。其生卒年月,據元朝泰定元年(1324)山西芮城縣永樂鎮永樂宮《重修純陽萬壽宮碑》載:“大唐德宗貞元十二年(796)四月十四日生。”《呂純陽得道》稱“唐貞元十四年(798)四月四日生”。《辭海》取後壹種說法。唐代杜光庭(850-833)撰寫《福地洞天記》時,呂洞賓尚未入道(《辭海》說他64歲才遇漢鐘離得道),談何影響。但宋代以後,呂仙便成為道教全真教北五祖之壹。特別是元朝皇帝晉封他為“純陽演政警化孚佑帝君”,具有了與儒家“文宣王”孔夫子相等的地位,讓“孚佑帝君祠”嶽陽樓也蓋上了帝王家專用的黃色琉璃瓦。同時,呂仙與觀音、關公又成為了佛教與道教中社會影響最大,人們禮拜最勤的三大神明之壹。這些變化自然影響到後來撰寫《道書》的高人,當他們編排道教福地洞天時,根據以上情況,便把君山排到了第壹位。這樣,才有了顧祖禹所引述的《道書》。 綜上所述,君山到底是道教的第幾福地?答案確如顧祖禹所雲,君山是明清以來道家的第壹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