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看,韓信有多少次自立的機會:
1、井陘關擊敗陳余而滅趙後,韓信大可要求劉邦封自己為趙王,或者幹脆自立。按照廣武君李左車的建議:
“方今為將軍計,莫如案甲休兵,鎮趙撫其孤,百裏之內,牛酒日至,以饗士大夫醳兵,北首燕路,而後遣辯士奉咫尺之書,暴其所長於燕,燕必不敢不聽從。燕已從,使喧言者東告齊,齊必從風而服,雖有智者,亦不知為齊計矣。如是,則天下事皆可圖也。兵固有先聲而後實者,此之謂也。”這就是李左車的合縱建議:向燕國秀肌肉,要求燕國聯盟;燕國同意結盟後,齊國必然不敢來攻打,也會和趙國聯盟。在北有燕東有齊兩個盟國穩定後方下,趙國何懼南方的西楚和漢,更有可能壹統天下,即“天下事皆可圖也”
聯盟燕、齊,擊敗楚漢,壹統天下,這就是李左車給韓信的建議。雖然李左車沒有明白建議韓信自立,但“天下事皆可圖也”已經點明了自立的建議。
但韓信只是聽從了壹部分,派使者去勸服燕國,其後更發兵攻打齊國,更將本來可以壹統天下的趙國,拱手讓給張耳!
其後劉邦因為兵少,東渡奪取了韓信兵權,只給了韓信趙國相國這個職位,還下令韓信攻打齊國。於是李左車聯盟燕齊而壹統的策略,就這樣被韓信白白浪費了。
李左車真的是遇人不淑:勸陳余堅守,陳余不聽;勸韓信聯盟燕齊,韓信只聽了壹點!壹個本來可以和張良、蕭何等人齊名的機會就這樣被別人浪費了。
2、在劉邦封韓信齊王後,項羽派遣武涉說服韓信反劉邦。武涉已經將天下大勢分析得非常清楚:
“今足下雖自以與漢王為厚交,為之盡力用兵,終為之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須臾至今者,以項王尚存也。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項王今日亡,則次取足下。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和,參分天下王之?”而韓信的回答是:項羽不重用我,劉邦重用我!可見當時韓信依然是還是壹個臣子的心態——投靠明主!沒有自己做明主的自信!
3、蒯通勸韓信自立。蒯通對韓信所說的話,立腳點雖然和武涉基本壹致,但增加了第二次分封的建議:
“今楚漢分爭,使天下無罪之人肝膽塗地,父子暴骸骨於中野,不可勝數。楚人起彭城,轉鬥逐北,至於滎陽,乘利席卷,威震天下。然兵困於京、索之間,迫西山而不能進者,三年於此矣。漢王將數十萬之眾,距鞏、雒,阻山河之險,壹日數戰,無尺寸之功,折北不救,敗滎陽,傷成臯,遂走宛、葉之間,此所謂智勇俱困者也。夫銳氣挫於險塞,而糧食竭於內府,百姓罷極怨望,容容無所倚。以臣料之,其勢非天下之賢聖固不能息天下之禍。當今兩主之命縣於足下。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臣原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夫以足下之賢聖,有甲兵之眾,據彊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欲,西鄉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孰敢不聽!割大弱彊,以立諸侯,諸侯已立,天下服聽而歸德於齊。案齊之故,有膠、泗之地,懷諸侯以德,深拱揖讓,則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齊矣。蓋聞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原足下孰慮之。”蒯通的話有下面幾個層次:
1)、楚漢陷入僵局,雙方均無力擊敗對方:“此所謂智勇俱困者也。夫銳氣挫於險塞,而糧食竭於內府,百姓罷極怨望,容容無所倚。”
2)、和武涉壹樣都贊同韓信三分天下:“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即,如果韓信自立,齊、楚、漢三國勢力均衡,哪壹國都害怕對方聯盟對付自己,因此誰都不敢堅持進行戰爭。
3)、齊國聯盟趙國和燕國,進行秦末第二次封建。第壹次封建是項羽在鹹陽進行的,是壹帝、壹伯、十八諸侯。當了韓信做齊王時,所分封的諸侯基本上沒有幾個存在了。
對有功之人進行封建,是當時的需要和主流——否則劉邦也不用大封異姓王!
蒯通,比起李左車的聯盟燕齊策略、武涉的三分天下提供了進壹步的規模:第二次封建。
其行動計劃是:
“據彊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欲,西鄉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孰敢不聽!割大弱彊,以立諸侯,諸侯已立,天下服聽而歸德於齊”其目的是:
“懷諸侯以德,深拱揖讓,則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齊矣”蒯通第二次封建的建議是對如何三分天下的建議,根本目的是制約楚漢而讓齊國稱伯。
至於帝的名分,按照當時的可能,應該是下面這幾個人:
1、東周姬姓後裔;
2、秦朝嬴姓後裔;
3、楚國後裔,或楚懷王後裔;
4、田齊後裔。
姬姓後裔,最大的優勢是恢復六國建立諸侯,劣勢是沒人記得了——要知道,亡秦的口號中從來沒有包括恢復周天子的說法;
嬴姓後裔,最大的優勢是嬴姓是第壹個皇帝,曾經的天下之主,作為天下***主是最合適的,劣勢就是若立嬴姓——當初我們起兵是幹嗎來了?滅秦又立秦?
楚國後裔,最大的優勢是從楚懷王到楚義帝,但劣勢就是楚義帝是楚人所殺的,面子不好看,謊言不好說;
田齊後裔,最大的優勢是對韓信最有利,但劣勢就是項羽難以接受,但如果是齊王建的直系,項羽可能也能接受。
但不管是誰做皇帝,其封地只有兩個選擇:
1、洛陽,即東周之地;
2、彭城,即宋國之地;項羽還是遷都去揚州吧!
4、鐘離昧勸韓信自立。這個時候,雖然不是韓信自立的最佳時機,但有能自立,三分天下的基礎還在。鐘離昧勸韓信自立的話,就顯得非常委婉了:
“漢所以不擊取楚,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於漢,吾今日死,公亦隨手亡矣。”“以眛在公所”,鐘離昧的這句話,點出了韓信在當時自立的基礎:
韓信若自立,當年項羽的部屬,必然因為鐘離昧受到韓信重用,加上劉邦殺項羽的恩怨,紛紛投奔韓信。
即,若當時韓信自立,韓信擁有齊國部將和項羽部將兩大部分,占據了三分天下中的兩份人才!這些人,可不是那麽小看的。
另外的優勢,還有,就是英布、陳豨——壹心想反的人,韓王信、盧倌——這兩個不想反但不得不反的人。這些異姓諸侯也註定了即便韓信自立,劉邦也不敢打動幹戈的原因。
在韓信擁有齊國舊部、項羽舊部的優勢下,加上英布等第三方勢力,劉邦若發動戰爭,那他就成為了第二個暴秦了。
5、韓信和陳豨合謀反叛。雖然《史記》記載是韓信主動建議陳豨反叛,但韓信是否在關中無兵無權的情況下反叛,證據不足。就不多說。
總結:在滅趙後,李左車勸韓信自立為趙王,聯盟燕齊而壹統天下,韓信拱手把機會浪費;
在滅齊被封齊王後,項羽勸韓信自立,三分天下,韓信以當年項羽不給他做將軍為由拒絕——韓信的眼界太低了,無話可說;
蒯通,不但建議韓信自立以三分天下,還給出了二次分封而稱伯的計劃,但韓信面對這個比李左車、武涉更詳細、更具操作性的建議,猶豫不決而浪費機會;
在被從齊王徙為楚王後,鐘離昧勸韓信自立,以整合韓信和項羽兩部人員,但韓信把鐘離昧的人頭送給了劉邦。
上天給了韓信四次自立的機會,但韓信壹次次的浪費,最後竟然在臨死時,責怪老天:
“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這和項羽的“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有得壹比。
韓信浪費四次自立機會,不責怪自己卻去責怪老天;項羽不懂合縱,壹心莽撞和劉邦作戰,卻不東和齊國議和、封彭越為王以安撫、北援助趙國陳余或離間韓信和劉邦關系,整整3年都在和劉邦進行攻守之戰,最大的責任是他項羽而非老天。陳余的趙國和田榮的齊國不滅,劉邦也無力擊敗項羽。
明明是自己的錯,卻把責任推給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