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經歷
馮雲山廣東花縣禾樂地人,與洪秀全的家鄉官祿為鄰村,相距約三裏。他約生於公元1815年(清嘉慶二十年),出生在壹個家道殷實的家庭。父親叫馮紹銜,母親胡氏。他誦讀經史,博覽百家,學得壹套中國舊文化的知識。他不願過剝削階級的生活,去當壹名農村蒙館塾師。[2]
馮雲山和洪秀全居同裏,年相近,從小同學,後來又同做蒙館塾師,他們誌氣十分相投。公元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馮雲山和他***同密圖革命。[3]馮雲山壹向與貧苦農民接觸,使他同情廣大農民的困苦,並產生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和憎恨,到鴉片戰爭後,又看到清朝的腐朽和民眾普遍反清,於是離開原來的階級,走上起義的道路。[2]
外出活動
公元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二月,洪秀全離本鄉外出活動,馮雲山和他同去。後來天情道理書記道:“南王籍錄廣東,家道殷實,前隨天王遨遊天下,宣傳真道,援救天下兄弟姐妹,日侍天王左右,歷山河之險阻,賞風雨之艱難,去國離鄉,拋妻棄子,數年之間,仆仆風塵,幾經勞瘁,……歷盡難辛,堅耐到底”。這壹段話,概括了馮雲山離開原來的階級,拋棄家庭,走上了革命道路的歷史。[2]
當時隨洪秀全去的還有馮瑞嵩、馮瑞珍兩人。他們到了粵北連山廳白虎墟,洪秀全打算自己深入八排瑤山地區,分發馮雲山、馮瑞嵩、馮瑞珍三人回家。馮瑞嵩、馮瑞珍怕跋涉辛苦,願意回家。馮雲山卻堅持要緊跟著洪秀全。[2]
這年四月,馮雲山和洪秀全在八排瑤山向瑤人進行宣傳之後,到廣西潯州府貴縣賜谷村洪秀全的表兄黃盛均家。他們在那裏做了三個多月宣傳活動,洪秀全因見表兄家窮,難以久住下去,決定回廣東,叫馮雲山先回。
馮雲山卻心有不甘,所以他在賜谷村別了洪秀全到潯州府城後就留下來,要尋找在廣西繼續活動下去的門路。他在那裏遇到壹個朋友叫做張永繡的,同住壹個多月,聞說桂平縣北有壹座紫荊山,是壹個山深地僻,人入不知處的山區。他聽了,認為那裏正是他秘密活動的好地方,決定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