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集(1955年):從1955年開始,直到石油危機爆發的十八年間,日本經濟高速增長,國民生產總值保持了10%的年增長率,被稱為“東洋奇跡”。這壹年五月,通產省公布了“國民車構想”,即通過國家的補助,協助企業開發四人座、最高時速100公裏、十萬公裏無大修且售價為25萬日元的小轎車。這個方案最初並非正式發布,而是通產省幹部沒等省內組織同意,自行向記者透露的。那場有預謀的“泄密”,在輿論上大造聲勢,推動了國民車構想的實現。通產省幹部之所以采取這種行動,是由於當時的社會環境使然。二戰結束後,日本壹度被禁止生產乘用車。解禁後,為了發展經濟,汽車界也以生產卡車等功能用車為優先,乘用車主要依賴進口。當時日本銀行總裁甚至發表過“國產乘用車無用論”。在這種情況下,國民車構想受到了很大阻力。不但財經界不以為然,連汽車業界也缺少自信,以為戰後日本技術人才流失,難以實現乘用車國產化。
第二集(1956~1958年):1957年6月,東京鐵塔開始建設,次年10月建成,日本正式迎來了電視播送的時代。但是,當時壹臺售價25萬日元的電視機對於大部分普通收入家庭來說還是遙不可及的奢侈品,在繁華的街頭設置的壹些電視機吸引了很多路人圍觀。為了能讓壹般家庭也能擁有電視機,通產省的官員們又開始了和企業壹起指導策劃進行大規模生產壓縮價格的構想。當時,日本電視機生產技術水平較低,所以有意見認為應從歐美進口電視機產品。通產省則明確禁止時口外國電視機,以便培育日本國產電視機企業。而且為了便於大量生產適合日本家庭的十四寸電視機,通產省實施了打破企業限界、整合生產廠家的措施。電視機生產廠家從七八十家整合為三十家,從而提高企業的科技研發能力,並為提供產、銷、修理壹條龍的整體服務打下基礎。
第三集(1959年):1959年,日本皇太子大婚,平民出身的新娘讓人們感到新的時代來臨了。伴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越來越的勞動力從地方湧入大都市。剛從初中畢業的年輕人們坐著專列到大都市集體就業。這被稱為“黃金壹代”,所謂“黃金”不僅是指年輕人有了更好的未來,也是指企業得到了大量便宜而肯拼命工作的勞動力。在這種背景下,日本的出口業快速復蘇,特別是紡織業。幾年間,日本的廉價紡織品席卷美國市場,受到消費者瘋搶,號稱“壹美元襯衫騷動”。日本對美國的襯衫出口是之前的20倍,引起了美國紡織業界和勞工組織的極大不滿,美國政府要求日本對紡織品實行出口限制。同時,此事也有美國國內政治的背景,1960年美國大選,民主黨的肯尼迪和***和黨的尼克松都在爭取南部諸州選票,而紡織業是這些地區的重要產業。
第四集(1959~1960年):1960年1月,岸信介首相訪美,商談新日美安保條約。為了讓國會批準新條約,自民黨在五月強行於眾議院表決,而三十萬反對安保條約的遊行示威者則圍住國會大廈,釀成騷亂。6月15日,在國會義事廳前遊行的東大學生樺美智子死亡,反對現政權的運動再掀高潮。但是,三日後條約自動生效。很快,岸首相辭職,反安保運動也就此結束。事實上,在這壹時期,讓日本政府傷腦筋的還有壹個重要問題。1959年10月,旨在推動貿易自由化的GATT第十五次會議在日本召開,與會各國抨擊日本壹邊以紡織品等攻陷別國市場,壹邊在本國實行貿易保護主義。“貿易自由化”成為日本政府不得不面對的課題。當時的壹部分經濟學者稱“貿易自由化”為“第二艘黑船”,擔心好不容易復蘇的日本產業又要被歐美等強國支配。在他們看來日本是寒風中的嬰兒,雖然看起業強壯,但是壹場感冒就可能要了他的命。而另壹派則認為日本是個資源貧乏的國家,要實現經濟增長就必須擴大貿易,在國際競爭中壯大企業;過度保護只會讓“孩子”永遠弱小。
第五集(1960年):正當國會議事堂前反對安保運動達到高潮時,就在附近的酒店中,通產省的重工業局電子工業科的官員們正在與美國計算機公司的副總裁進行談判。當時,美國占據著電子計算機行業的龍頭位置,研發能力、資金儲備都具有壓倒性優勢,其與處在成長期的日本企業的差距被稱為“大象對蚊子”。如果“巨象”正式進軍日本市場,無疑會讓剛剛接觸電腦生產的日本企業面臨滅頂之災。而另壹方面,美國企業擁有大量電子計算機的專利權,日本電子計算機生產企業必須得到其專利授權才能銷售產品。1960年的談判非常艱苦,據當時參與者回憶,到最後談判變成了壹對壹的較量。因為語言不通,雙方靠查字典、筆談的方式完成談判。
第六集(1961~1962年):昭和30年代的後半期,阪本九的歌曲《昂首向前》風靡日本之時,日本社會的各種嚴重問題也浮出水面,其中之壹便是公害問題。伴隨著工業急劇發展,大都市的天空和河流受到汙染,人們終於開始正視汙染問題。水俁病以及“痛痛病”等被證明不是原因不明的怪病,而是由工廠排放有害廢水引起的。江戶川的“黑水事件”成為“公害鬥爭”的先鋒,以此為契機,《水質二法》出臺,成為最早針對公害問題的立法。1962年,第壹部針對大氣汙染的法律《煤煙控制法》實施。最初的法律都是出於保證產業健康和諧發展而設立的,試圖以保證生產效率為前提實現與環境的平衡,所以不很徹底。當時通產省的產業政策是以增強國際競爭力為要務,對公害問題重視不足,因此招致了社會民眾的反感。
第七集(1962~1963年):原作小說描寫的中心,是圍繞《特定產業振興臨時處理辦法》(通稱《特振法》)草案,通產省內、政界、金融界展開的博弈。1962年,通產省企業局制定了這部被稱為“戰後最大經濟立法”的法案。那時離日本政府提出“三年內實現90%貿易自由化”已過去了兩年,各行業依次實出了進口自由化,日本制造業經歷了生死考驗。可口可樂解除進口限制後,日式飲料的銷量銳減;石油進口自由化,受沖擊的不只是日本的石油開采企業,還有煤炭行業。在自由化大潮的沖擊下,通產省盡量推遲汽車制造業和電子計算機制造業的自由化時間,同時培育企業的競爭力。保護產業的手段就是立法,即《特振法》(劇中稱為《國內產業保護法》)。法案的內容是通過對政府指定的特定產業進行合並重組、促進設備投資,令企業做大做強,提高國際競爭力,在特定產業中名列榜首的是汽車制造業。但是,這部法案遭到各方面的反對而最終成為廢案。
第八集(1963~1964年):1964年10月1日,東京奧運會開幕前九天,時稱“夢之超特急”的東海道新幹線“光之壹號”列車從東京站始發。不僅是新幹線,首都高速路、地鐵日比谷線、羽田機場等為了能趕上東京奧運會的開幕而突擊施工的工程,都在這壹年陸續完工。曾因關東大地震、戰後復興而大變樣的東京的現代街道格局是在那時開始形成的。這壹年被稱為“東京奧林匹克年”。還有壹件萬眾矚目的大事,就是日本以國產客機運送奧運聖火。在二戰後GHQ禁止日本航空產業進行制造和研發,解禁後,也僅限於修理美軍飛機。由於民用客機產業對於日本未來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通產省重工業局的推動下,由主要廠家出人才,組建了國策會社“日本航空制造”,從1959年開始研制全部由日本生產的民用客機。1962年,壹號機試飛,但是飛機在安全性方面備受指責,也沒有通過美國聯邦航空局的安全檢測。1964年5月,經過改良的日本國產客機再次進行試飛試驗。同時,日本政府計劃以國產客機運載從希臘傳到美國占領的沖繩的奧運聖火,進行聖火傳遞,並將客機命名為“聖火號”。《官僚們的夏天》第八集故事即是圍繞這壹事件展開。
第九集(1965年):1965年,東京奧運會結束後,日本經濟從由奧運會帶來的繁榮轉為不景氣,“山陽特種鋼”等大型企業倒閉,山壹證券爆發經營危機。不過,在這壹年的秋天經濟復蘇,而且開始了連續五年的“伊邪那岐景氣”,在都市裏消費文化四處開花。不過,曾在戰後支持了日本經濟復蘇的煤炭業卻頻頻爆發重大安全事故。1965年2月北炭夕張事故死亡62人,4月長崎日鐵伊王島事故死亡30人,6月福岡山野事故死亡237人,這壹年,僅出現人員死亡的事故就有14起。由石油開發引起的能源革命,導致煤炭業不景氣,各煤礦為了削減人力成本,忽視安全生產,被認為是這壹階段事故頻發的主要原因。如1963年發生的三池煤礦事故,是由於礦方以“安全員”合理化為名義大量裁減員工,不采取能簡單有效預防粉塵爆炸的灑水措施,結果導致了死亡人數達238人的爆炸事故。
第十集(1965~1969年):1965年,佐藤榮成為戰後首位訪問沖繩的日本首相。他發表演說,表達了堅決收回沖繩主權的意誌。然而,這壹年,美軍直接介入越南戰爭,沖繩基地對於美軍的重要性提高,所以,日本收回沖繩非常困難。同時,日美再次發生紡織貿易摩擦。雖然棉制品被限制出口,但日本的化纖制造業快速成長,再次對美國的紡織業構成威脅。美國方面要求日本重新討論紡織品出口限制。這種違反自由貿易精神的要求,在日本官方和民間都受到了強烈的反對。但是,1968年美國總統大選中,***和黨候選人尼克松承諾“進口限制的將不僅是綿紡品,而是包含毛紡品、化纖制品在內的全部紡織制品”。就任總統後,尼克松即著手實現競選承諾。經過艱難談判,日本方面最終接受美方要求。當時就有人懷疑,最初官方支持紡織企業,最終卻出爾反爾,乃是由於日美方面達成密約,日本以紡織業為代價收回沖繩。但是,日本政府方面對此壹直表示否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