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器,又稱"玻璃器",指用加顏料的玻璃原料制成的器皿或手工藝品。料器是琉璃的壹種深加工,壹般是指不透明的那壹部分琉璃。
料器最早由西域地區(今中國新疆及中亞地區)傳入中國。到明代萬歷年間(公元1572~1620年),中國北部山東省博山地區的料器制作已經十分興盛,並流傳到北京。?
明清時期的料器生產,以北京和山東博山兩地最為著名。
北京料器精工細制,五光十色,令人嘆為觀止。其中的仿玉制品,幾可亂真,其工藝水平達到精美絕倫的程度。品種包括各種傳統首飾、日用裝飾品和鳥獸、花果、人物雕刻等1500余種,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山東博山料器享有"博山美術琉璃"之稱。博山料器以仿制玉石、瑪瑙、珊瑚等名震四方。特別是實用性與裝飾性相結合的料器雕刻,制作極為精美。其品種包括日用品、裝飾品和首飾等近千種。《青州府誌》中介紹:“琉璃器,出顏神鎮(今山東博山),以土產馬牙,紫石為主,法用黃丹、白鉛、銅綠,焦剪成珠、穿燈屏、棋局、帳鉤、枕頂類,光瑩可愛。”
擴展資料
漢魏時的大月氏國有商人能采礦燒鑄琉璃。《魏書.大月氏傳》載:“其國人商販京師,自雲能鑄石為五色琉璃。於是采礦山中,於京師鑄之。即成,光澤乃美於西方來者,自此,中國琉璃遂賤,人不復珍之。”
至唐,“今俗所用,皆銷冶石汁,加以眾藥,灌而為之。”自此,玻璃又稱“藥玉”、“罐子玉”、“罐玉”。《格古要論》雲:“罐子玉,雪白罐子玉系北方用藥於罐子內燒成者,若無氣眼者與真玉相似。”
明代有稱其為料者:“以煮料為絲,以絲作器。”料器之稱沿用至今。料器又稱"玻璃器",中國的料器生產約始於元末明初(14世紀中葉)。料器制作工藝是中國明清時代(公元1368~1911年)普遍使用的工藝品制作工藝之壹。
百度百科-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