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監,指唐朝詩人賀知章。賀曾經官任秘書監,晚年自號“秘書外監”,故稱。唐·劉禹錫《洛中寺北樓見賀監草書題詩》:“高樓賀監昔曾登,壁上筆蹤龍虎騰。”
少陵,指杜甫。
乾隆辛亥,指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
沈啟震,字位東,號青齋,桐鄉人。乾隆庚辰舉人,歷官山東運河道。有《慎壹齋詩集》。《詩話》將“青齋”錯成“青齊”,估計是刊刻錯誤。
澗毛,音jiàn máo,指山澗中的草,出自《左傳·隱公三年》:“澗溪沼沚之毛。”杜預註:“毛,草也。”後因以“澗溪毛”指山澗中的草,亦省作“澗毛”。
和琳,(1754年—1796年),滿洲正紅旗人,鈕祜祿氏,字希齋,號華坪。大學士和珅之弟,清朝名將。乾隆時由生員補吏部筆帖式,歷任兵部侍郎、工部尚書、四川總督等職。驍勇善戰,行事節儉,與軍機大臣福康安有深交。亦工書法,輕不與人,存世極罕。乾隆六十年(1795年)赴貴州從福康安鎮壓石柳鄧領導的苗民起義,次年福康安死,他代為主帥,在圍攻平隴戰役中染病身亡,年僅42歲。乾隆晉贈其為世襲壹等公爵,謚“忠壯”,賜祭葬,配享太廟。和珅倒臺後,和琳的配享資格被剝奪。有壹子豐紳宜綿以及女兒二人,長女嫁給質親王永瑢之子綿慶為嫡福晉。
巡漕禦史,官名。《清史稿》卷壹百二十二記載:巡漕禦史,本明官,順治初省。雍正七年,以糧船過淮陋規甚多,並夾帶禁物,遣禦史二,赴淮安專司稽察。糧船抵通,亦禦史二稽察之。乾隆二年,設巡漕禦史四:壹駐淮安,巡察江南江口至山東交境;壹駐濟寧,巡察山東臺莊至北直交境;壹駐天津,巡察至山東交境;壹駐通州,巡察至天津。
閣學,官名別稱。1、宋代諸閣學士、直學士統稱。2、清代內閣學士的俗稱。有辭典稱閣學乃清代對大學士的別稱,這是錯誤的。和琳於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被擢為內閣學士,其壹生未曾擔任過大學士的職務。
河帥,河道總督的別稱。清·昭連《嘯亭雜錄·徐端》:“朝中諸貴要,無不視河帥為外府,至竭天下府庫之力,尚不足充其用。”
李奉翰,(?—1799年),字香林,壹字薌林,漢軍正藍旗人,清朝大臣,李宏之子。初捐貲授縣丞,後官江蘇蘇松太道。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正月,任江南河道總督,入駐清江浦。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二月調至河南任河東河道總督,乾隆四十六年(1781)正月回任江南河道總督。四十九年(1784年),上南巡,賜騎都尉世職。五十四年(1789年),調河東河道總督。嘉慶二年(1797年)正月,加太子太保,授兩江總督,兼領南河事。四年(1799年)正月與河道總督康基田督塞睢州決口,工竟。二月,卒。
祖餞,音zǔ jiàn ,釋義為古代餞行的壹種隆重儀式,祭路神後,在路上設宴為人送行 。義同“祖道”。
白也,音bái yě,意思是白,指唐詩人李白,也,助詞,無義。唐·杜甫《春日憶李白》詩:白也詩無敵。後因用作李白的代稱。
漕帥,清朝漕運總督別稱。漕,《說文》:漕,水轉谷也。壹曰人之所乘及船也。即利用水道轉運糧食。按,車運谷曰轉,水運谷曰漕。漕運,舊時指國家從水道運輸糧食,供應京城或接濟軍需。
管幹珍,(1734年—1798年),壹名幹貞,字旸復,號松厓,陽湖人。乾隆三十壹年(1766年)進士,授翰林編修,五十三年由內閣學士升工部右侍郎,五十四年改漕運總督。嘉慶二年降二級調用。乾隆三十九年至五十四年歷任鄉試、會試主考官。有《松厓集》,畫有盛名,善花鳥,尤精於著色牡丹。
靈武古稱靈州,今寧夏銀川市靈武市。唐代,靈武為靈州都督府和朔方節度使駐地,統七軍府,轄三受降城,軍事上輻射的範圍遠達西北和內蒙古地區。“安史之亂”爆發後,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是為肅宗,改年號為至德元載(756年),史稱靈武即位。而李白則在這年十二月,加入了永王李璘之幕,任江淮兵馬都督從事。永王率兵東進,唐肅宗害怕李璘的勢力擴張會威脅到自己,命令他返回蜀中的時候,他違抗了唐肅宗的命令,繼續東下。唐肅宗宣布“討逆”,將矛頭對準永王李璘。至德二載(757年)二月十日,李璘兵敗潤州。十天後,逃至大庾嶺的李璘被江西采訪使皇甫侁擒殺。這場由唐肅宗發動的內訌權鬥,最終以勝利者的意誌,定性為“永王之亂”。隨後,李白流亡、下獄、流放,遇赦賜還,病死當塗。
惠齡,字椿亭,薩爾圖克氏,蒙古正白旗人。父納延泰。惠齡由翻譯官補戶部筆帖式,充軍機章京。乾隆四十年,予副都統銜,充西寧辦事大臣,調伊犁領隊大臣。擢工部侍郎,調吏部。充塔爾巴哈臺參贊大臣。五十年,回京,署正黃旗滿洲副都統。授湖北巡撫,調山東。五十六年,擢四川總督。征廓爾喀,命為參贊,赴西藏會剿,督治糧運。事平,圖形紫光閣。五十八年,授山東巡撫,調湖北,再調安徽。六十年,授戶部侍郎。苗疆用兵,留署湖北巡撫,治糧餉。嘉慶元年加太子少保,署工部尚書,予二等輕車都尉世職。嘉慶二年,賞雙眼花翎,擢理藩院尚書,兼鑲白旗蒙古都統。四年,予壹等輕車都尉世職。丁母憂,因被擒賊首供詞稱惠齡壹軍較弱,嘉慶帝斥其為賊所輕,命回京守制,降兵部侍郎。尋授山東巡撫。六年,擢陜甘總督。九年,卒,贈太子少保,封二等男,謚勤襄。
顧禮琥,蘇州吳縣人。乾隆四十九年(1784)進士。久居河督幕府,代河督草奏,適中上旨,遂留不遣。乾隆東巡時,有官員擬為其向皇上推薦重用,固謝以免。
轉運,清朝為都轉運使司鹽運使省稱,從三品,奉天、直隸、山東、兩淮、兩浙、廣東、四川等處各設壹人。掌督察鹽場生產與鹽商之行息而平其鹽價,兼管水陸挽運事宜,按時奏報鹽政察核。山東都轉運鹽使司,官署名。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始置,掌山東鹽政。下轄二分司:膠萊、濱樂。設都轉運使壹人,從三品,同知壹人,從四品,副使壹人,從五品。同知、副使分司進行管理,總於都轉運使。所產鹽行銷山東境內及河南東部諸府縣。
阿林保,字雨窗,舒穆祿氏,滿洲正白旗人,由筆帖式官至兩江總督。嘉慶十四年(1810年)卒於任上。謚敬敏。著有《適園詩錄》。
陳蘭森,(1734年—1804年),字長筠,號松山,桂林市人。陳宏謀孫。清乾隆二十壹年(1756年)舉人,二十二年進士。歷官翰林院編修、刑部郎中、江西南昌府知府、江西鹽法道、督糧道、署理江西藩臬印務、湖南糧儲道兼署湖南、掾湖北荊宜施道、監督荊州鈔關、特贈中議大夫、太仆寺卿等。因趕辦軍需,卒於湖北歸州營。著有《南陔紀詠》、《廬就草》、《泛舟紀程》、《春信草》、《白雲草》、《嶺南遊草》、《四書考輯要》、《三通序目》等,另編修有《南昌府誌》76卷。
閑言碎語
“山左任城東關外有泉,相傳李白浣筆處也。”說的是山東任城東關外,有眼清泉,相傳李白曾經在此浣洗墨筆。任城是今天山東濟寧市的古稱,現在濟寧市的主城區即名為任城區。
說到李白與任城的聯系,許多人不能相信的是,李白壹生中居住時間最長的地方就是任城。史載,李白自唐開元二十四年移家任城起,至乾元二年遷家楚地止,在此居住達二十三年之久,堪稱他的第二故鄉。李白的兒子在此出生,女兒在此長大,元配在此去世,後妻在此續娶,留傳千古的諸多輝煌詩篇也是在此創作。李白的壹生與任城密不可分。
詩話裏提及的李白浣筆處,現今依然存在。它是李白的寓所和浣筆之地,經歷代整修,已經成為壹處風景優美的園林。明萬歷六年(1578年),在池旁立壹面碑,上書“浣筆泉”三字。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增建北堂三楹,西池用石欄環繞,浚泉鑿池並構方亭於泉上,名“墨華亭”。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又建“二賢祠”,塑李白、賀知章像。清代的這次修繕擴建,應當就是本條詩話中記載的掘得石碑之事。1981年,濟寧市人民政府撥款修復至今。2013年,浣筆泉遺址被公布為山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主要古建築,是雕梁畫棟的二賢祠。這是壹座坐北面南的祠堂,殿室五楹,灰瓦蓋頂,白粉塗壁,前廈抱出,內祀李白、賀知章兩位唐代大詩人的雕塑。四周墻壁,鑲嵌著歷代文人墨客詠頌浣筆泉的詩文刻石。
詩話裏不是說“上有祠堂,祀太白及賀監、少陵三賢”嗎?當時增建的是“二賢祠”還是“三賢祠”?現在真有點糊塗了。目前實際上存在的是二賢祠,而當時組織增修的沈啟震詩中卻也是說:“源分泗水辟方池,座列三賢葺舊祠。”或許後來重修時去掉了杜甫。為啥要將賀知章供奉於此?舊說,賀知章曾為任城令,李白與其交往甚密,並應邀而作散文《任城縣廳壁記》。文中有句“帝擇明德,以賀公宰之。”後人以為是賀知章,就將他倆供奉在壹起了。不過,很遺憾的是,二賢祠裏的賀知章,沒有在任城做過縣令。經過考證,此處的“賀公”,乃是賀知章的族弟賀知止。專家考證論據詳細,我們就不轉述了,只給出壹條賀家後人的權威自述。北宋文學家賀鑄《慶湖遺老詩集》自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