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免費電影 - 越調的唱腔有什麽特點?

越調的唱腔有什麽特點?

越調最早的時候的唱腔是曲牌格式體制的,後來由於受到梆子等戲種的影響,在演出的劇目上逐漸正規化,其具體形式是由“正莊戲”,即袍帶戲到表現民間風情的外莊戲而發展變化。

其中“正莊戲”是取材於歷史類演義小說,它的體裁唱少白多,詞句語意較深。劇中的人物以“外八角”,即男性角色為主。而“外莊戲”則大多取材於民間傳說、公案故事。並且劇中的人物角色多以“內八角”為主。

過去經常表演的劇目有《踢獅子》、《秦瓊賣馬》、《金蹬救主》、《快活林》、《文王吃子》、《跑馬跳坑》等老十八本,以及《壹捧雪》、《十王宮》、《烏江岸》、《兩狼山》、《乳石關》、《關公小出身》等小十八本。除此之外還有像《打鐵》、《賣豆腐》、《挫柱》、《三哭殿》、《摸樓》、《官三怕》、《民三怕》、《送燈》等小戲。

後來,越調除了在河南本省發展外,有的班社還向外傳播遠到外省市去演出,如湖北鄖陽柳林陂羅公廟舞樓上,就保存有“光緒三年二月內、陽二邑永和班月吊在此壹樂也”的戲班題壁,題壁上的“月吊”就是指的越調。

1911年左右,越調有很大的發展,那時演出的劇本《火燒梅伯》、《趙公明歸天》、《三仙妹》等戲還采用嗩吶作為伴奏樂器。

南陽大越調班子還曾經到過開封老羊市戲院演出。此後,著名的越調班社計有鄧縣老越調班、長葛縣長慶班、舞陽大越調班、許昌壹道轍班、襄城石行班與七班、禹州馬車廠班、新鄭縣四街戲班等。

後來,越調進壹步發展壯大,開始嘗試向城市發展。1915年新鄭縣越調演員和尚娃到鄭州平陽裏搭席棚暫做戲園,同年開封巨商李某從上海購置行頭,於舞陽縣請越調班演出。

1917年,南陽公議社越調班進入開封,先在北羊市演出,引起轟動,又在開封最好的戲院豐樂園演出,售票單價超過豫劇,人們對筱金鉤、羅金章評價很高,《豫言報》評價筱金鉤“人以梅蘭芳目之,實非過譽之言”。

這段時間還有壹位著名的越劇演員,名叫史道玉。藝名玉娃,工武生、須生。史道玉13歲進鄧縣曾塔冢李五章越調班學戲,習小生,兼習武生,壹年後班散,轉拜陳小金為師,出師後搭班演出,不久唱響。

史道玉青少年時代已熟練並精於演唱南陽大調曲子,並通曉宛梆、漢劇、羅卷戲音樂。他嗓音明亮、音質純凈、韻味甘醇、音域寬闊,並富有創新精神。

在長期的舞臺實踐中,史道玉不斷把大調曲子、宛梆等音樂吸收融匯於越調旋律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對南陽越調音樂的發展起到較大的影響作用。他武功好,表演細膩,善使氣色,有“七竅出氣”等特技。

史道玉隨孫萬富班遠征開封,演出大獲成功,他主演的《蘆花蕩》壹出戲被掛了三塊金牌,聲震省城。《長阪坡》、《趙雲截江》、《轅門射戟》也很出色。

後來,史道玉轉演須生,尤以《孔明祭燈》最為叫絕,劇中魏延撞滅神燈,孔明絕望,有壹段慢板唱腔,他巧妙地揉進微微痰音,沙啞哀沈,撞擊人心,深刻地表現出諸葛亮心力交瘁即將辭世時的神態。

史道玉的拿手戲另有《三氣周瑜》、《抱靈牌》、《蝴蝶杯》、《篡禦狀》、《哭殿》等。在《抱靈牌》高珍哭靈時的唱腔中,他對傳統的哭腔、哭滾白加以改造,並使其交織在壹起,使其唱泣與***,古樸而又富有新意,深為觀眾稱道。

1933年,史道玉帶領鄧縣之曲越調班赴開封演出,使南陽越調二次進入省會,轟動壹時,成為越調發展史上的盛事。

在1930年左右,張秀卿,李桂紅,魏大妞,趙富蘭等女演員開始登上舞臺,而史道玉在曾敬壹戲班時也積極培養女演員,為越調的發展作出很大貢獻。

李桂紅是越調的第壹位女演員,工旦角。藝名老桂紅。她幼年家境極為貧寒,曾在漯河唱墜子,後搭舞陽吳城越調班。1913年至襄城縣,搭越調戲班,活動於襄城、葉縣、方城、南陽、唐河壹帶。李桂紅主演青衣、閨門旦,扮相俊美,唱墜子練出了壹副巧口、好嗓,唱腔圓潤脆甜,吐字流利清晰。

李桂紅聰明機靈,應變能力很強,能將所聞故事,編成戲搬上舞臺,並自設唱腔,能壹唱數百句。墜子的壹些唱腔被她糅進老越調中,別有韻味,如《斬楊景》中佘太君“出自東方”壹段唱,似娓娓敘說家常,流暢自然,樸實耐聽。

經李桂紅改編流傳的戲有《青龍山》、《五鳳山》、《王金豆借糧》、《打豆腐》、《小八義》等,皆為唱工戲。她大膽嘗試,引進墜胡,使越調音樂更加豐富,推進了越調唱腔藝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