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1606.09.22—1645.05.17),原名鴻基,小字黃來兒,又字棗兒,明末農民起義領袖,世居陜西榆林米脂李繼遷寨。童年時給地主牧羊,曾為銀川驛卒。崇禎二年(1629年)起義,後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勇猛有識略。滎陽大會時,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領的贊同。高迎祥犧牲後,他繼稱闖王。
當時中原災荒嚴重,社會階級矛盾極度尖銳,李巖提出“均田免賦”等口號,獲得廣大人民的歡迎,部隊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起義軍中的主力軍。崇禎十六年(1643年)在襄陽稱新順王,並在河南汝州殲滅明陜西總督孫傳庭的主力,旋乘勝進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爾袞率八旗軍與明總兵吳三桂合兵,在山海關內外會戰李自成。李自成戰敗,退出北京,率軍在河南、陜西抗擊。順治二年(1645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城縣九宮山遭村民誤殺。
李自成,原名鴻基,陜西米脂人,世居米脂李繼遷寨,人稱闖王、李闖,明末農民軍領袖之壹,大順政權的建立者。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攻克北京,明朝滅亡。1644年5月27日,吳三桂與李自成在山海關決戰,李自成兵敗,1645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山九宮山元帝廟遭村民誤殺致死,屍首不知何處。自成戰死後,農民軍悲怒交集,立即掃蕩九宮山區,對當地民眾予以報復性打擊。《明史》也記載,李自成死於湖北通山。
對於李自成壹族,歷史曾有這樣的記載:北宋年間,壹代梟雄、米脂籍黨項族人李繼遷,挾地利人和,在這裏屯兵墾田,積蓄力量,終立西夏,稱霸壹方。而李自成的老家又是李繼遷寨,可見,李自成和李繼遷有著很深的源淵。對於這壹點,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曾經考察過,他在描寫李自成進京時曾這樣寫道:“他(李自成)甚至想到他日後的勛業應該同唐太宗媲美。
相隔七百年,他又建立了四海統壹的李氏皇朝,比他祖先所建的西夏國要強大得多,簡直不可同日而語!如今他已經破了北京,不久將平定江南,統壹宇內,李繼遷傳到李元昊,又傳到他身上,才真正使李氏發揚光大。”如果姚雪垠的觀點成立,李自成肯定是黨項人的後裔,至於他的血液中究竟有多少黨項族成分,就不得而知了。
李自成的祖先,已不可考。但李自成的世系可上推3代:曾祖李世輔,祖父李海,父親李守忠。李守忠***生2子,長子李鴻名,次子李鴻基。李鴻基就是李自成。李自成與其兄相差20歲,比其侄子李過只大幾個月。由於李鴻名早逝,李過與李自成壹起,從小就由李守忠撫養。黨項族屬於我國古老民族羌族的壹支。黨項人以姓氏分為許多部落,拓跋壹支勢力較強,唐末居住於今寧夏、陜、甘邊區及與內蒙古接壤壹帶。其部落首領拓跋思恭,因幫助唐朝鎮壓黃巢起義軍有功,受封為定難軍節度使、夏國公,賜姓李氏。
傳了七代到李繼遷,自稱夏國王。李繼遷的孫子李元昊,於1038年稱帝,建立西夏國。西夏王朝亡於蒙古的入侵,從1205年開始,蒙古人先後六次大舉伐西夏。最後壹次,成吉思汗親征,在西夏即將滅亡的時候,成吉思汗病死於六盤山,蒙古人認為這是西夏帶來的災難,於是在西夏主獻城投降之後仍然殺其國王,在興慶府屠城。為了摧毀這裏的“王氣”,蒙古人夷平了府城,發掘了西夏王陵,將西夏國民遷到河北、山東、山西等地,並與當地人通婚。從此,史書上再也不見黨項的名字。隨著歲月的流逝,這些黨項人連同那獨特的民族文化壹起被淹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完全溶入了中華民族的血脈裏。
李自成是農民革命史中壹位偉大的人物。他從陜北發動革命,以抗糧均田為號召,轉戰十余年,卒以壹六四四年三月推翻了明朝的統治。但是,可惜他們容易為勝利所陶醉,忽視了關外的大敵,終於為滿洲人所乘,遭受了失敗。所以李自成既有中國農民典型的吃苦耐勞,有創造力等優點,也有農民意識,小富即安,目光短淺的缺點。前者導致他成功,後者導致他成功之後迅速敗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