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作為網紅經濟爆發元年,網絡紅人正在創造新媒體經濟的奇跡。在這些網紅背後,更多被顛覆的是受眾接收信息的習慣。未來網紅將會打通全產業鏈,整個存在方式都會發生改變。
網紅的影響力為何越來越大?
每壹次互聯網的換代都會造就壹批網絡紅人,但僅靠犀利言辭或另類行為保持長期的熱度很難,需要有持續不斷的特色內容,並緊跟媒介傳播方式的變化。
與持熱度超過10年的紅人楊冰陽這種高產作家型網紅不同,新晉網紅們並不需要太多專業的技能。雪梨、張大奕、林珊珊們靠著穿衣打扮就獲得萬千粉絲,papi醬靠3分鐘短視頻吐槽社會熱點就能迅速走紅。
能夠沈澱粉絲的網紅壹般具有3個特點
首先,節目的頻次壹般不會太低,至少是壹周,甚至是每天,“最好是頻次高壹點,跟觀眾接觸的概率要增加”;
其次,網紅節目背後壹定要有壹個主線,或者說是有壹個核心價值觀,有壹個靈魂,“妳只有這個靈魂、價值觀才會吸引到跟妳壹樣價值觀的粉絲跟妳對話”;
再者,還要能夠持續,所謂的“持續”,不僅僅是網紅本身節目的持續,更意味著其背後的商業性價值開發,即“商業變現”。
她們把自己真實的生活狀態分享給粉絲,就像跟朋友分享壹樣。這也是網紅的影響力逐步擴大的基礎。粉絲們在網紅的生活裏找到了自己向往的影子,並且覺得這比明星更真實。
網紅經濟是粉絲經濟的壹種表現形式
相比於品牌的冷冰冰,網紅是鮮活的”人“,網紅做的事情是“人與人的連接”因而傳播的東西是有人性的。
ayawawa傾聽粉絲的感情困擾,papi醬的吐槽讓對某些社會現象感到不滿的大眾心中壹快,網紅電商們能通過更個性化的方式為本來很普通的產品增加情感的溢價。
在這背後,也體現出新消費群體的興起。
90後跨入社會主流,形成新的媒體消費習慣
90後與手機
90 後是名副其實的指尖壹代,手機對於他們而言早已不僅限於應對基本生活的工具,而是幫助他們提升生活品質(社交、旅遊、理財、生活)以及增強個人綜合競爭力(查詢、閱讀、自學)的貼身助手。
90 後每天花在手機上的時間為 154 分鐘,高於其它三個群體。手機正不斷擠壓 90 後對於其它媒體的消費時間。
90後的欣賞內容多元
90 後與其它群體的另壹個有趣的區別在於他們欣賞的角度十分多元,各種類型的內容都會有 90 後去欣賞。
他們是非常富有個性的壹群年輕人,對內容的欣賞水平也較高。
90後追求極致內容
從小接觸的壹流日韓美劇幫助他們開闊了眼界,因此追求做到極致的內容。比如看似主流且沈悶的央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由於對故宮的諸多文物、以及文物修繕工作者的日常工作進行了非常細致的刻畫,在
90 後網站Bilibili 播出後,就受到了許多 90 後的熱捧。
90後熱衷於社交
90 後多是獨生子女,所以希望與他人建立更多聯系;同時也與他們所處的人生階段有關,他們非常願意和身邊同齡的或不同齡的,生活背景相似或很不壹樣的人接觸,從多元的視角去了解他人的生活,從而找到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
與 80 後成長於 QQ 聊天的時代不同,90 後剛好成長在社交網絡飛速發展的時代,因而他們更喜歡利用社交網絡展示獨立的個體,思索自我、探索世界。
這就是願意分享的新晉網紅形成的原因以及這些網紅受到熱烈追捧的原因。
網紅1.0到2.0的商業變現之路
過去,像芙蓉姐姐這樣全民皆知的網紅,雖然名氣響亮,但除了壹些活動和表演,缺少變現渠道,壹個知名的頂級網絡紅人月收入可能最多在2到5萬元。現在,微博廣告、品牌代言、直播、電商許多渠道都可以為網紅制造收入。
知名網紅都能做到壹個月收入20萬甚至100萬元,她們為遊戲公司拍攝壹天廣告,就可得到20萬元的收入。比如前幾年的葉梓萱,接壹條微博廣告的價格大概是6000元,為了避免粉絲抵觸,公司還要規定每月最多只能接8條廣告。
網紅楊英鵬從2011年讀大學開始,就嘗試在線上做視頻,有搞笑,也有吐槽類的。那時供上傳的移動視頻網站不多,分享渠道主要也是類似人人網這樣有限的渠道。楊英鵬成名很早,雖然壹條視頻點擊經常過幾十萬,但只能偶爾接到品牌找他做貼片廣告,那時壹條廣告的行情是500元。
在2014年2月,他的脫口秀節目中植入了壹條零食電商廣告,這條廣告給這家店在20天內帶來了26萬元的收入,幾乎翻了十倍,與此相類似變現渠道已非常豐富。
在國外,有220萬Instagram粉絲的KristinaBazan,2015年10月和歐萊雅簽訂了壹單七位數合約,這個價碼毫不遜色於壹線明星。
“現在才是網紅最好的時代。”
“網紅經濟”的經典變現模式
第壹,廣告
廣告是網紅變現的首選方式,因為網紅是內容的生產者,有極強的內容駕馭能力,粉絲對其極易產生***鳴,並且由於網紅的個人魅力以及極高的粉絲忠誠度。使得粉絲對其內容中的廣告接受度較高。段子手薛之謙的微博廣告便是有趣又有效的典型代表。
第二,賣會員、VIP及粉絲打賞
當粉絲足夠多,瀏覽量足夠高時,這種變現方式比較直接明顯。例如大號原創內容幾乎每篇瀏覽10萬+,按概率算,至少也有八九百人打賞錢,賞錢最低2元、最多20元起打,壹個單鏈接下來,網紅收到的賞錢過萬也不是難事。
第三,微電商模式
這種變現方式是有壹定難度的,需要通過對粉絲的引導來實現。以羅輯思維為例,去年在微信公眾號裏產生的商品交易都有好幾億。目前羅輯思維的粉絲剛剛突破666萬,就按微信公眾號平均打開率5%來算,每天都有30萬人打開回復的鏈接閱讀,假設按1%的購買率來算的話,每天的交易額都是壹個很可觀的數字。只要稍微有壹定能力,懂微信、微博電商的操作,網紅在這方面變現也是不難的。
以上三種變現方式,是壹種簡單粗暴的方式,來錢快,不需要費太多腦筋,網紅只要堅持做好粉絲喜歡的內容,變現十分容易,充分利用了粉絲紅利。
還有壹些變現方式需要網紅運營團隊有較強的綜合能力,比如:做形象代言人、商業合作、品牌策劃、話題炒作、做微商、出演網劇等等。
未來網紅經濟壹定會呈多樣化的發展,壹定是新媒體經濟領域非常重要的體現。2016年作為網紅經濟快速發展的壹年,以Papi醬為代表的網紅人物,能夠創造新媒體經濟的奇跡,也能夠推動“網紅經濟”健康向前發展,把“網紅經濟”帶入壹個全新發展的多樣化、多局面、多產業、多維度的移動互聯網時代!
網紅的加速變現與明星“網紅化”
網紅們依靠自己的天賦或者風格,網羅壹批垂直領域內的粉絲,進而得以將互聯網紅利加速變現。
其中許多人,除了能獲取真金白銀,也已經在各自領域內逐漸成為“KOL”(關鍵意見領袖)。雖然他們只是小圈子內的明星,跳出領域之外,大多數人對他們壹無所知——打開2015年的《網紅排行榜》,估計有壹半以上的人妳聞所未聞——但這並不影響他們對圈內粉絲的控制和影響力,網紅也越來越被品牌認可其傳播價值。
與此同時,網紅產業當下的喧囂只是時代發生更大轉變的前奏。在這些網紅背後,更多被顛覆的是受眾接收信息的習慣,許多網紅正在帶動舊有的內容產生模式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進行著升級換血。
網紅已經成為明星,未來的明星或許也會“網紅化”。後者將越來越接地氣,越來越懂得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獲取註意力。
劉濤在《歡樂頌》發布會上的映客直播吸引力71萬粉絲追捧;王寶強攜正在拍攝中的《大鬧天竺》做客鬥魚直播,在線人數壹度突破500萬大關。
網紅較明星更加親民,但明星壹旦從神壇走下,和生活中壹樣真實,和壹般的網紅相比,明星的帶粉能力超過他們數倍,借助新媒體平臺,便能迅速抓住年輕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