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健1997年在包頭鋼鐵學院畢業,成績優異。在他面前有三種選擇,留校任教,當實驗老師然後考研究生;進入規模大、條件優越、效益好的包鋼無縫鋼管廠當技術員;到邯鋼當煉鋼工人。
胡健的選擇超出了許多剛畢業大學生和他同齡人的想象,他走進了邯鋼,穿上藍色工作服,當了壹線煉鋼工人。當時邯鋼是全國企業學習的榜樣,他說他肯定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壹席之地。十年後,這個“技術比武大賽狀元”、河北省勞動模範、全國“五壹勞動獎章”獲得者用壹系列成績和榮譽印證了自己當年選擇的正確,面對榮譽,他沈靜而自信地說:“我這人就是喜歡踏踏實實幹成點事兒!”
剛剛進邯鋼的時候,胡健對企業的高速發展非常地震撼。在邯鋼四軋鋼的軋鋼工崗位上實習,他累活臟活搶著幹,不懂就問,工人師傅們覺得這個新來的小夥子跟其他大學生不太壹樣,“時時處處都像個學徒工,不像個大學生。”壹年實習下來,師傅們向胡健投來了滿意的目光。四軋鋼的老工人都願意跟這個胖胖的勤奮好學的年輕大學生嘮嗑兒,他們說:“大學生這樣才好。”
機遇是屬於有準備的人的。在他去邯鋼僅僅壹年的時間,他就被機遇給盯上了:1998年,邯鋼要從德國西馬克公司引進壹條連鑄連軋生產線,這是國家立項的冶金行業最大、緊湊式帶鋼軋制生產線,設計投資33.7億元人民幣,是當時冶金行業的“巨無霸”。企業領導商量後決定讓胡健去籌建這個項目。
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讓他給撞上了。
胡健進入了技術在國際上都是最先進的,給生產線最核心部分的連鑄連軋生產線的精軋組。由於國內沒有可借鑒的經驗,設備的資料全是英文和德文,胡健開始夜以繼日、如饑似渴地閱讀外語資料,很快完成了10萬字精軋機的各項技術資料翻譯工作,為企業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翻譯費用。
根據合同約定,胡健在1998年6月作為CSP崗位工要去德國和墨西哥進行3周的理論培訓和6周的實踐培訓。在國外軋機的操作臺上,七八個電視屏幕急促地閃爍著各種各樣的數字,顯示器上這些數字,來得快去得急,說時遲那時快,每壹天胡健都感覺自己的眼睛、腦袋、雙手都不夠用。當時胡健還沒有電腦,只能用最快的速度速記,用筆迅速抄在隨身帶的小本子上,這壹輪數字閃過去了,沒抄下來的,他又等下壹輪再出現時,再抄……幾周時間,他記下了厚厚的三大本筆記,他白天記晚上精心回憶研究,力爭個個數據都熟記心中。在國外的這壹個月的學習中為以後的邯鋼熱軋生產線調試和生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回國後,為了邯鋼第壹卷熱卷板的誕生,在工程進入調試階段時,胡健壹邊對職工進行技能操作培訓,壹邊參加精軋機組的優化調試,在現場悉心向職工講解軋機的結構、動作原理、技術要求、功能與用途、技術設定、物料跟蹤和控制原理。他對每壹個細節、每壹個動作,都用最精確的手法來演練。
1999年12月10日,是胡健終生難忘的日子,晚21時40分他和全班工友屏住呼吸、全神貫註,胡健雙手敲擊鍵盤:壹條紅亮的板帶隨著軋機的轟鳴沖向最終壹道工序,“壹次熱負荷試車成功了!”第壹卷鋼誕生了,廠房內壹片歡呼,胡健卻壹下子坐在椅子上,淚水不住地流了下來。
熱負荷試車雖然成功了,可接下來的優化調試、試生產工作任務同樣艱巨。在邊調試邊生產過程中,跟隨德國西馬克公司技術人員隨機調試的有包括胡健在內的4個班,他們壹連幹了近五個月,老外說:“別再這樣4班輪換了,太費時間。”這樣,胡健所在的壹個班跟班調試,壹個月就達到預想目的,比原來4班輪換跟班的速度提前了兩個月。
為了使軋機快速達產達效,胡健帶領全班總結出“丙班先進操作法”和“改進換輥模式法”,並在全廠迅速推廣,成為軋鋼車間職工人人必備的操作手冊和學習寶典。
2000年秋,CSP生產線順利通過竣工驗收,外國專家巴特爾先生盛贊邯鋼這條生產線創造了“四個世界第壹”:建設時間最短、達產時間最快、熱負荷壹次試車成功、連鑄漏鋼率最低。如今這條“巨無霸”顯現出了它的巨大威力,年軋制量占邯鋼本部的壹半以上。
如今,胡健的“熱軋技術”已經“熟能生巧”,很多別人軋不出來的,他就能,甚至有些比老外用的時間還短。他說:“我憑的是在操作盤上的手感。”
2007年6月,胡健以有80個徒弟的“熱軋工藝”“掌門人”身份,被企業調到邯鋼集團邯寶鋼鐵有限公司2250毫米熱軋廠,籌建安裝新的2250毫米熱軋生產線。這是邯鋼歷史上的又壹個“第壹”。“這是我們邯鋼向鋼鐵第壹梯隊邁進的又壹步,我必須全身心地投入,爭取這‘又壹個第壹卷’還由我來軋。”
“我天天都要加班,不是光我自己,全工序8個組都要加班。”胡健說。眼下的胡健是個大忙人,他白天要與其他7個組協調好各項工作,晚上下班後,還要把輸入資料的光盤拿回家學習,看圖紙、研究新到的配件資料。
胡健以邯鋼為家,從不願離開軋機,他與軋機朝夕相處,他的技術和敬業精神令同行敬佩,幾家企業願出高薪聘他,胡健都婉言謝絕了,他說:“我在邯鋼找了媳婦安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