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免費電影 - 名著中的勵誌人物事跡

名著中的勵誌人物事跡

分享壹個蒲松齡的勵誌勵誌故事,對有些人會有啟發。蒲松齡(1640—1715)是清代文學家,字留仙,壹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出生在山東淄州(今淄博市)的壹個“書香”家庭,但他的祖上並不顯赫,他的父親被迫棄儒從商,所以這個“書香”門第,實際上是個破落地主兼商人的家庭。蒲松齡的童年時代正是清朝初年,淄州壹代災荒連年,戰禍不斷他看到的是清政府橫征暴斂,吏治敗壞,貪汙橫行。民不聊生,哀鴻遍野的社會現實,在他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陰影。

蒲松齡小時後就很聰明,酷愛讀書,學習很用功,他希望通過科舉考試走上仕途,改換門庭,以光宗耀祖。由於蒲松齡的刻苦用功,他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華,19歲時,考取了縣、府、道三個第壹,中了秀才,名震壹時,主考官非常看重他的才華,贊賞他的文章“觀書如月,運筆如風”,淄州縣對他也很器重,稱贊他才華橫溢,將來的發展不可限量。

當蒲松齡春風得意,準備壹展雄風時,形式卻急轉直下,蒲松齡屢次參加科舉考試,都是榜上無名,到31歲時,他還沒有中舉,這對壹個生活在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來說,幾乎到了窮途末路,前途暗淡無光,十分可悲。

原來,蒲松齡中了秀才以後,壹心致力古文辭,特別是從25歲到30歲這段時間,他和壹個叫李堯臣的壹起讀書,***同努力,以求取功名,但是這時的蒲松齡對科舉考試並不是很專心致誌,對作為敲門磚的八股文或是策論制表等問題不太感興趣,所以每次科舉考試,他的卷子總是不如考官的意,因而名落孫山。相反,他卻走上了壹條“歧途”,專心的學習運用古文辭,再熔鑄從生活中采擷到的生動活潑的語言,致力於小說創作。他在小說創作方面表現出很高的才能,越寫越得心應手。本來他對四書五經、歷史典籍、唐宋古文的勤苦攻讀,是為了參加科舉考試,卻轉到了小說創作方面,在考場上屢戰屢敗,小說卻越寫越有聲有色,越寫越上癮。

圖:趙建成繪蒲松齡肖像

蒲松齡的壹個叫孫惠的朋友曾在壹封信中寫到:“兄臺絕頂聰明,稍壹斂才攻苦,自是第壹流人物。”孫惠獨具慧眼,看出了蒲松齡在小說創造方面很有才華,但只要蒲松齡收斂起這方面的才華,專心致誌地刻苦攻讀,以應科舉,壹定會成為“第壹流人物”,也就是說由鄉試中舉,再由會試及第,走上仕途之路。

蒲松齡壹方面夢想中舉,對科舉並沒有完全死心,另壹方面有沈溺於小說創作中,熊掌和魚翅二者不可兼得,於是他在銅條上刻下了壹副對聯,以自勉發奮寫作。

有誌者,事竟成,破釜沈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對聯引用項羽的破釜沈舟大破秦兵和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滅吳雪恥的歷史故事,表現了蒲松齡的雄心壯誌,和寬闊胸懷。

從此之後,蒲松齡專心讀書寫作,常常讀寫到深夜,上床後仍要拿起書看上幾頁,也有時通宵不眠,在燈下苦讀,蒲松齡生活上並不富裕,他買不起書,遇到好書就動手抄錄,每次從別人手裏借到壹本好書,如獲至寶,愛不釋手,要閱讀幾遍,然後夜以繼日的拼命抄寫,如果數的部頭太大,自己沒有太多的紙,他就從中選出精彩的篇章和段落來抄,集成選本。蒲松齡在刺史畢際有家裏連續教書達三十年,其中壹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畢家有大量的藏書可解他閱讀、抄寫,畢家為他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和寫作環境。

由於蒲松齡的秀才出身和遊幕、教書生活,使他接觸了大量的統治階級人物。另壹方面,由於他處在社會的下層,長期居住在農村,家境貧困拮據,又是他與下層人民保持了密切的聯系。他仔細觀察社會、分析社會,特別註重觀察人物,上至官僚紳士、舉人名士,下至農夫村婦、婢妾娼妓,以及惡棍無賴、賭徒酒鬼、僧道術士,蒲松齡對他們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言語舉止等等,觀察入微、剖析透徹這些豐富的生活閱歷為他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生活素材,是他打下了堅實而深厚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