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免費電影 - 歷史上沿海地區崇信的“天妃媽祖”,實際身世是如何的呢?

歷史上沿海地區崇信的“天妃媽祖”,實際身世是如何的呢?

天妃媽祖,又稱天後,實有其人,她原名叫林默。

她祖籍福建莆田湄州嶼,是個海島。林默的生卒年,據壹些史書的記載,也很不相同。她的生年竟有六種說法,卒年也有四種。比較壹致的說法是,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卒於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只活了27歲,所謂“室居未三十而卒。”

天妃林默的祖輩可追溯到唐代。唐憲宗時,莆田有個林牧,有九個兒子,據說都做了刺使,人稱“九牧林氏”(刺使又稱“州牧”)。林默是林牧的十世孫女。林默的父親林願,做過兵馬使(也有說做都巡檢), 林默在家最小,是個“老閨女”。為什麽叫“默”呢?據說,她出生後壹個多月,從來沒有啼哭過,因此父親給她取名“林默”。

正像別的許多由人成“仙”的神明壹樣,林默的出生自然也被後人披上了神異的色彩,被大大地神化了壹番。《莆田縣誌》說,林默出生時“地變紫,有祥光異香”。《三教搜神大全》說,林默母“嘗夢南海觀音與以優缽花,吞之,已而孕,十四月始免娩身,得妃(林默產,“誕之日,異香聞裏許,經旬不散”。總之,林默的出生伴隨著無比的吉祥。

林默的成長

大概林默天生是個當“神”的材料。剛剛1周歲,尚在繈褓中,見諸神像,即“手作欲拜狀”。5歲能誦《觀音經》,11歲“能婆娑按節樂神”。小林默似乎與神佛有不解之緣。林默長大後,即“通悟秘法,預知休咎;鄉民以病告’輒愈”。看來,林默還是個年輕女巫之類的人物。而她最大的能耐,則是對海事有著不同凡響的“靈感”。

壹次,林願與四子分乘五船去福州辦事。林默與母親呆在家中。夜晚林默忽然手腳亂動。母親趕忙推醒她,問女兒是否做了惡夢。林默睜開眼睛道:“不好,爸爸他們的船遇上了風暴。”母親大驚失色。林默埋怨母親道:“我兩手各拉壹條船,兩腳又掛上了兩只,嘴裏還叼著壹只,本來沒事了,可您壹喊,我嘴壹張,叼著的那只船給刮跑了。”說完哭了起來:“我大哥性命難保了。”

幾天後,父兄弟們回來,哭訴海上遭遇風暴事,大哥的船已沈沒海中;並說風作之時,見壹女子牽五條桅索而行,渡波濤若平地。全家這才明白,林默當時瞑目而睡,“乃出元神救弟兄也”。(《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此事越傳越神,林默名聲大震。

林姑娘長大後,誓不嫁人,經常乘般渡海,雲遊島嶼間。憑著她壹身好水性和壹顆菩薩心,在海上多次救護遇難漁民和商人,被人們呼為神女、龍女。她的海上救難行善事跡,在莆田地區廣泛流傳。

升化成神

在壹千年前的壹個暴雨天林默奮不顧身,在海上搶救遇險船民,因風浪太大,林默不幸被臺風卷去……

人們不願承認林默遇難而死,認為她已“升化”——變成了女神。有人編造說,林默升化時,“聞空中樂聲,氤氳有絳雲若乘,自天而下,神(林默)乘之上升”(《揚州天妃宮碑記》)。後來還有人見她“常衣朱衣,飛翻海上”。於是莆田百姓修了個祠堂,紀念神女林默。

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給事中路允迪奉旨出使高麗。他率領八艘大船航行在渤海之上,忽遇大風暴,壹下刮沈了七艘。路允迪驚恐萬分,趕堅閉目禱告:“神女下凡,保我平安!神女下凡,保我平安!”說也怪,路允迪忽然覺得船壹下平穩了,他睜眼壹看,果然有位穿紅衣的神女站在船檣上。靠了神女的保佑,路允迪獨船駛向高麗,完成了出使任務。徽宗聽說此事,親賜林默祠壹塊題為“順濟”的匾額。

以後,神女的“靈應”越來越多。

宋紹興年間,江口海寇猖獗,神女“駕風壹掃而去",後屢有助剿海寇事。淳熙年間,“歲屢旱災,隨禱(神)隨應”。神女不但保佑商船漁民,助剿海寇,還有捍禦水旱疫癘之災等“法力。因此,神女的影響越來越廣,香火由最初的莆田地區,逐漸擴展到從南到北,沿海壹帶的極廣大區域。

神女的“靈跡”也得到從宋至清歷代帝王的褒獎 。帝王們在七八百年間對其冊封多達40次,封號累計竟有五六十字:如輔國護聖、護國庇民、靈惠助順、妙靈昭應、宏仁普濟、昭靈顯佑、廣濟明著等。林默的地位,由最初的林姑娘而為夫人、為妃、為天妃、聖妃,直高升至天後。 祭禮也由民間祭祀而逐漸升為朝廷派大臣祀祭,並載入國家祀典。

如果說內陸人們信仰的女神是觀世音菩薩,那在沿海,人們信仰的女神則是媽祖娘娘了。並且從宋代到清代,國家傳統祭祀的三大對象就是黃帝、孔子和媽祖娘娘。

媽祖娘娘,原名林默娘,壹般認為她是福建湄洲人。對於她的信仰,開始於北宋中後期,傳說她在生前就為漁民預測出海的禍福,並且醫術高超,常在船只遇難的時候出海救人,挽救了無數漁民。當時史料記載,她“常衣朱衣,顯聖海上,若遭風難,呼神無不救應”。宋之後的歷代帝王都對其加封,從“夫人”到“妃”,到“天妃”“天後”,直至“天上聖母”,慢慢地林默娘由人變成了神,成為了萬人敬仰的神女媽祖娘娘。

據初步統計,海內外媽祖娘娘的信眾達 2.5億人之多,香港、臺灣、澳門以及東部沿海江蘇、江浙、山東、天津等地的港口都有媽祖廟。澳門的葡萄牙文 Macau就是從“媽閣的發音來的,當年葡萄牙人在澳門登陸的港口有壹個媽祖閣,葡萄牙人問這裏是哪兒,路人答媽閣,於是葡萄牙人以為說的是這個島的名字,就把澳門叫成了 Macau 。

每到媽祖娘娘農歷三月二十三誕辰時, 全世界的媽祖廟都會在這壹天舉行祭祀儀 式,而祭祀最隆重的地方莫過於媽祖的誕生 地湄洲島了。在這壹天東南亞、南北美、日本 等海外善男信女,都會來湄洲島朝拜,這裏 的媽祖廟是全世界二十多個國家五千多座媽 祖廟的祖廟。這天湄洲島會舉行盛大的祭祀上香儀式,人們會在負責人帶領下對著媽祖神像行跪拜大禮,並且向媽祖敬獻祭品。戲班子還會上演再現媽祖生前事跡的媽祖戲,各種表演媽祖顯靈、送子、送藥放事的花車也會在會場壹遍遍地巡遊,伴隨著舞龍舞獅隊和各種民俗文化表演,祭祀的熱鬧程度甚至會超過春節。 此外,在農歷九月初九媽祖升天那日,人們也會舉行紀念活動,但因為是忌日,所以這日的祭拜禮品都是素食,媽祖廟也會從九月初六開始演媽祖戲,壹直演到初九。

而除了廟裏的祭祀活動,從宋代開始,東南沿海出港的各類船上都會供奉著媽祖像,在起航前、航行中、到港後都會焚香禱告媽祖娘娘,祈求壹路平安。民間傳說鄭和下西洋時也舉行了拜媽祖儀式。有些地區除了媽祖出生和升天之日舉行紀念活動外,甚至每個月的初十五,都會在海邊或家中舉行祭拜儀式。

作為壹個和藹可親的女神,媽祖娘娘尤其受到婦女的歡迎,每當婦女們遇到難題或要作重大決定時,則會用半月形木質聖杯,向媽祖祈禱,請求給予暗示。而為了保孩子平安,媽媽們也會到媽祖廟祈求小香袋,並在孩子的脖子上掛上媽祖的玉像,希望媽祖能像保佑海上航船壹樣,保佑孩子平安。如果孩子父母外出了,甚至還可以將孩子托付給媽祖廟的相關人員照看。如此的媽祖娘娘,脫離了國家祭祀的宏大主題,變得親近平和起來。

2009年9月30日,聯合國將媽祖信仰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或許是由於媽祖的信眾廣泛,或許是由於媽祖信俗自國家至民間自成體系。 但媽祖娘娘如此深入大眾的原因,主要根源於媽祖娘娘身上所寄托的沿海百姓對海上航行平安歸來的期待,對人生事業、家庭平安順利的期待,以及對壹個溫柔庇佑著民族的母親形象的期待 。

宋朝時候有個福建漁家女,叫林默娘,傳說她在父親出海打魚遇難後,在海上遊了幾天把父親屍體帶回來,後人為了紀念她給她建廟,並且屢顯神跡,後來歷代帝王也為她建廟祭祀,沿海人都認為她能夠保佑平安,於是就有了神化的媽祖。

媽祖信仰不只是在中國沿海,這個世界上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基本上都能找到媽祖信仰,可以說媽祖是中國民間傳播最為廣泛的神明信仰。

在古代出海航行,因為造船技術不先進,也沒天氣預報,所以出海其實是很危險的,所以當時的漁民常把安慰寄托於神明信仰的保護,媽祖是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後裔,祖父林孚福建總管,媽祖出生壹直到滿月都不會哭,父母取名林默娘,她終身未嫁,壹直行善救人,精通醫術,幫村民逢兇化吉。

林默娘生在大海邊,懂天文,習水性,她所在的海域有很多暗礁,很多遇難的船舶常得到她的幫助,也就有傳言她能預知吉兇,海事,然而公元987年,年僅28歲的林默娘就早早去世了。鄉人為了感激曾經受到林默娘的幫助,於是就在湄洲島上建廟宇紀念她,這就是著名的湄洲媽祖廟。

後來 媽祖的傳到統治者耳中,從宋朝起,歷朝歷代的皇帝都不斷加封,擴建媽祖廟,媽祖封號從“夫人”、“天妃”、“天後”到“天上聖母”,並列入國家祀典。媽祖信仰也由福建傳播到浙江、廣東、臺灣、琉球、日本、東南亞。

文|王宇丹

媽祖,又稱天後、靈女等,是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民眾心中***同的海上保護神,人們對媽祖的信仰起始於北宋,至今已有壹千多年的 歷史 。從傳世記載中可見,媽祖並非壹個完全“捏造”出來的神明,而是由壹實際的 歷史 人物演變而來,但由於史料的缺乏,媽祖的身世壹直是謎團,民間或學界有關於媽祖身世的眾多說法。

雖說宋代就已存在媽祖信仰,但事實上,宋元的史籍側重於記載媽祖的神能,有關媽祖生平身世的資料寥寥無幾。南宋的廖鵬飛寫有《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壹文,是迄今所見有關媽祖身世及其信仰起源的最早記載。文中寫道:媽祖,即林氏,湄洲島人,以巫祝為職業,能預知人間禍福,林氏死後,眾人為她在湄洲島上立了廟。但媽祖的名字、生卒年代、生平事跡,我們仍然知之甚少。

時至明清,人們的想象力變得更為豐富。明萬歷三十年吳還初編《天妃娘媽傳》、明末佚名編纂《天妃顯聖錄》以及乾隆年間林清標《敕封天後誌》等等都有關媽祖生平的記載。這些文字記載的造神之意毫不掩飾,其很大程度上地整合了當時流傳於民間的神話故事。各個版本的說法使得媽祖的原始形象逐漸清晰。

關於媽祖的出生時間,年份記載上沒能統壹,但是將“三月二十三”作為媽祖的誕辰卻是非常壹致的。媽祖的“投胎”方式也有各種說法,或是觀音賜給其母壹丸,或是其母做夢受孕。另外,媽祖是莆田人,姓林,名默,之所以名為默,是因為她從出生到滿月都不曾啼哭壹聲。林默幼時聰慧,有天賦的靈性,生前多次助人渡過風險,終身未嫁,28歲時為救海難而死。以上便是廣為流傳的媽祖生平。

近來有學者以宋代出土物墓誌為契機,結合文獻資料,對媽祖的名字進行新的探討,認為媽祖的原名為“新梅”。除了分析墓誌外,該學者還談及:三月二十三這個時間,正是青梅上市的時節;且莆田梅林廣泛分布,有濃厚的“梅”文化特色,取名“新梅”有合理之處。只是在民間長期的口耳相傳過程中,由於口音等原因,“新梅”之名逐漸失真,且以訛傳訛,成了史料記載中的“林默”。這壹說法的出現,表明關於媽祖的研究和 探索 仍在繼續。

參考文獻:

蘇亞紅:《“媽祖”形象和名稱演變的 歷史 研究》,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唐宏傑:《海神媽祖真實名字新說》,《文物鑒定與鑒賞》,2017年第12期。

說起 媽祖 ,原名林默娘,福建湄洲人,享年27歲。走的是 功德成聖 路子——民間這裏神祗很多,除了女媧娘娘,還有山東泰山的 送子娘娘 、 上古傳承的 “先蠶娘娘”嫘祖 等,在全中國 也很出名,祭拜廣泛!

媽祖信仰平平,始於北宋中後期,傳說她生前為漁民預測出海的禍福,醫術也高超。海上福禍相依,船只遇難時常顯靈渡海救人。史載,她“常衣朱衣,顯聖海上,若遭風難,呼神無不救應。”

林默娘從宋代“夫人”,歷朝不斷加封,到“妃”,再到“天妃”、“天後”,直至“天上聖母”,由人變成了神,成為了沿海漁民敬仰的媽祖娘娘。不能不說趕上了好時候!

其壹,唐宋道教地位很高,尤其趙官家宋真宗趙恒十分崇道;宋徽宗趙佶更以“道君”自居, 歷史 卻開個玩笑,亡國俘虜於金人。南宋小王朝,也緣於賈似道國師,慘烈悲壯亡於蒙古。“崖山之後無華夏”,日本漢學家激憤評語(有批判說“包藏禍心”)。

其二,至關主要的是:隋煬帝鑿通京杭大運河,帝國經濟中興不可逆轉的難移。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大唐中央王朝更是憑借揚州、泉州等 海上絲綢之路 貿易紅利,茍延殘喘了壹百多年。

兩宋不用說了!從北宋到南宋,痛失半壁江山,幾乎全靠海外貿易支持。明清閉關鎖國,但 海外朝貢貿易 卻始終興盛不衰。漁民、世商、海寇,若是“偷渡”南洋的話,攫取眼紅暴利,生死壹趟難料,那麽媽祖香火,想不興旺都難?

結  論 媽祖信仰 可能從東漢隋唐就已隱隱流傳。正好北宋出了個林默娘,能掐會算,醫術高超,心地善良,救難漁民—— 北宋末宋徽宗時期發生了祅教/明教 方臘起義 。不知道,這個 林默娘 是否同教兄弟姊妹, 朱衣聖火使,布道光明神? 須知道 朱衣紫貴 ,唯有品級的官老爺及夫人們,才擁有資格穿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