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是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我想這種感覺跟現在猶太人回望二戰集中營毒氣室的感覺還不壹樣,除了悲憤,更多的是屈辱,畢竟這是壹國之都,沒有經過像樣的抵抗就輕言放棄,任自己的子民變成魔鬼刀俎下的魚肉,對於壹個 *** 來說,是不可原諒的。
《南京!南京!》從壹開篇就真實地讓我體會到了那個 *** 在狼群的末日危城裏彌漫著的恐懼和絕望,被炮彈蹂躪的千年古城墻,棄守的軍隊踩踏著同胞的屍體潰敗,這種恐懼和絕望自始至終地攫取著我,從放棄抵抗到尋求庇護到任人宰割,我看到的是壹個不設防的城市面對豺狼的正面 *** 。
那轟然倒地的中山像與後來日軍占領南京儀式上的祭祀舞蹈形成鋒利的對比,失去了民主民生民權信仰恩澤的南京,在她 *** 的軀體上只有壹群野獸在蛇行,這個場面帶給人強烈的視聽震撼,前面劇情中有幾次日軍練習跳舞的情節,到這裏才知道那並非閑筆,所有的摧毀都是預謀和準備好的,而且,可能壹直到今天,他們壹直在準備。
(如果拋開政治因素和民族情緒,跳舞這場戲真的很精彩,觀賞性極高,那兩個日本鼓手太牛NB了!)
《南京!南京!》很大膽的壹點是,陸川沒有按慣例用壹條貫穿的個人命運情節線來組織全片,而且用的是壹個參戰的日本兵角川的視角來審視和判斷所發生的壹切。
我徒勞地等待著男女主角命運的交集,但劉燁扮演的演員表上的男壹號,中國軍官陸劍雄在影片三分之壹處就死了,而這時高圓圓和範偉所扮演人物的故事還沒有真正展開,所以這部影片中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男女主角,這裏的主角只有壹個,那就是這座淪陷的城市。
這樣做的結果是影片的紀實色彩大大增強,但卻部分剝奪了觀眾的觀影 *** ,因為這裏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情節 *** ,節奏缺乏變化,兩個小時郁結在觀眾心中的壓抑和絕望沒有得到有效的釋放,以至於到後來因感官疲憊而產生了壹絲麻木,從而削弱了影片本應具有的感染力。
不過這是見仁見智的事情,據說現在的故事格局是經過幾番修改最後形成的,如果能接受這種敘事模式,雖然看下來有點累,但也很過癮。
而影片中有幾處人為設置的敗筆不得不說,壹個是在中國被俘軍隊在接受屠殺時爆發出的口號,這壹點我在任何史料中都沒看到過有這樣的記載,這應該是導演借人物之口想要傳達給觀眾的情緒了,但在這裏讓人壹下子就跳出影片的情境了,讓我覺得很別扭。
還有就是影片的結尾,出現了劇中出現人物的生卒年,我們都知道這些劇中人是虛構的,就算是有原型也不是原名了,而這樣的羅列太莫名其妙了,也許只為了最後出現的那行字:“小豆子,壹直到現在還活著。”這個小豆子是最後被角川釋放的兩名幸存者之壹,也許導演是想借這樣的設計來表現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但這樣的設計實在是太刻意了,即使要傳達這樣的意義也應該用更電影化的手法來表現,很多人都還記得《辛德勒的名單》中的那壹縷燭光和那個小女孩在黑白影像中的那壹抹紅色吧?
其實這樣沈重敘事力求真實還原歷史的電影很忌諱的壹點就是導演替觀眾去思考,很直白地把導演意圖強加在觀眾身上,還有壹點就是人為地拔高人物。
範偉扮演的唐先生是這部影片中塑造最豐滿的壹個角色,千方百計小心翼翼委曲求全,只為保護家人性命,甚至不惜與魔鬼交易,但我實在是看不出他有什麽理由和動機最後主動放棄生存的機會,至少影片中沒有給出充分的理由,也正由於此,他與妻子生離死別的壹場戲盡管範偉和秦嵐的表演都很落力,但依舊感染不了我。
還有就是角川這個軸心人物,我可以理解導演在這個人物身上賦予壹些人性的光輝,其實這個人物前面的舉動都符合邏輯,包括他與日本慰安婦百合子的交往,對高圓圓扮演的姜淑雲的敬仰和成全,甚至到他放走了兩名戰俘,都可以視為是給為了救這兩人而死的姜淑雲壹個交代,但讓他以自殺來為自己親歷的這場屠殺謝罪有點過了,據我所知這樣的事情並非沒有,但電影本身並沒有給我充分的說服力,我覺得這都是創作者在揠苗助長地拔高人物。
因此我覺得由於上述缺陷,《南京!南京!》很難被稱為是壹部偉大的電影,但說它是壹部優秀的具有較強藝術性的商業電影,則壹點不為過,尤其是在技術層面上,陸川已經在盡可能的程度上做到最好了。
首先在置景服裝道具上,基本上無懈可擊。
我看到了事先被反復炒作的劇組在天津和長春復原的南京城,殘垣斷壁,遍地瓦礫,極具質感,昔日繁華的六朝古都已經成為真正的人間地獄。
陸川曾反復強調這是壹部戰爭電影,但這部電影中真正的戰爭場面也就那麽十幾分鐘,但就是這十幾分鐘的巷戰也已經全面超越中國以前戰爭電影的拍攝水準了,淩厲的剪輯、逼真的聲效、壹絲不茍的場面調度、靈活走位的斯坦尼康,將人物的反應、動機、戰術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最終呈現效果異常的慘烈。
為了追求忠實記錄的真實效果,片中大量運用長鏡頭,其中最典型的壹場應該是唐先生被處決壹場,從點煙、交談、槍殺、補槍壹氣呵成,到最後兩名日本人在前景說話,後景壹直是半吊著的已經死亡的唐先生,絕佳的構圖,而且我們知道後景中壹直低垂著的是範偉而不是替身,因為鏡頭沒有換過。
後面姜淑雲之死也是同樣效果。
在那個命賤如螻蟻的時期,影片中所有的死亡表現得都很幹脆,沒有任何的拖泥帶水,壹條生命被剝奪,就是這麽輕易,輕易得讓人心驚。
群眾演員的表現是考量壹部大場面電影很重要的壹個指標,即使是《投名狀》、《赤壁》這樣的超級制作,群眾演員穿幫的場面也比比皆是,有的還很嚴重(尤其是《投名狀》)。
在《南京!南京!》中,人海場面有多處,我只發現了壹個群眾演員笑場的穿幫鏡頭。
小股日軍誤入小教堂壹場戲,是將觀眾徹底拉入影片設置的絕望深淵的開始。
數千中國人面對幾個驚慌失措的日本軍人舉起雙手,其實這幾千人壹擁而上這幾個日本兵都能給活活踩死,但他們沒有,他們選擇屈服,這是壹個喪失的反抗意識等待宰割的城市,這裏的群眾演員表現出來的木然很到位,配合影片情境,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心裏的恐懼和茫然(典型的庫裏肖夫實驗效應),可以說陸川對大場面的掌控能力還是很令人贊嘆的。
應該說看這樣的電影人人都應該是做好了壹定的心理準備的,但看過之後依舊會有難以釋懷的壓抑。
我覺得這部電影可貴的地方不是在於壹味譴責侵略者的殘暴和 *** ,它在試圖在更深的層次上探討我們為什麽會遭受這樣的壹場劫難。
影片真正讓我動容的有兩個地方,壹個是拉貝離開南京時面對難民們的下跪,盡管影片已經弱化了拉貝在這場屠殺中對中國人的救世主色彩,但他使得20萬人幸免於難畢竟是事實,對於壹個已經完全喪失自保能力,僅靠求生本能茍延著尋找救命稻草的群體來說,值得反思的東西更多。
所以最後日本人的祭祀之舞才會給我那麽大的沖擊力,那種陽剛、那種秩序、那種虔誠,都是當時的中國人所不具備的。
這裏就說到另壹個讓我感動的場面,這名為了換取過冬物資帶頭去充當慰安婦、並最後被日本人蹂躪至死的 *** ,至少她在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去保護自己的城市和人民。
也許會有人看完《南京!南京!》後會譴責這電影如何美化了日本人,但現在單純地用民族主義情緒去解讀那壹場屠殺應該是遠遠不夠的,屠城的事不止日本人幹過,真正的國恥不僅僅是別人強加於自己身上的傷害,還有這個民族無法保護自己、面對屠刀只能喪失血性地正面 *** 的羸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