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姓起源及簡介
漢族湯姓出自成湯。成湯即商湯,先商族為黃帝之裔帝嚳之後,始祖契的氏族是以玄鳥為圖騰的部落,是東夷化的壹支氏族,子姓。據說,契是發明刻木記事之人,從契開始,我國的世襲部落的方式改為男系傳遞。契氏族始居河北平山,後南遷河南安陽,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封於商,在今河南商丘。契傳十四世至履,正值夏朝末代王夏桀時期。履字湯,也稱武湯、武王、天乙,為商開國君主,系黃帝曾孫高辛氏之子契裔十四世孫。甲骨文中又稱唐、大乙、高祖己。原為夏時方伯,商族領袖,專管征伐之事。與有莘氏通婚,建都於亳,在今山東曹縣南,往用伊尹和仲虺執政,積聚力量,準備滅夏。陸續攻滅鄰國葛和夏的聯盟韋、顧、昆吾等國。經十壹次出征,成為當時的強國,後壹舉滅夏,建立商朝。成湯之後以先祖的名為氏。子姓湯氏的歷史至少有3600年。
歷史上湯族的分布和遷移
先秦時期,湯姓主要活動在中原地區。漢朝時,湯姓已經東移江蘇、南涉越南北部。唐朝時期,湯姓隨中原二次南下移民分布到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四川、福建等地,明朝時湯姓南遷兩廣地區。清初湯姓進入臺灣。 。
宋朝時期,湯姓大約有12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16%,排在第九十八位。湯姓第壹大省是江西,約占全國湯姓總人口的36.7%。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江蘇、安徽、浙江、湖南、四川、福建、河南。全國形成了東部贛蘇為中心的湯姓聚集區。
明朝時期,湯姓大約有19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2%,排在第九十壹位。明朝時期,江西為湯姓第壹大省,約占全國湯姓總人口的24%。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江蘇、浙江、安徽,這四省湯姓大約占湯姓總人口的72%,其次分布於湖南、湖北、四川,這三省的湯姓又集中了16%。宋、元、明期間,湯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不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遷移。全國仍以贛、蘇、浙、皖為湯姓的聚集地。
當代漢族湯姓的人口200萬,為全國第壹百0壹位姓氏,大約占全國人人口的0.16%。從明朝至今600年中湯姓人口由19萬增到200余萬,近11倍,湯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湯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態勢。湯姓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湖南、江蘇、福建、湖北四省,大約占全國湯姓總人I=I的45%,其次分布於四川、浙江、安徽、廣東、江西,這五省的湯姓又集中了27%。湖南為湯姓第壹大省,占湯姓總人口的17%。全國形成了長江流域地區高比率湯姓分布帶。在近600年間,湯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由東部向華中和四川的移動成為湯姓遷移的主流。
歷史上姓湯的名人
歷史上湧現出湯姓的重要人物有:南朝宋詩人湯惠休;五代後唐嵐州刺史湯群;南宋宰相湯思退,大臣湯鵬舉,學者湯千,畫家湯正仲;明朝開國功臣信國公湯和,戲曲作家兼文學家湯顯祖,破倭寇名將湯克寬,琵琶演奏家湯應曾;清朝禮部尚書湯斌,學者湯球,世襲雲騎尉、畫家湯貽汾;清末雲南按察使、民國南京臨時政府交通總長湯壽潛,近代立憲派人士、民國段內閣內務總長湯化龍,歷任南京衛戍總司令、第壹綏靖區司令官、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當代微生物學家湯飛凡,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副校長湯用彤,作家湯道耕(艾蕪),畜牧學家湯逸人,工藝家湯子博,原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湯秉達。
姓湯的男明星
湯非、湯鎮業、湯劍庭、湯廣仁等等。
姓湯的女明星
湯唯、湯燦、湯敏、湯盈盈、湯怡、湯加麗、湯嬿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