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禧嬪(),朝鮮肅宗之妃,本名張玉貞 ,因曾獲封正壹品“禧嬪”,史書上多作禧嬪張氏(),後簡稱張禧嬪。
張玉貞本貫仁同,其先祖為高麗名臣張安世。朝鮮王朝建國後,太祖李成桂多次寫信邀張安世入朝輔政,均被婉拒,最後遣其子張仲陽入仕新朝,官居漢城府左尹。張禧嬪所屬的這支仁同張氏到後世屬於中人階層,多從事漢語譯官、畫員等職業。張禧嬪的父親張炯(1623~1669)生前就是壹名譯官,“仕司譯院,為副奉事”。 張禧嬪的堂伯張炫也是譯官,經常出使清朝,通過貿易取巨額利潤,被稱為“國中巨富”。 張炯先娶妻高氏,生子張希栻而早逝;後又娶繼室尹氏,生下了壹子二女,子為張禧嬪之兄張希載,第二女則是張玉貞。 《朝鮮王朝實錄》記載,肅宗六年(1680年),張玉貞的堂伯張炫卷入了“三福之變”而“受刑遠配”,張氏家族亦被牽連並抄家,張玉貞由此沒入宮中為內人。 張氏入宮後,受到肅宗曾祖母大王大妃趙氏(莊烈王後)的賞識。又由於容貌氣質出眾,被朝鮮肅宗臨幸並寵愛有加。肅宗元配仁敬王後金氏在世時,“性嚴,上甚憚之,終後之世不敢有私於宮人”,仁敬王後去世後,肅宗才開始臨幸張玉貞。 但此舉引起肅宗之母王大妃金氏(明聖王後)的強烈不滿,明聖王後便下令將張玉貞驅逐出宮,並在仁敬王後喪期過後立即揀擇兵曹判書閔維重之女閔氏為繼妃(即仁顯王後)。張玉貞被趕出宮後,被收養於王族崇善君李澄(仁祖廢貴人趙氏之子)家。
肅宗壹脈三代單傳,原本人丁單薄,然而仁顯王後入宮後長期無子,使得其處境尷尬。仁顯王後本來就知道肅宗與張玉貞的舊事,為使王室有香火,主動向肅宗提出將張玉貞接回宮中,但因明聖王後的反對而作罷,肅宗九年(1683年)明聖王後死,仁顯王後再度請求肅宗接張玉貞入宮,於是張玉貞得以重返宮廷。 張玉貞二進宮後,恩寵更勝往日,她也恃寵而驕,日益跋扈,與仁顯王後關系緊張,史載:“內殿(仁顯王後)凡有使令,偃蹇不恭,至或呼之而不應” ,仁顯王後為牽制她,引來西人重臣金壽恒的親戚金氏入宮(後來的寧嬪金氏),以分其寵,但似乎沒有什麽效果。
肅宗十二年(1686年)十二月十日,張玉貞被封淑媛,不久又升昭儀。至此以後,張玉貞開始培植她的勢力,在其奧援下將她母親尹氏的姘夫趙師錫拱上右議政之位 ,兄長張希載、親信東平君李杭(崇善君之子)等也開始全力結黨營私。
肅宗十四年(1688年)十月二十八日,張玉貞於昌慶宮就善堂誕下肅宗第壹個兒子李昀(日後為朝鮮景宗),肅宗大喜。然而很多人卻對張玉貞非常不滿,張玉貞產子後其母尹氏入宮探望時,其轎子被司憲府持平李益壽焚燒,並命司憲府禁吏及皂隸抓走轎夫,肅宗聞知大怒,命將李益壽罷職,並杖殺參與此事的司憲府禁吏及皂隸。 張禧嬪生了兒子後更加跋扈,經常在肅宗面前說仁顯王後的壞話,稱她想要鴆殺王子,致使肅宗更加疏遠仁顯王後。
肅宗十五年(1689年)正月,張玉貞被封為正壹品“禧嬪”。同年四月,肅宗以“善妒”之罪廢掉仁顯王後與金貴人(寧嬪金氏),將她們趕出宮外,貶回私宅。五月,擢升張玉貞為朝鮮王妃,並起用南人,將支持仁顯王後的西人逐出朝廷,賜死金壽恒、宋時烈等西人重臣(史稱“己巳換局”)。由於當時正值莊烈王後喪期,所以到第二年(1690年)十月喪期結束後才舉行正式冊妃儀式。張玉貞父母親由此分別封為府院君與府夫人,其兄張希載亦成為捕盜大將,而張玉貞則成為朝鮮王朝第壹位也是唯壹壹位中人出身而登上國母之位的王妃。
張禧嬪升為王妃後,還得經過宗主國清朝的冊封。在張禧嬪升後後不久,備邊司就以“中宮殿名號已定矣,奏請之舉,不容少緩”而請求效仿朝鮮成宗廢尹氏、立貞顯王後故事,派人到宗主國清朝奏請冊封,肅宗表示同意。 隨後即派張禧嬪親信東平君李杭為奏請使,前往北京討封。雖然得到同意,但被清廷以“奏文中後宮二字,謂諸侯不當用,且有‘玄’字,犯其所諱(清康熙帝名玄燁)”為由索要罰金。 肅宗十六年(1690年)正月,清朝使臣正式冊封張玉貞為朝鮮國王妃,而肅宗也派使到北京以奏文中用詞不當謝罪,康熙皇帝下令“李焞著從寬免議”。 張玉貞入主中宮後,利用王妃之身份在朝中廣納黨羽,成功得到閔黯等南人派的支持,並使其子李昀被立為世子,可謂權傾壹時。張玉貞漸漸年老色衰,為保肅宗專寵,排斥異己,多次毒打被肅宗寵幸的宮女,她的狂妄驕縱使得肅宗對其逐漸厭惡。當時因失勢而對時局持反對態度的西人派,趁機在金春澤等人的帶領下發起“閔妃重定運動”。肅宗為平衡各方勢力使其相互牽制,抑制張玉貞及南人派,對此給予暗中支持,而黨派鬥爭也由此愈發激烈。
肅宗二十年(1694年),張玉貞感到威脅,遂通過其兄張希載意圖謀害廢後閔氏,不料被肅宗識破,借此除去其壹幹黨羽,張希載亦被流放濟州島。不久,肅宗決定迎接仁顯王後回宮並重立為妃,將張玉貞打回“禧嬪”的原形,與此同時西人被重新起用(史稱“甲戌換局”)。張禧嬪為此深感不滿,多次上訴不果。七年後,即肅宗二十七年(1701年),仁顯王後病危,據說張禧嬪在昌慶宮就善堂的西殿設置了神堂,請巫師作法,意欲加害仁顯王後,又指示宮女將玩偶、麻雀、老鼠的骨灰埋在昌德宮大造殿與昌慶宮通明殿的前院,仁顯王後去世後,該事被淑嬪崔氏告發。 九月二十八日,肅宗在昌德宮仁政門親自審問涉事宮女。 其後將她們全部處死。詛咒事件的主謀——張禧嬪是世子的生母,肅宗壹度猶豫,大臣也多次勸諫,但最終在十月八日下教旨令張禧嬪自盡。肅宗二十七年(1701年)十月十日,張禧嬪服毒藥自殺。《仁顯王後傳》對她的死有如下描述:“上(指肅宗)毫無惻隱之心,將三碗毒酒灌入張氏口中,只聽張氏大聲慘叫,滾落石階,血如泉湧。壹點藥足以讓五臟俱裂,何況三碗毒酒,頃刻間張氏七竅俱噴出黑血,流淌地面。以卑微的宮人之身,謀殺國母,陷害忠良,而落此下場,豈非天降之殃禍乎?” 同時,張禧嬪的親兄、之前已被流放到濟州島的張希載亦被押回漢城,以“謀害國母”的罪名淩遲處死於軍器寺前路。 其家屬亦遭孥戮,十六歲以上男性壹律處以絞刑。 張禧嬪的親屬家族尹氏、安氏及南人重臣閔黯等人亦被牽連處死。不過,肅宗並未將張禧嬪貶為庶人,也沒有廢黜張禧嬪所生的世子。
鑒於張禧嬪之禍,朝鮮肅宗在下令賜死張禧嬪的前壹天正式下旨:“自今著為邦家之典,不得以嬪禦登後妃。” 此後朝鮮王朝再也沒有後宮嬪禦升為王妃的事發生。寧嬪金氏曾被臨終的仁顯王後推薦為新任王妃,肅宗沒有同意;而200年後的大韓帝國時期,純獻皇貴妃嚴氏也掀起“升後上疏運動”,高宗也沒有同意。可見張禧嬪的教訓對後世影響之大。
二十年之後,世子李昀繼位,是為朝鮮景宗。景宗壹直供奉其母靈位於後苑的別殿。景宗二年(1722年),景宗根據大臣的請求,以朝鮮宣祖追尊生父德興君為“德興大院君”故事,追封母親張玉貞為“玉山府大嬪”,並另設祠堂“大嬪宮”以祭祀之,為“七大宮”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