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其實很俗套,就像寫作文的壹些固定格式,情節基本都在意料之中——狗狗變大,主人接受它的不同,狗狗被壞人盯上,狗主人為了保護狗狗跟壞人鬥爭,最終好人贏了,狗狗自由。
盡管如此,我卻很喜歡這樣的套路,看之後使人心情很放松。因為這裏面有我喜歡的“孩子”“狗狗”,還有永遠可以打敗邪惡的“正義”。
我小時候養過壹只白色的小京巴,它既聰明又聽話,我們家基本把所有對寵物的愛都給了它。所以,互相陪伴幾年後,當它因病離開,我們家就再也沒有養過狗狗。
而我之所以這麽喜歡小孩和狗,是因為他們總是帶著很純真的善意,把什麽都看得很重。他們的世界很小,卻裝滿了愛。
小時候看類似的電影,我總好奇劇情為什麽會這樣發展,裏面怎麽會出現這樣稀奇古怪的事情?如此有意思。我身邊怎麽就沒有呢?我是會把這些“奇奇怪怪”的想法當真的孩子。
現在再看,已經知道都是假的,但心裏還是會存壹些可能會是“真的”的僥幸。會非常羨慕孩童的天真、柔軟和愛護動物的美好情感,以及因愛和冒險而變得更好的每壹個自己。
比如,艾米麗的舅舅卡西,他是個擺爛青年,整天吊兒郎當的,壹副很不靠譜的樣子,但心腸不壞。正是這樣的人才最接近孩童,最會允許孩子幹壹些“不同尋常”的事情。因為他們也還沒有完全長大,才能和孩子們完完全全打成壹團。
本來卡西舅舅是接受這樣被打上“不靠譜”和“懶散”等標簽的自己,但經過大紅狗被抓、解救、逃跑壹系列事情之後,他變得有責任,有擔當,成為了更好的自己。
而這部影片最打動我的,還是開頭艾米麗媽媽對不合群的艾米麗說的那句話:妳與別人不同,這是件好事。要知道,改變世界的人,都是獨壹無二的。
果真,“別人家”的家長永遠不會讓人失望,總是很會安慰鼓勵孩子。
影片的最終,艾米麗為了讓大家接受大紅狗的不同,由壹開始的低調、不願與排擠她的人抗爭,變得堅強勇敢,堅定地堅持自己的立場,去反抗那些“異議”,最後借著艾米麗媽媽的這句話使人們認同她,也使影片首尾呼應,有了壹個圓滿的結局。
我真的很喜歡艾米麗和媽媽的溝通方式。如果仔細觀察,妳會發現,她們見面問的第壹句話,是問對方感覺今天過得怎麽樣,然後聽事實,聽感受,帶著愛用心溝通。
而這些,是我們傳統家長需要學習的。
試想,孩子剛放學回來,勢必有很多心裏話要跟家長分享。如果被問感覺如何,孩子基本都會滔滔不絕。
如果家長不聞不問;孩子主動說,家長也不理不睬;或者壹開口即問孩子有沒有搗亂等,孩子願意分享才怪。
“別人家”的家長把孩子當成獨立平等的朋友來尊重對待。重傾聽,重感受,可以很直白地表達對孩子的愛。
而壹些傳統的家長則以為自己對孩子有絕對的“控制權”,認為小孩什麽都不懂,並且認同“打是親,罵是愛”的“歪理”,他們直接表達愛時扭扭捏捏,反倒經常以令孩子不舒服的方式開孩子玩笑,孩子哭了,大人就笑了。真是可悲。
如果,大人的溝通方式改變壹點點,孩子就會高興很多點,家庭關系自然和諧美滿。此溝通方式亦適合任何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