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早早
《信條》也許是諾蘭迄今為止最“燒腦”的電影,影片開始有些像熟悉的諜戰動作片,然後慢慢劇情開始發生了神轉折,進入了超乎想象的觀影體驗,也就是說它涉及到兩個維度和視角的故事,壹個是正常的時空壹個是另壹個相反的逆向時空,在逆向時空裏結果就是原因,過去就是未來。
有觀眾稱《信條》是續《盜夢空間》後最棒的作品,但看過的觀眾都有壹個不約而同的***識就是:第壹遍看不懂,需要二刷。
諾蘭之前的《星際穿越》和《盜夢空間》都是角色依靠對白配上圖解的方式,把影片的核心概念解釋給觀眾,讓觀眾在觀影的同時可以學習到很多冷僻的知識。而在《信條》裏諾蘭沒有給出任何圖解,當有記者問男主約翰:“妳是否完全理解了電影中時空逆轉的概念時,男主回答說,不,我沒有”。而對於觀眾們來說,看這部電影也是相當於壹次“裸考”。而劇情的敘事之復雜則高於《記憶碎片》。
為了更好的的觀影,先擴充壹下腦容量,看看影片裏涉及了哪些新概念,以下整理出了影片裏涉及的新概念。
1.TENET的含義和來歷
TENET的含義很多,直譯就是宗旨、信條和原則的意思。
TENET屬於來回文,正反順序意思都是壹樣的,在英文中也不罕見,中文也有雪白白雪這樣的詞。
TENET的來歷:SatorSquare(龐貝城石板)最早出現在意大利龐貝遺址上,而龐貝城於公元79年被火山掩埋,其中在龐貝城石板(SatorSquare)中,TENET在最中間的位置,在拉丁語中大概是擁有和掌控的意思。
SatorSquare也出現在8世紀意大利聖彼得大教堂的磚墻上,而且只要在歐洲有著濃厚文化宗教的地方,都有SatorSquare的圖案。
很多人認為,這塊石板的字母和排列,可能代表著某種隱喻。
諾蘭這部影片以《TENET》為片名,是否也暗示了影片中會有時間正序和反序的概念呢?
2.時間逆轉
在約翰和女科學家聊天的這組畫面中,展示了掛在墻上的充滿彈孔的石板,這可不是玩射擊訓練,有可能是訓練約翰某種感應時間倒敘的能力而設計的。
這也就涉及到了有序和無序,無序代表著正常時空的無規律發展,有序就代表著對時間秩序的掌握,也是逆轉時空的由來,片中對著qiang靶練習的畫面可能就是練習壹種感應時間倒敘的能力。
當然,片中還有好多點遠不止這些,還需要刷數遍或許明了,這也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去理解它,也許不需要理解它,就像影片中的壹句臺詞那樣:“感受它,別試著理解它。”
正如壹位影評大咖說的,“未來的事情在過去發生,過去的事情在未來已經結束,而當下,則是人們真正應該抓住的時刻,這就是電影《信條》所想要表達的核心。”
歸納整理出這些細節是為了在觀影時有個概念,希望對理解劇情有所幫助,如有不足還請各位影評人批評指正。
壹部韓國電影,叫什麽名字?應該是:交換溫柔__掖蘇藕1ǜ,但願對妳有幫助。
導演:
Jae-soo_im
主演:
Yeong-ho_im
Ni-ta_h
Hyun-hee_im
類型:劇情
更多中文片名:
換妻俱樂部
片長:South_orea:96_in
國家/地區:韓國
對白語言:韓語
上映日期:2001年3月3日_
劇情梗概:三十多歲的恒和瓊是對結婚多年的夫婦,他們的兒子已經上幼兒園了。可是當恒每次相進行房事時,瓊都以太疲倦為理由而拒絕。終於在某壹天的早上,他們在上班的途中討論起房事的問題來,並且決定於周末外出度假,尋找新刺激,點綴平淡的房事之樂。可是,假期欲令恒發現壹個事實,就是當他面對瓊時竟毫無性欲,兩人的關系因此較度假前更為惡劣。恒跟好朋友兼上司傾訴,建議他跟太太壹同參加「換妻」活動,並需遵守遊戲的規則。壹日,恒突然收到壹個電郵,是關於壹個名為「Club_utterfly」的換妻組織。夫婦二人最後是否拋開壹切道德枷鎖,聽隨身體對原始欲求的呼喚,享受片刻歡愉,尋求剎那慰藉,甚至在欲海橫流的世界中慢慢迷失沈溺
沿蘇州河而行·循聲|在蘇河灣沈澱對歷史和當下的思考陳鑫培
沿蘇州河而行到達蘇河灣的那個下午,火傘高張,滾燙的陽光炙烤著大地。走近四行倉庫,廣場上遊人稀少。邊上,不清不濁的蘇州河河水互相推搡緩緩流淌。倉庫前的遊人也許並不知道“蘇州河”這個名字居然來自外國人,19世紀中期上海開埠之後,很多在滬外國人認為沿這條河流可以劃船到蘇州,所以把它命名為蘇州河。
蘇州河,最早的英文名是“SoochowCreek”,creek是小溪的意思。對於國人而言,更傾向於稱這條河為吳淞江。同行者當中,作家btr引用《尚書》“三江既入,震澤底定”,說三江中的其中壹條江就是指松江,也就是現在的蘇州河。後來因為淞江在吳地,所以稱之為吳淞江。
20世紀90年代以前,沿岸工業發展迅速,而代價就是蘇州河水如同墨汁壹般,全年黑臭。對此,天後娘娘既幫不上忙也出不了力。90年代後,兩岸工廠搬遷,河水三期治理。今天,蘇州河已經可以靠自然生態循環保持水質。走在蘇州河橋邊的岸堤上,我聽到同伴驚呼:“岸堤上有魚,還不止壹條!”
Play
00:00
03:10
Volume
朱怡晨說蘇州河工業建築遺存錄音:沈健文...
河邊的工業遺產:四行倉庫
這次漫步的起點是四行倉庫。這座占地0.3公頃的建築物,其實不止是壹座倉庫,也不單單有壹棟樓。今天大家所說的“四行倉庫”其實是兩座倉庫,西邊是“四行信托部上海分部倉庫”,東邊則是大陸銀行倉庫。
朱怡晨是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博士後,主要研究濱水工業遺產的保護、更新與***享,她向大家介紹,這兩座倉庫幾乎同時建好,建成時就內部相通。今天大家看到的四行倉庫是設計團隊精心修繕、復原之後的模樣。倉庫在修復前有七層,上面兩層是後來加建的。修復時拆除了第七層的搭建,把第六層在東、南、西三個方向內收,從下往上仰望倉庫時仍然是剛建好時的五層樣貌。
04:12
Volume
朱怡晨說四行倉庫的修復錄音:沈健文剪輯:王越洲
老房子保護的提倡者和建築檔案專家婁承浩向大家介紹道,如今,我們把四行倉庫列為文物類建築,嚴加保護,但在解放後的相當長壹段時間裏,居民和使用者在四行倉庫周圍肆意違建,倉庫外立面被各種物件覆蓋住。巷道僅壹步之寬,擡眼完全看不到倉庫的本來面貌。我們也只能試圖去理解,這些生活所迫和時代所限。
淞滬會戰進行到最後,四行倉庫保衛戰發生的時候,炮彈主要從西面打過來。如今炮彈孔也大大小小密布著整面紀念墻。當年日軍不敢用重炮,因為租界跟華界的分界線從大陸銀行中間斜向穿過,如果壹橋之隔的煤氣公司煤氣罐遭遇飛彈爆炸而波及租界,這必將惹麻煩。即便如此,八百壯士(實際是420多名壯士)仍和日軍激戰了整整四個晝夜。
而當它被列入文物級建築開展修復工作時,光是關於這面墻的修復方案就足足有幾十版,有的方案建議,若不能找到確切的彈孔位置,寧可恢復到1935年前它建成時的樣子。根據修復團隊的多次探查,以及技術上的創新突破,最終發現倉庫墻體西墻的原始砌築和戰後封堵用了不同的材料,老的墻體應該是英國進口的大紅磚,後來添補進去的是早期修復時用的另壹種青磚。經過多重考證,團隊基本上識別出了大的孔洞的具體位置,隨之進行復建。最後呈現出來的,就是1937年那場戰爭後,留給世人的歷史痕跡。
當然,四行倉庫留給我們的不止上述的工業價值和抗戰紀念價值,還有景觀價值,因為它就在蘇州河邊。過去河流是生產用途,現在蘇州河幾乎沒有了航運的功能,人們會把河邊當做休閑漫步的場所,所以四行倉庫也起著地標的作用。當我們擡頭時會驚呼,呵,這河邊的龐然巨物。
河邊的居住形態:慎余裏和其他石庫門
現在漫步在蘇州河兩岸,不見運行中的工廠,也不見繁忙的碼頭,但上海的整個城市化進程,是隨著蘇州河逐漸延展的。不止工業和航運,諸如絲織業、紡織業、印刷、面粉以及機械制造等等,都曾沿河設廠、堆棧、倉庫。
上海社科院歷史所副研究員牟振宇介紹道,城市化以前時,蘇州河兩岸皆是農民。1843年上海開埠後,英租界建立,蘇州河部分下遊河段的土地很快被外國人租去,建成了碼頭、倉庫和石庫門住宅。隨著租界城區發展,租界裏的蘇州河及其附近河段開始繁盛起來。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以後,上海允許外國資本家在上海建廠,蘇州河沿岸成為中外工廠建廠的首選。首先因為交通便利,原材料和產品的運輸便捷;其次蘇河灣東面是租界,西面是閘北的華界,最初的地價非常低。而紡織業和印刷業需要大量的用水和排汙,財務方面也節省了壹筆開支,壹些規模較小的華人工廠也可以承受。此外還有鐵路方面的原因,比如說淞滬鐵路和滬寧鐵路的開通,加強了上海跟整個長江三角洲腹地的聯系。至二十世紀初,蘇州河沿河,不僅是上海的重要港區,還是上海最重要的工業帶,成為“華界工廠發源的大本營”。
沿著蘇州河越往東走,就越靠近原公***租界的區域。婁承浩介紹道,土地流轉曾是本地居民和外來居民的博弈。清末為了防止海潮倒灌,今福建路橋處建了壹座閘橋,叫老閘橋。太湖流域的船民船只到此停泊下來,將船上的農副產品搬上岸,形成大米、棉紗、絲綢等集市,稱為北市。小火輪船出現後,相應的維修五金鋪、打鐵鋪出現。北市場產生了壹批商人,在此定居下來。慎余裏是其中較好的石庫門裏弄,豐字型布局,新裏住宅標準,住戶除大部分是商人外,還有律師、醫生。周邊還有玉茗樓書場供他們娛樂。
02:50
Volume
婁承浩說蘇州河畔石庫門和人口遷徙錄音:沈健文剪輯...
典型的上海石庫門,有中間較寬的主弄和旁邊壹條條支弄。石庫門設計的時候,有客堂間、廂房間、前樓和後樓。名字之所以多,說明各個房間有它自己的作用。如果買了壹棟或者租了壹棟的話,就像現在的聯體別墅。後來72家房客時期,所有房間都變成了睡覺的地方。
作為上海城市發展的縮影,石庫門見證了三次大的人口集聚。第壹次是太平天國時期,第二次是抗戰時期,大量難民逃往租界。再有就是文革後期知青回城。如果房子不夠住,那就在天井裏和客堂間裏搭。不同時期人口的集聚導致了同樣混亂的搭建。
慎余裏石庫門建築,攝於2014年。婁承浩圖
作為優秀歷史建築的慎余裏,在2010年左右被違規拆除。城市考古創始人之壹陳寒松補充,那片地塊內有原上海市第十五區區公所。1947年起第十五區改名北站區,即北站區公所,為上海市第壹批不可移動文物。為上海市第壹批不可移動文物。北站區公所原址位於老閘街40號,老閘街是老閘街市遺留下來最後的最古老的壹段街弄。
其實這裏也是閘北的根,因為地處老閘以北,故名閘北,也就是後來我們所熟知的閘北區,現已並入了靜安區。
上海市行號路圖錄中的慎余裏片區,右下方可見老閘街。
天後宮、出使行轅和上海總商會
通過1600年前的壹張上海歷史地圖,可以看到從太湖流域出來的幾條河流中,有壹條流向上海,最寬處“江寬十裏”,那就是吳淞江(蘇州河)。歷經時代變遷,吳淞江越來越窄,黃浦江反而越來越寬,最後吳淞口就變成了壹個黃浦江的入海口。史書上又稱“黃浦奪淞”。
因此在相當長的壹個歷史階段中,蘇州河沿岸也是上海航運的起點。牟振宇說,中國東南沿海壹般從事航海的地域都信奉媽祖,因為媽祖可以保佑眾生在海上平安。傳說在發生海難的時候只要求媽祖保佑,就可以免受海難。媽祖的本名是林默,宋建隆元年(960年)誕生於莆田湄洲島,曾在雍熙四年(987)救助海難,死後被當地人奉為保護神,建廟供奉。
上海是移民社會。各個地方、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神,於是各路神佛都聚集於此。媽祖信仰在上海曾經非常盛行,經過官方承認並不斷加封。從娘娘、夫人,再到“天妃”,直到最後“天後”,單在上海就被冊封過八次。其中壹個重要的原因是漕運,要保證漕運順利到達北京,這跟國家利益直接掛鉤。
上海最早的天後宮,建在老城廂小東門附近。鹹豐三年(1853年)小刀會起義,天後宮毀於戰火。光緒九年(1883年),廣幫紳商在當時的北河南路蘇州河北岸重建,又稱“鐵路天後宮”,小東門的媽祖神像被移到了這裏。
天後宮的隔壁,從前是出使行轅。與天後宮同時興建。晚清洋務運動的時候,需要派官員去學習和對外交流。在對外交流之前,需要找個地方落腳,那便是出使行轅的功能。而坐船要好幾個月,因此也需要天後娘娘的護佑。民國初年,滬軍都督陳其美決定把曾經作為飛地(既不歸屬大清國也不歸屬租界)的天後宮和出使行轅收回來,出使行轅給上海總商會使用。我們今天還能看到的便是上海總商會的門樓和主樓(現為餐廳)。
04:36
Volume
馮立說天後宮的歷史錄音:沈健文剪輯:王越洲
04:58
Volume
牟振宇說天後信仰錄音:沈健文剪輯:王越洲
漫步者在上海總商會門樓前視頻截圖
如今漫步在上海總商會片區,媽祖神像和天後宮建築都難覓蹤影。參與天後宮戲臺復建工程的建築師馮立介紹,天後宮內過去分為幾個建築。最靠近蘇州河的地方,有壹個門樓,朝南直面蘇州河。門樓進去,背後是壹個戲臺。戲臺望出去有兩個廂房,可以在上面看戲。戲臺對著的是大殿,典型的晚清官式建築結構,大殿後面還有壹個天後娘娘的寢宮。
後來的動蕩歲月中,天後宮曾作為學校或政府的辦公樓。到了72家房客的時代,就東敲釘子西開窗,破敗不堪。在2006年時,由於上海市軌道交通12號線的施工,天後宮戲臺殘存的建築只能“落架”。把磚雕和木建築構件壹片片、壹塊塊拆下來,保存在原閘北區的壹個倉庫。前兩年,門樓和戲臺的復建項目啟動後,這些構件被重新壹件壹件地做檢測,以後將在華潤萬象天地的蘇河灣公園復現。
蘇河灣的未來:城市公園
建築師李偉主持整個蘇河灣公園的建築設計,他希望大家將來可以穿過復建的天後宮門樓,進入開放的戲臺。在這個位置,可以呼喚出壹些很有活力的城市活動。
不可否認的是,包括慎余裏和天後宮在內,這些優秀歷史建築在後來的城市建設中受到了壹定程度的破壞。朱怡晨說,如今它們有機會被復建出來,重新呈現在大眾面前,本身是對歷史文化的尊重。因為我們能夠讓從全球各地而來的人在壹個公***的場合,見到文化的傳承。
同時,像慎余裏這樣的石庫門復建工程也必然會面對機遇與挑戰。機遇是在蘇河灣綠地,這裏將具有休憩、商業和文化這樣非常現代化的生活方式,有機會去呈現出壹個近現代生活的基礎形態。而挑戰在於,首先它是壹個復建的過程,很難說能夠還原到百分之百,真實性有待考量。其次,它從壹個城市肌理中脫離出來,只會復建其中的八棟石庫門建築,這和歷史並不壹樣。站在今天去看,肯定有壹些差距。第三是它的功能,居住功能勢必不復存在,在壹個公***場合下,壹定會以壹個新的功能介入其中。
過去的城市商業業態比較封閉,很難和生態、自然聯系在壹起。作為可漫步的公園商業街區,對於城市而言,能夠讓人們去閱讀它的歷史,喚醒不同人群的日常記憶,便能推動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蘇州河曾經是上海重要的水路通道。但時過境遷,蘇州河變成了壹個城市的背景,許多人都不知道蘇州河在歷史上的真實樣貌。不過蘇州河的懷抱始終向我們打開。我們可以在城市的漫步中,像壹本書壹樣慢慢翻,去讀懂我們的蘇州河,讀懂我們的沈澱。
“沿蘇州河而行”蘇河灣段示意海報手繪、制圖:陳鑫培
(作者陳鑫培系“沿蘇州河而行”項目誌願者,畢業於上海美術學院版畫專業)
校對:欒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