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蘭頓還是蘭頓,丹·布朗還是丹·布朗。所有在《達·芬奇密碼》中吸引人的那些元素,在《失落的符號》中壹應俱全,甚至能找到精確的對應。壞消息:蘭頓還是蘭頓,丹·布朗還是丹·布朗。再好吃的美餐,連吃三遍還是會有點膩味。如果是帶點餿味的隔夜餐就更糟糕了。《失落的符號》冗長而緩慢的開頭著實讓人疑心丹·布朗是不是有點黔驢技窮了。對比壹下,《達·芬奇密碼》開頭蘇菲飄然而入盧浮宮,那個漂亮的暗渡陳倉是何等精妙。《達·芬奇密碼》的拿手好戲是在情節的高速發展中穿插宗教和藝術史的知識,這些掌故清晰明快,不但不影響故事的進程,反而本身就是故事的有機組成,讀者很可以充分地得其要領,絕對不會有摸不著頭腦的感覺。到了《失落的符號》,丹·布朗似乎是想要把他的看家本領發揚光大,各種歷史宗教知識鋪天蓋地而來,簡直到了掉書袋的地步,我們讀者就有點吃不消了。明顯可以看出,丹·布朗是想在原有基礎上更進壹步:人物更多,情節線索更復雜,主題更宏大,陰謀更嚴重,甚至到了世界向何處去,人類是生存還是毀滅這樣的程度。但是,事情到了這樣的地步,恐怕已經超出了通俗文學,也超出了丹·布朗的掌控吧。就是我這樣的死忠,也是為他捏壹把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