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免費電影 - 李小龍技擊法的新版書目

李小龍技擊法的新版書目

序 言 李香凝1

譯者的話 打開通往中華武道殿堂之門 鐘海明3

前 言 水戶上原6

第壹部分 基礎訓練

第1章 技擊者練習 1

第2章 警戒式 15

第3章 步 法 35

第4章 力量訓練 55

第5章 速度訓練 85

第二部分 技法訓練

第6章 移步技法 121

第7章 手法技巧 141

第8章 踢擊技巧 171

第9章 格擋技術 191

第10章 攻擊目標 217

第11章 對抗訓練 229

第三部分 高級技術

第12章 進攻手法(第壹部分) 247

第13章 進攻手法(第二部分) 275

第14章 進攻腿法 295

第15章 防守與反擊 321

第16章 攻擊五法 349

第17章 特質與戰術 361

第四部分 自衛技術

第18章 對突然襲擊的防禦 375

第19章 對徒手襲擊者的防禦 385

第20章 對抓拿的防禦 399

第21章 對勒掐和熊抱的反擊 421

第22章 對持兇器來犯者的防禦 435

第23章 對多個襲擊者的防禦 461

第24章 處於易受攻擊位置的防禦 479

重要詞匯 488

譯後記 499

出版後記 502 序 言 李香凝1

譯者的話 打開通往中華武道殿堂之門 鐘海明?3

前 言 水戶上原6

第壹部分 基礎訓練

第1章 技擊者練習 1

1.1 有氧訓練 2

1.2 熱身練習 5

1.3 柔韌練習 6

1.4 腹肌練習 9

第2章 警戒式 15

2.1 警戒式 16

2.2 平 衡 26

第3章 步 法 35

3.1 滑 步 39

3.2 快速移動 41

3.3 快速撤步 41

3.4 疾 步 43

3.5 側 步 48

第4章 力量訓練 55

4.1 出拳力量 56

4.2 拉 力 72

4.3 踢擊力量 75

第5章 速度訓練 85

5.1 擊拳速度 87

5.2 隱蔽出拳 103

5.3 踢擊速度 105

5.4 敏覺性與洞察力 118

第二部分 技法訓練

第6章 移步技法 121

6.1 距 離 123

6.2 步 法 127

6.3 側步與閃躲 133

第7章 手法技巧 141

7.1 截拳道vs傳統拳法 142

7.2 直 拳 149

7.3 壞習慣 155

7.4 封手與擸手 159

第8章 踢擊技巧 171

8.1 前腿側踢和高位踢擊 174

8.2 勾 踢 180

8.3 旋 踢 182

8.4 其他踢擊技法 187

第9章 格擋技術 191

9.1 內側高位格擋法 193

9.2 內側低位格擋法 197

9.3 外側高位格擋法 200

9.4 外側低位格擋法 206

9.5 截拳道vs傳統拳法 206

9.6 格擋vs攔截 214

第10章 攻擊目標 217

10.1 主要目標 218

10.2 要害部位 220

10.3 進攻技法的正確運用 227

第11章 對抗訓練 229

11.1 對抗訓練 230

11.2 站 姿 231

11.3 佯攻與誘敵 234

11.4 身體運動 236

11.5 躲閃技法 239

11.6 壞習慣 245

第三部分 高級技術

第12章 進攻手法(第壹部分) 247

12.1 進攻手法 248

12.2 前手標指 249

12.3 前手右直拳 255

12.4 前手擊打身體 260

12.5 左直拳 265

第13章 進攻手法(第二部分) 275

13.1 左直拳擊打身體 276

13.2 右手標指 282

13.3 翻背拳(掛捶) 282

13.4 勾 拳 287

13.5 上勾拳 292

第14章 進攻腿法 295

14.1 對脛骨和膝部的踢擊 297

14.2 前腳側踢 299

14.3 勾 踢 305

14.4 旋 踢 310

14.5 掃 踢 316

第15章 防守與反擊 321

15.1 反擊的技巧 322

15.2 前手標指 323

15.3 右直拳 326

15.4 阻擊戰術 328

15.5 對脛骨膝關節的踢擊 329

15.6 側身阻踢 335

15.7 勾 踢 342

15.8 旋 踢 345

第16章 攻擊五法 349

16.1 簡單角度攻擊 350

16.2 封手攻擊 353

16.3 漸進間接攻擊 353

16.4 組合攻擊 357

16.5 誘敵攻擊 357

第17章 特質與戰術 361

17.1 速 度 362

17.2 時 機 365

17.3 心理狀態 370

17.4 戰 術 371

第四部分 自衛技術

第18章 對突然襲擊的防禦 375

18.1 來自側面的攻擊 376

18.2 上汽車前的攻擊 378

18.3 來自背後的襲擊 380

18.4 隱蔽的襲擊 383

第19章 對徒手襲擊者的防禦 385

19.1 對下蹲式進攻的防禦 386

19.2 對反手拳的防禦 388

19.3 對掄拳的防禦 389

19.4 對勾拳的防禦(壹) 390

19.5 對勾拳的防禦(二) 391

19.6 對勾拳的防禦(三) 392

19.7 對抱摔的防禦(壹) 393

19.8 對抱摔的防禦(二) 394

19.9 對抱摔的防禦(三) 397

第20章 對抓拿的防禦 399

20.1 對胸部被抓的反擊 400

20.2 對抓手臂的反擊(壹) 402

20.3 對抓手臂的反擊(二) 404

20.4 對抓手臂的反擊(三) 405

20.5 對抓皮帶的反擊 406

20.6 對抓鎖手腕的反擊 407

20.7 對單臂扣肩壓頸的反擊 409

20.8 對反手鎖腕的反擊 410

20.9 對兩手抓胸的反擊(壹) 412

20.10 對兩手抓胸的反擊(二) 413

20.11 對從後背抓襲的反擊 414

20.12 對單手抓胸的反擊 415

20.13 對高位反鎖手腕的反擊 416

20.14 對背後鎖臂的反擊 418

20.15 對抓胸並以拳相擊的反擊 419

第21章 對勒掐和熊抱的反擊 421

21.1 對正面被勒掐的反擊(壹) 422

21.2 對正面被勒掐的反擊(二) 424

21.3 對勒鎖頭部的反擊(壹) 425

21.4 對勒鎖頭部的反擊(二) 426

21.5 對勒鎖頭部的反擊(三) 427

21.6 對從背後勒鎖的反擊 428

21.7 對從背後熊抱的反擊(手臂受限) 429

21.8 對從背後熊抱的反擊(手臂自由) 430

21.9 對前熊抱舉起的反擊 431

21.10 對背後熊抱舉起的反擊 432

21.11 對頭部從正面被鎖住的反擊 433

第22章 對持兇器來犯者的防禦 435

22.1 對揮棒者的防禦(壹) 436

22.2 對揮棒者的防禦(二) 438

22.3 對持棒者的防禦(三) 439

22.4 對持長棍者的防禦——堵截法 440

22.5 對持長棍者的防禦——下蹲閃避法 442

22.6 對持長棍者的防禦——後撤躲避法(壹) 445

22.7 對持長棍者的防禦——後撤躲避法(二) 447

22.8 對持長棍刺擊的防禦(壹) 448

22.9 對持長棍刺擊的防禦(二) 449

22.10 對持刀者的防禦︰連抓帶刺 451

22.11 對持刀刺擊的防禦(壹) 452

22.12 對持刀刺擊的防禦(二) 453

22.13 對持刀揮舞者的防禦 454

22.14 對持槍者的防禦(迎面) 457

22.15 對持槍者的防禦(背後) 458

第23章 對多個襲擊者的防禦 461

23.1 對前後夾擊的防禦 462

23.2 被逼靠在墻時的防禦 465

23.3 躺倒時對襲擊者的防禦 466

23.4 對伏擊者的防禦 469

23.5 對身後被熊抱、前方遭攻擊的防禦 470

23.6 對身後被熊抱、兩人從前面攻擊的防禦 472

23.7 對雙臂扣肩壓頸及正面攻擊的防禦 474

23.8 援助受害者或朋友 476

第24章 處於易受攻擊位置的防禦 479

24.1 坐在椅子上的防禦(正面攻擊壹) 480

24.2 坐在椅子上的防禦(正面攻擊二) 481

24.3 坐在椅子上的防禦(背後攻擊) 482

24.4 倒地時的防禦(頭被勒鎖) 483

24.5 倒地時的防禦(身體交叉) 484

24.6 倒地時的防禦(頸被勒掐) 485

24.7 倒地時的防禦(遭遇踩踏) 486

重要詞匯 488

譯後記 499

出版後記 502 我父親李小龍對於本書最初的想法是將之寫成壹本截拳道專著,並限量發行(不超過200冊)。他還為此拍攝了照片。這些照片拍攝於1967年下半年,那時我父親已提出了“截拳道”這壹術語。然而,在圖片拍攝完成後,他改變了出版這本截拳道專著的想法。1972年~1973年,我父親開始對這些照片進行排序並為之增寫說明,所以很可能他那時又重新考慮了這個計劃。

李小龍希望這本書展示的動作盡可能地接近真實,這也是為什麽他要尋找壹位攝影師來幫助他把瞬間的動作拍攝下來的原因。很多鏡頭他用了高速攝影機去捕捉。那些在李小龍武館裏的照片都是在兩天內拍攝完成的。其他鏡頭則是在李小龍房前、後院以及《黑帶》雜誌辦公室外面完成的。

為確保動作看起來真實,我父親堅持在擊打時要做到實打實地接觸,但是他不敢使用全部力量,因為他不希望傷害到任何人。不過他仍固執地要讓這些動作看上去盡可能真實。黃錦銘(Ted Wong)曾回憶過這樣壹個情景:當時他要承受李小龍的壹記踢擊,專門找來劍道的護胸穿上,可李小龍仍擔心防護不夠。於是,黃錦銘又撕了不少硬紙箱,將這些碎片與類似填充物壹並塞到自己衣服裏,以使其在這次沖擊中能起到幫助保護自己身體的作用。然而,即便如此,那天結束後他身上還是青壹塊、紫壹塊的,這些鏡頭至今仍是他非常美好的回憶。

沒有丹·伊魯山度(Dan Inosanto)、黃錦銘、喬·伯德納(Joe Bodner)、奧利弗·龐(Oliver Pang)、水戶上原(Mito Uyehara)、琳達·李(Linda Lee)等人的幫助,當然,還有李小龍,這本關於李小龍技擊方法的書將永遠不可能問世。非常感謝《黑帶》雜誌、Rainbow出版公司、Ohara出版公司和Active Interest Media的幫助以及他們對李小龍書籍與遺產的傳承工作壹如既往的支持。特別感謝黃錦銘在書籍更新修訂方面所提供的幫助。我們希望妳能喜愛這本全新完整版的《李小龍技擊法》。

李香凝(Shannon Lee)

2008年 李小龍作為當代最具影響力,以影視為主要職業的技擊家,以其短暫的壹生給世界帶了巨大的影響。然而,李小龍對世界的影響卻不僅限於“功夫片”本身,他讓世界看到的正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所具有的“武道精神”。他使人們看到了壹種中國人特有的精神和骨氣,這正是習武之人所追求的“浩然之氣”。李小龍通過他壹系列的中國“功夫片”,以及在世界武壇中的強悍形象,徹底改變了“中國人是東亞病夫”的形象。從而使“Bruce Lee”成為在世界各地都路人皆知的大英雄。

李小龍對世界武壇的影響,也不僅限於他創建的“截拳道”(Jeet KuneDo)武技本身,還有壹種對當代世界武術的啟迪。故而,現代搏擊運動中的MMA和UFC等搏擊形式均推崇李小龍為創始人。

然而,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首次將中國武術推向世界,並為此做出突出貢獻的李小龍,當初卻是以中國傳統武術的叛逆者的形象開辟國際武壇的。李小龍首次打破了傳統武術的門戶之見,摒棄了武術中許多華而不實的技法與套式,直取傳統武術技擊之精華。特別是將傳統武術中長期蘊含的哲學思想——武道哲理提升了出來①。創建了“以無法為有法”與“以無限為有限”兩句名言為代表的截拳道,從而為中國武術拉開了開創性改革的序幕。

四十年的時間轉眼即逝,後人卻還在困擾截拳道究竟是什麽。其實正如李小龍自己所解釋的“我只能說是國術,壹個沒有門派之分的國術,是反對讓武術流入形式化的國術,是從傳統中解救出來的國術”②。李小龍提出“國術應當有壹套完整的道理才對,我希望用哲學精神,融化到國術裏面去”的思想。無疑這將對中國武術各門派之間的整合,以及中華武道體系的建立起到深遠的影響。其實早在李小龍去世前兩年(即1971年)就曾聲稱,要收回載拳道的名稱,改稱為“Tao of Chinese Gung Fu”(中國功夫道或中華武道)。可以說李小龍是中華武道理念的第壹位倡導者。

隨著李小龍文化現象的興起,在國際上出現了許多李小龍文化研究的學者,開始對李小龍功夫片背後的文化內涵進行全面、系統而深入的研究。

從“死亡之迷”到“王者之路”,從“壹代巨星”到“壹代宗師”,從“成功之道”到“對生命的感悟”,人們在不斷地探解著其中之謎和他的人生之道。在隨之形成的李小龍文化現象中,更是把這種探解引向了對中華文化與生命的探討。但大部分人卻依然很少了解這位“壹代武學宗師”更加深層的壹面。②

李小龍的過人之處,正在於他的武道體系中蘊含著十分豐富的哲學理念。他不是壹名普通的武師,而是壹位武術哲人,壹位武道學者。他的武學體系有著鮮明的武道合壹的特征。

當前,中國武術的發展正徘徊於十字路口。李小龍倡導的是“大武道”的理念,中華文化的修行都是由“藝”入“道”的。無疑,他的武道思想和理念對於拋棄“競技”、回歸“傳統”,以及中國武術各門派之間的整合,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同時,對中華民族武道體系的建立將起到十分深遠的影響。

李小龍把中國功夫推向了世界,他的武道理念對中國武術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他在傳統武道理念上第壹次提出了開放的理念,也就是在技法上無門無派,以人為本,挖掘自身潛能,不斷前行、向上,不斷自我完善的精神,這正是壹種學無止境、藝無止境的心境。

李小龍是壹位勇敢的踐行者,他在不斷挑戰許多傳統觀點和理念的同

時,也在不斷地挑戰自我,從而使傳統武術在變革中走向世界。他對世界武壇的影響是實實在在地存在的,而且仍然在不斷地影響著壹代又壹代人。

李小龍由“武道”中悟出的哲理思想之影響也已超越了他對武術本身的詮釋。李小龍的壹生是璀璨的壹生,也是成功的壹生。對其成功之路的解讀,會給人們,特別是年輕人十分重要的啟示,也會給中年人帶來許多人生之道的感悟。縱觀中華文化和中華武術數千年的歷史,李小龍是中華民族近代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武道思想的倡導者和推行者!

《李小龍技擊法》和《截拳道之道》正是進入其武道體系的敲門磚,李小龍以他的武道理念與體系為人們打開了通往中華武道的殿堂之門。 本書寫於1966年,書中的大部分圖片是當時拍攝的。出版這本書,是李小龍的生前宿願。但是,當他聽說武術界有人要利用他的名聲來擡高他們自己時,就決定不出版此書了。那時常常聽到這樣的言談:“我教過李小龍武術”,或是“李小龍教過我截拳道”。其實,李小龍從未見過或根本不知道這些人。

李小龍不願意讓人們盜用他的名義,來擡高他們自己或他們舉辦的學校。他更不願意他們用這種方法吸引學生,特別是年輕人。但是李小龍死後,他的遺孀琳達感到李小龍在武術方面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如果讓李小龍的武術知識也隨他壹起消失,那將是壹個巨大的損失。

雖然此書不能代替實際的教學和李小龍曾擁有的全部武術知識,但還是能夠幫助武術工作者們在訓練中提高技擊技巧的。

李小龍始終相信所有勤奮訓練的技擊運動員,不論他們從事柔道、空手道還是其他功夫,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應付任何意外的情況。為達到這壹目的,就必須認真地進行訓練,必須集中全力踢打沙袋。李小龍常常這樣說:“進行訓練時如果沒有實戰觀念的話,那麽只能是欺騙自己。當踢打沙袋時,妳必須確定妳是在同對手真實較量,集中百分之百的力量去踢打,這是取得成功的唯壹方法。”

如果妳沒有讀過李小龍的《截拳道之道》(Tao of Jeet Kune Do)壹書的話,不妨壹讀,那本書可作為本書的補充。這兩部書中談到的知識將會給妳壹個李小龍武道藝術的完整形象。

水戶上原(M. Uyeha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