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媚的陽光下,
透著勃勃的生機,
微風拂過,
綠浪碧波。
壹群鳥兒在碧綠的華山松枝頭上嘰嘰喳喳地唱著,
仿佛述說著二十多年前的往事: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
這裏山高坡陡,
土地貧瘠;
光禿禿的荒坡,
石漠化的土地,
招引來殘暴的風沙。
暴雨過後,
刮走了壹點僅有的肥土,
剩下的土地更加貧瘠。
那時這裏的森林覆蓋只有百分之五,
人均占糧98公斤,收入87元。
此刻,壹位40多歲的中年漢子,
看著光禿禿的山坡和衣不蔽體的鄉親,
眼裏含著淚,
心裏滴著血,
他暗自發誓:
“我壹定要使這裏,
荒山變綠,鄉民富裕,
實現將這裏改變成世外桃源的夢想”。
於是,他帶領村支兩委壹班人馬,
制定了:“山上有林保山下、
有林就有草、
有草能養殖、
養殖就有糧”的致富思路。
從87年冬天開始,
他每天帶著數百名鄉親披星帶月,
常常以坡當家——
餓,就啃壹口隨身帶的土豆;
冷,就燒壹把雜草取暖;
渴,就捧壹口山泉……
就這樣日復壹日,年復壹年。
三年過去,
在他的帶領下,
全村植樹1.6萬畝,
完成退耕還林1800畝,
全村造林總面積1.34萬畝。
如今,全村萬畝林場價值4000多萬元,
夕日的荒坡變成了綠色的林海。
山變綠了,
土地依然貧瘠,
要改變“種壹坡、收壹蘿”的現狀,
他又在思考:
如何向科技“要”糧食?
90年代初,
他獨自來到縣農技站——
學習玉米種植地模覆蓋技術。
然而,習慣傳統種植的鄉親們並不相信科學……
他想,要使鄉親們相信科學技術的`力量,
不如在自家地裏做實驗,
讓事實說話……
秋收到了,
看到個大飽滿的玉米棒子,
鄉親們信了、服了。
於是,全村欣起了地膜覆蓋,玉米種植高潮,
僅1994年,人均占糧200公斤,10年翻兩翻。
鄉親們初步償到科學種田的甜頭,
他繼續引導鄉親們搞好種養殖系列脫貧致富項目,因地制宜的“組合型”致富新舉措,把昔日寸草不生的荒坡妝扮成碧綠的林海,森林覆蓋5%猛增至百分之70.4%。
從昔日衣不蔽體到如今西裝革履,
山綠了,
鄉民富裕了,
然而,他卻走了…
他就是帶領百名鄉親,
幾十年如壹日戰鬥在赫章縣河鎮鄉海雀村黨支部書記——文朝榮,
咱們敬愛的彜族老支書,
妳壹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