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能力挾制皇上?
1898年9月18日,農歷八月初三夜,晚清史上壹個風雲會聚成雷的漆黑之夜。
這天深夜,在北京東城區報房胡同的法華寺,維新派核心人物譚嗣同密訪袁世凱,希望他起兵勤王,逼慈禧徹底交權。
據袁世凱《戊戌日記》記載,當夜,譚嗣同突然到訪,並出示了壹份上諭,要求袁帶本部新軍入天津,自代直隸總督並宣旨誅殺榮祿,然後提兵入京,以壹半兵力拱衛皇宮,壹半兵力去包圍頤和園,迫使慈禧太後交權。這就是維新派的“ 圍園弒後 ”構想。
但精明的袁世凱註意到,譚嗣同帶來的這份上諭,是黑筆寫的,而不是皇帝專用朱筆。對此,譚嗣同的回答是:他有能力挾制皇上。然後,他請求袁世凱準許派湘籍武士百人入袁軍,並表示,圍園時的弒後任務,將由他們完成。
譚嗣同所提的“湘籍武士”,應是他秘密聯絡的湖南會黨分子。而這份上諭及“圍園弒後”的想法,顯然是“矯詔”,用以策動政變。
這個想法,不可謂不大膽,但更是孤註壹擲的放手壹搏。袁世凱回憶稱,聽到譚說出“挾制”二字,他當時“不寒而栗”。
誰的密折?
幾乎是譚嗣同夜訪袁世凱的同時,慈禧太後在頤和園收到了壹份密折。她看完臉色大變,決定第二天壹早就擺駕回宮。這時間,大約是在當晚8點多。
這份密折來自 禦史楊崇伊 ,僅500多字。但對慈禧太後的心理狀況,顯然把握得非常到位:
“ 風聞東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到京,將專政柄 。”這直接觸到了慈禧太後最敏感的神經。甲午戰爭後,慈禧內心極其恐懼和憎恨日本人,這句話讓慈禧高度警覺日本人幹涉大清內政的可能性。事實上,邀請伊藤博文入相中國的說法, 始終只停留在民間和少數基層官員的呼聲中。
楊崇伊,出身江蘇常熟八大家“翁龐楊季是豪門,歸言屈蔣有名聲”之壹的楊家。楊家崛起於道光鹹豐年間,是壹個文化世家。同治九年(1870),20歲的楊崇伊中舉,擔任正白旗教習,從這裏開始進入了京城官僚圈。
不過,直到光緒二十壹年(1895)出任江西道監察禦史之前,他壹直是名閑散文員,離政治比較遠。但是楊崇伊外表風流倜儻,又善於利用科舉同年、同鄉關系,還有家族政治資源的加持,就慢慢就混入了京城上流交際圈,與許多晚清政壇大佬建立了良好關系。
常熟同鄉、清流黨魁翁同龢是他的座師 。同治十年(1871),楊崇伊初次赴京會試時初見翁同龢。翁對其印象極佳,稱“極清挺,翰苑才也”。光緒六年(1880),楊崇伊會試得中,又出翁同龢門下,更得其“垂愛尤摯”。從光緒十壹年(1885)起,每年翁同龢在京擺春酒宴請同鄉,楊崇伊幾乎都受邀參加。光緒十五年(1889),楊崇伊成為記名禦史,也離不開翁同龢的大力提攜。
楊崇伊同時又聯姻李鴻章家族,與淮系權貴也保持著密切聯系。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是楊崇伊曾祖楊景仁的門生;李鴻章哥哥李瀚章的女兒,嫁給了楊崇伊的四弟楊同復。最重要的是,光緒十八年(1892),楊崇伊的兒子楊圻娶了李鴻章的孫女、李經方的長女李國香。楊圻少年才子,李鴻章對這樁婚事很滿意。在這之前,楊崇伊的小女兒,已經嫁給了李鴻章嫡孫、李經述的兒子李國傑。
翰林的野心
所以,盡管楊崇伊早年在政壇默默無聞,但他擁有的政治資源,以及由此掌握的朝局信息,讓他始終不甘於落在同年沈曾植,以及後起的文廷式之後。這是他頻頻奔走權門、廣作交遊的真實動機所在:他極度渴望政壇發跡。
此間,翁同龢和李鴻章政見相左,他是心知肚明的。但他的做法是左右逢源:他在寫給李鴻章的信裏痛罵翁同龢,同時又在翁同龢面前說李鴻章的不是。
甲午戰爭後,李鴻章和淮系失勢,帝黨清流翁同龢壹派坐大,他們上結光緒帝,下聯康、梁等維新人士,壹面窮追猛打李鴻章、孫毓汶等政敵,壹面鼓動戰後改革。晚清維新變法,就是這樣的政治格局中開始的。
光緒二十壹年(1895年)八月,楊崇伊出任監察禦史。禦史官銜雖不過從五品,卻擁有“風聞言事”的單獨上奏權,這成了楊崇伊參與朝局的理想站位。
1895年底,隨著對外局勢漸漸緩和,慈禧太後、李鴻章等人發起了對帝黨清流的反擊。此間,基於自身偏保守的政治觀點,也基於對政局走向的判斷,楊崇伊在1896年初正式介入朝局,公然充當了後黨的政治打手。
楊崇伊的第壹個靶子,是康有為的強學會。強學會希望通過譯書、辦報等方式,來開 社會 風氣。強學會有朝堂清流支持,帝黨骨幹文廷式、軍機章京陳熾等人公然為之站臺;大佬翁同龢、李鴻藻、孫家鼐等人,以及張之洞、劉坤壹、王文韶等封疆大吏,也都紛紛捐款或撥房、撥物。在壹向嚴格限制結黨集會的大清京師,強學會成了壹個異數。
強學會風頭正勁時,1896年1月21日,楊崇伊忽上彈章,劾奏“臺館諸臣創辦強學書局,結黨斂財”,指責強學會“流弊所極,必以書院私議,幹朝廷黜陟之權,樹黨援而分門戶”。光緒帝當日下旨都察院查明封禁 。
楊崇伊彈劾強學會的原因相當復雜,個人私怨、政見相左和取媚權要,三者可能都有。但可以確定的是,支持強學會的清流這邊,由於內耗,不講策略得罪貴戚等多方原因,比如要求裁撤軍機處觸怒恭親王等等,被楊崇伊敏銳地抓住了機會。通過李鴻章的關系,他是可以準確把到中樞好惡和政治風向的。
首戰告捷後,楊崇伊緊接著上疏彈劾侍讀學士文廷式、記名禦史李盛鐸。再度在政壇掀起軒然大波。該折篇幅不長,卻觸及文廷式甲午主戰、操縱言路、交通宮禁、朋比黨援等壹系列敏感問題。 楊崇伊上奏的時機把握得很精準:前壹天,上書請求維新變法的太監寇連材,剛因違背太監不得幹政制度,被慈禧太後下令斬首。
楊崇伊的彈章轉呈慈禧之後,第二天就有了批復:
慈禧太後的意圖很明確:以文廷式“每次召見時語多狂妄”,殺雞儆猴敲打帝黨,警告“在廷臣工務當***知儆戒” 。
此間,楊崇伊敢於公然想文廷式開炮,普遍認為背後是有李鴻章指使,這同時也意味著他和翁同龢的公開背叛。
楊崇伊的彈章,為甲午後持續的帝黨後黨之爭推波助瀾,使得朝局很快又從堅定的改革方向,轉向了迷離不清狀態。此後,慈禧接連出手,先是將吏部右侍郎汪鳴鑾和戶部右侍郎長麟革職,他們帝黨骨幹、翁同龢親信。緊接著撤銷毓慶宮書房,取締了翁同龢與光緒的單獨奏對。
系列文章閱讀:
《戊戌變法的發源地,真是在北京這條不起眼小胡同的老房子裏?》
《戊戌變法復盤之三:譚嗣同康有為梁啟超如何走到壹起?》
撰文:毛劍傑
編輯、排版:渡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