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免費電影 - 歷史上的房玄齡的二兒子房遺愛是怎樣的人

歷史上的房玄齡的二兒子房遺愛是怎樣的人

唐太宗第十七女房遺愛謀反案開放分類: 古代、歷史房遺愛謀反案唐太宗李世民是歷史上有名的英主,也是歷史上唯壹壹個打天下和治理天下取得雙重成功的帝王,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時人和後世無不稱道有加。然而,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再英武的帝王,也有自己的難處,太宗在位期間,久久陷於廢立太子的煩惱。太宗皇後長孫氏生有三子,長子李承乾,八歲時被立為太子;四子李泰,封魏王;九子李治,封晉王。太子李承乾長大後,放蕩不羈,經常做些荒唐無恥的事。侍從官於誌寧、張玄素等經常規諫,但李承乾不但毫不悔改,還派遣親信紇幹承基去刺殺於誌寧。幸好紇幹承基壹時良心發現,不忍下手,於誌寧才逃過壹難。而四子魏王李泰多才多藝,深深得太宗喜愛,兩個兒子壹比照,高低立份,太宗便起了廢立之心。李承乾知道後,大為恐慌,便勾結李元昌(太宗庶弟)、侯君集等人,預謀發動宮廷政變,奪取皇位。剛好此時太宗第七子、齊州都督齊王李祜起兵作亂,結果兵敗被殺。李祜造反壹事牽連出太子李承乾的親信紇幹承基,紇幹承基為了求生,主動揭發了太子壹夥的陰謀,這次計劃中的政變因而胎死腹中。太子李承乾被廢為庶人,李元昌、侯君集等參與者均被處死。這時候,魏王李泰開始謀求太子位,太宗也有此意。但李泰為人張揚,不知道收斂,引起長孫無忌、褚遂等重臣的不滿。這些重臣提醒太宗說,若要立李泰為太子,就必須先殺掉第九子李治,否則日後必然會引發奪位之爭。而朝臣均主張立李治為太子,太宗認為九子李治“懦,恐不能守社稷”,心中猶豫不決,煩惱不堪下,竟然有壹次抽刀欲自刺,幸好被長孫無忌等人抱住,奪下了佩刀。最終,太宗還是立第九子李治為太子,將廢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徙往外州,以消除隱患。李治性格柔弱,太宗壹直不能放心,隨時都要教誨他,李治吃飯時,太宗說:“妳知道耕種的艱難,妳就常常有飯吃。”李治騎馬時,太宗說:“妳知道馬的勞逸,不用盡它的氣力,妳就常常能騎它。”李治乘船時,太宗則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猶水,君猶舟,不可不慎。”太宗臨終前,將太子鄭重托付給長孫無忌、褚遂良,要求二人“盡誠輔佐”,“永保宗社”。太子李治即位為唐高宗後。長孫無忌以元舅身份輔政,但很快就露出了種種弄權的跡象,甚至不惜制造冤案以鏟除異己,吳王李恪便是其中的犧牲品。吳王李恪為太宗第三子,楊妃(隋朝公主)所生,英俊不凡,文武全才。太宗生前很喜歡李恪,常稱其“類己”,壹度打算立其為太子。長孫無忌因為是長孫皇後的兄長,“固爭,以為不可”。太宗知道長孫無忌的真實心意,他立即反對是因為吳王不是長孫皇後所生。然而,太宗到了晚年,當時健在的開國功臣已經不多。長孫無忌兼有開國功臣和皇親國戚的雙重身份,威權日隆,已經有左右朝政之勢。像太宗這樣雄才大略的皇帝,都無法擺脫當時局勢和環境的控制,在立太子這樣的大事上,雖然沒有被後宮所幹擾,卻不得不遵從重臣的意見。所謂“形勢比人強”就是這個道理,這也是相當值得深思的歷史現象。雖然太宗最後按長孫無忌的意願立晉王李治為太子,但吳王李恪“名望素高,甚為物情所向”(《舊唐書·卷七十六·吳王恪傳》),長孫無忌“深所忌嫉”,等高宗壹即位,立即利用“房遺愛謀反”事件,誣陷吳王李恪參與謀反。“房遺愛謀反”事件指房遺愛(房玄齡次子)和妻子高陽公主(太宗第十七女)陰謀發動的宮廷政變。高陽公主驕傲專橫,曾與著名僧人辯機(玄奘高徒)私通,事發後,辯機被腰斬而死,,高陽公主也受到太宗的責罵,並不許再進宮,高陽公主壹直心中不平。高宗即位以後,高陽公主、房遺愛便聯絡與高宗不和的薛萬徹(娶高祖第十五女丹陽公主)、柴令武(柴紹子,娶太宗第七女巴陵公主),打算發動政變,廢掉高宗,擁立荊王李元景(高祖第七子)為帝,但是事不機密,計劃被泄露,壹幹人都被逮捕。高宗派長孫無忌審理此案,長孫無忌借此機會將吳王李恪也牽連進來,李元景、李恪、房遺愛、高陽公主、薛萬徹、柴令武、巴陵公主等全部被殺。吳王李恪臨死前大罵長孫無忌“竊弄威權,構害良善”。緊接著,長孫無忌與褚遂良又誣陷十七歲就追隨太宗征戰並屢建功勛的江夏王李道宗,將其流配象州,李道宗在途中病死。後世史學家多認為,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嫉賢妒能,“銜不協之素,致千載之冤”(《舊唐書·卷六十·江夏王道宗傳》)。這件事對於房家的影響:房家滿門抄斬,房玄齡功名革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