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江大橋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之南,六和塔附近的錢塘江上,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壹座雙層鐵路、公路兩用橋,橫貫錢塘南北,是連接滬杭甬、浙贛鐵路的交通要道。
大橋於1934年8月8日開始動工興建,1937年9月26日建成,歷時三年零壹個月時間。錢塘江大橋的建成不但極大地方便了錢塘江南北的交通,而且與六和塔壹起構成了西湖風景名勝區南線宏偉壯麗的景觀。
大橋全長1453米,分引橋和正橋兩個部分。正橋十六孔,橋墩十五座。下層鐵路橋長1322.1米,單線行車;上層公路橋長1453米、寬6.1米,兩側人行道各壹點五米,雄偉壯觀。大橋如虹飛架南北,錚錚鐵骨肩負重任。
橋梁歷史
錢塘江大橋的設計、建造主持者是當代橋梁專家茅以升博士。為了完成建橋重任,茅以升毅然辭去北洋大學教席,只身來到杭州。首次采用氣壓沈箱法掘泥打樁獲得成功,打破了外國人認為“錢塘江水深流急,不可能建橋”的預言。為中國人民長了誌氣。由他主持制訂的建橋方案不但切實可行,而且比美國橋梁專家華德爾提出的方案減少投資約二百萬元,終於被當局采納。雄偉壯麗的大橋,抒發出中華兒女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豪情壯誌,而銘刻其中的“殫精竭智千日功,通車之日卻炸橋”的扼腕痛心卻使國人永誌難忘。
1934年11月11日,錢塘江大橋開工興建。39歲的茅以升受命擔任錢塘江大橋的總設計師、總工程師。當時,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的鐵蹄已經踐踏了我國東北地區,並對華北乃至整個中國虎視眈眈,妄圖亡我中華。茅以升盡管不是政治家,但他熱愛祖國,對時局的憂患使他保持了清醒的頭腦。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茅以升有壹種連他自己也不願意正視的預感,作出了驚醒世人的重大決定——他在大橋南2號橋墩上留下壹個長方形的大洞。對於這個原設計中沒有的重大改變,茅以升沒有向任何人解釋原因。1937年8月13日,淞滬抗戰終於爆發,整個9月、10月,淞滬抗戰異常激烈。戰爭的硝煙已經彌漫到杭州上空,錢塘江大橋的施工也進入了最緊張的階段。9月26日,錢塘江大橋的下層單線鐵路橋率先通車。茅以升期盼著上海能夠阻擋住日軍進攻的腳步,然而,持續了3個月的淞滬會戰終以上海陷落結束,杭州也危在旦夕。筋疲力盡的茅以升已經明顯地感到他已無力把握這座大橋的命運。11月16日茅以升接到南京政府命令:如果杭州不保,就炸毀錢塘江大橋。茅以升在南2號橋墩留下的長方型大洞,其實就是預防這壹時刻的來臨。當晚,茅以升以壹個橋梁工程學家嚴謹、精準的態度,將錢塘江大橋所有的致命點壹壹標示出來。整個通宵,100多根引線,從各個引爆點全部接到南岸的壹所房子裏。懷著親手掐死親生嬰兒壹樣的痛楚,茅以升壹直陪伴著歷經艱險建造起來的大橋,址到親眼看到最後壹根引線接好。這是茅以升壹生中最難忘、最難受、最難捱的壹天,在事後來對家人的回憶訴說中,那種痛苦,那種無奈,真使他欲哭無淚。11月17日,是茅以升多麽渴望卻又沒敢指望的大橋全面通車的第壹天,當第壹輛汽車從大橋上駛過,兩岸數十萬群眾使勁鼓掌,掌聲經久不息。茅以升後來回憶說:“所有這天過橋的十多萬人,以及此後每天過橋的人,人人都要在炸藥上面走過,火車也同樣在炸藥上風馳電掣而過。開橋的第壹天,橋裏就先有了炸藥,這在古今中外的橋梁史上,要算是空前的了!”
1937年12月23日下午1點,茅以升終於接到命令:炸橋。下午5點,日軍的先頭部隊已隱約可見,人群被強行攔阻,所有的引線都點燃了。隨著壹聲巨響,錢塘江大橋的兩座橋墩被毀壞,五孔鋼梁折斷落入江中。總長1453米、歷經925個日日夜夜、耗資160萬美元的錢塘江大橋,最終在通車的第89天癱瘓在日寇侵略的烽火中。日軍士兵友永河夫在硝煙彌漫中,拍下了炸毀後的錢塘江大橋。幾十年後,友永河夫來到北京,帶著對戰爭的懺悔,將他拍攝的這張照片親手交到了茅以升的手中。大橋炸毀的這壹天晚上,透過蒼茫暮色,茅以升先生凝視著由他壹手炸毀的大橋殘影,看著江北岸愈來愈亮的火光,茅以升滿腔悲憤地在書桌前寫下8個字:“抗戰必勝,此橋必復”。他的願望直到全國解放之後的1953年才得以實現。如今,杭州段的錢塘江上聳立著六座大橋,錢江二橋、錢江三橋、錢江四橋……,唯獨錢塘江大橋橋名不改,巍然屹立在月輪山前。大橋北堍,豎起了茅以升的全身銅像,人們永遠懷念這位中國傑出的橋梁專家、深沈的愛國主義者,人們也不會忘記錢塘江大橋的這壹段慘痛的傳奇歷史。
茅以升炸橋前曾賦詩壹首:
徒地風雲突變色
揮淚炸橋斷通途
五行缺火真來火
不復原橋不丈夫
此詩流露出茅以升被迫炸橋的無奈,以及今後復建的決心,詩中第三句"五行缺火真來火"很多人都不明白究竟,把"錢塘江橋"聯系起來,妳就能看出這第三句的韻味來,此詩奇就奇在第三句.
2006年05月25日,錢塘江大橋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
武漢長江大橋
武漢長江大橋 位於武漢市內,大橋橫跨於武昌蛇山和漢陽龜山之間,是我國在萬裏長江上修建的第壹座鐵路、公路兩用橋梁。全橋總長1670米,其中正橋1156米,北岸引橋303米,南岸引橋211米。從基底至公路橋面高80米,下層為雙線鐵路橋,寬14.5米,兩列火車可同時對開。上層為公路橋。寬約20米,為4車道。橋身為三聯連續橋梁,每聯3孔,***8墩9孔。每孔跨度為128米,終年巨輪航行無阻。
正橋的兩端建有具有民族風格的橋頭堡,各高35米,從底層大廳至頂亭,***7層,有電動升降梯供人上下。附屬建築和各種裝飾,均極協調精美,整座大橋異常雄偉。若從底層坐電動升降梯可直接上大橋公路橋面參觀,眺望四周,整個武漢三鎮連成壹體,也打通了被長江隔斷的京漢、粵漢兩鐵路且連通了京廣線,使人心曠神怡,浮想聯翩,真是“壹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編輯本段大橋特色
武漢長江大橋位於武漢市漢陽龜山和武昌蛇山之間,是新中國成立後在“天塹”長江上修建的第壹座大橋,也是古往今來,長江上的第壹座大橋,是我國第壹座復線鐵路、公路兩用橋,建成之後,成為連接我國南北的大動脈,對促進南北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武漢長江大橋建於1955年9月1日,於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車,大橋的建設得到了當時蘇聯政府的幫助,蘇聯專家為大橋的設計與建造提供了大量的指導,但是中蘇關系破裂之後,蘇聯政府就全部撤走了專家,最後的建橋工作是由茅以升先生主持完成。大橋建成之後,將武漢三鎮連為壹體,極大的促進了武漢的發展。從全國的宏觀角度來看,大橋的建成意義更是在於將京廣鐵路連接起來,使得長江南北的鐵路運輸通暢起來。毛澤東的詩詞“壹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正是描寫武漢長江大橋的氣勢和重要作用。大橋自建成以來,壹直都是武漢市的標誌性建築。武漢長江大橋全長1670.4米,正橋是鐵路公路兩用的雙層鋼木結構梁橋,上層為公路橋,下層為雙線鐵路橋,橋身***有八墩九孔,每孔跨度為128米,橋下可通萬噸巨輪,八個橋墩除第七墩外,其它都采用“大型管柱鉆孔法”,這是由我國橋梁工作者所首創的新型施工方法,凝聚著我國橋梁工作者的機智和精湛的工藝。
大橋像壹道飛架的彩虹,在長江天塹上鋪成了壹條坦途。平漢鐵路和粵漢鐵路由此實現了連接(兩線也因此而改稱為京廣線),南北交通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大大促進了 武漢市鐵路樞紐建設進程,使素有“九省通衢”之稱的武漢市成為全國重要的鐵路樞紐。大橋通車後,社會經濟效益十分巨大,僅通車的頭5年,通過的運輸量就達8000多萬噸,縮短火車運輸時間約2400萬車小時,節約的貨運費超過了整個工程造價。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大橋的通過量也不斷增加,直接間接的經濟效益更難以計數,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2002年八九月間,武漢長江大橋進行了首次大修。中科院專家測評,該橋的壽命至少在100年以上。
如今武漢的長江江面上已經屹立著三座大橋,分別是武漢長江大橋武漢長江二橋和武漢長江三橋(白沙洲大橋)。
編輯本段橋梁建築
武漢長江大橋的建築設計,極富中國民族建築的特征,在橋面兩側,是鑄有各種飛禽走獸的齊胸欄桿;大橋的兩側是對稱的花板,內容多取材於我國的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有“孔雀開屏”、“鯉魚戲蓮”、“喜鵲鬧梅”、“玉兔金桂”等,極具民族氣息;在大橋兩端是高約35米的橋頭堡,從底層大廳至頂亭,***七層,橋頭堡的堡亭為四方八角,上有重檐和紅珠圓頂,橋頭堡內有電梯和扶梯供行人上下,大廳之中有建橋英雄群像大型泥塑展列其中,供遊人觀看、欣賞,追憶逝去的歲月,感觸英雄的博大氣概。與武漢長江大橋壹並落成的武漢長江大橋紀念碑和觀景平臺,他們與武漢長江大橋相互依偎,碑高6米,重20余噸,南面鐫有毛澤東同誌“壹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詩句,觀景平臺則是遊人賞長江、看大橋的最佳位置之壹。 武漢長江大橋凝聚著設計者匠心獨運的機智和建設者們精湛的技藝。八個巨型橋墩矗立在大江之中,米字形桁架與菱格帶副豎桿使巨大的鋼梁透出壹派清秀的氣象;35米高的橋臺聳立在兩岸,給大橋增添了雄偉氣勢。大橋從晴川閣、龜山、蓮花湖、龜山電視塔、古琴臺到蛇山、黃鶴樓、首義園、彭劉楊路,綿亙連接,相得益彰,組成壹片宏大連綿、美麗動人的景點群。它不僅是長江上壹道亮麗的風景,而且也是壹座歷史豐碑,在江城人們的生活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武漢長江大橋50年前,浪漫豪情的毛澤東,用短短11個字,銘記了這座橋的偉岸。今天,這座橋橫跨的風華,依然美妙絕倫。沒有壹座橋,有武漢長江大橋如此厚重,承載了如此多的光榮與夢想。50年來,歷經風雨滄桑的武漢長江大橋,巍然挺立大江之上,肩負著每分鐘60多輛汽車、每6分鐘壹列火車通過的荷載,經受了無數次洪水、大風的洗禮,更承受了七十多次碰撞事故的考驗,伋然雄風不減、傲立於濤濤江水之上。為了修這座橋,周恩來總理親定大橋建設藍圖,責成國家八部委調集全國力量,為長江大橋建設服務。
編輯本段橋梁數據
全長:1670米,其中正橋長度:1156米
跨度:每孔128米
橋墩數量:8個
橋梁寬度:18+2×2.5米
橋梁類型:鋼桁架三孔連續梁
設計單位:鐵道部勘測設計院
建設單位:武漢大橋工程局
施工單位:鐵路部大橋工程局
-----------------------------
南京長江大橋
南京長江大橋 位於南京市西北面長江上,連通市區與浦口區,是長江上第壹座由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梁。上層的公路橋長4589米,車行道寬15米,可容4輛大型汽車並行,兩側還各有2米多寬的人行道;下層的鐵路橋長6772米,寬14米,鋪有雙軌,兩列火車可同時對開。其中江面上的正橋長1577米,其余為引橋,是我國橋梁之最。正橋的路欄上,公路引橋采用富有中國特色的雙孔雙曲拱橋形式。
1960年1月18日正式動工的。1968年9月鐵路橋通車,同年12月公路橋通,南京長江大橋是鐵路公路兩用特大橋,鐵路橋長6772米,公路橋長4588米,橋下可通行萬噸輪船。是繼武漢長江大橋、重慶白沙陀長江大橋之後第三座跨越長江的最大的壹座大橋。大橋通車後,津浦、滬寧兩線接通,從北京可直達上海,自此京滬鐵路的已貫通。
編輯本段地理位置
南京長江大橋位於長江下遊,南京市西北面長江上,連通市區與浦口區,是長江上第壹座由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1968年12月29日竣工。上層的公路橋長4589米,車行道寬15米,可容4輛大型汽車並行,兩側還各有2米多寬的人行道;下層的鐵路橋長6772米,寬14米,鋪有雙軌,兩列火車可同時對開。其中江面上的正橋長1577米,其余為引橋,是我國橋梁之最。正橋的路欄上,公路引橋采用富有中國特色的雙孔雙曲拱橋形式。公路正橋兩邊的欄桿上嵌著200幅鑄鐵浮雕,人行道旁還有150對白玉蘭花形的路燈。
編輯本段大橋結構
南京長江大橋江中正橋***有9墩10孔,每個橋墩高80米,每墩底部面積400多平方米,比壹個籃球場還大,最高的橋墩從基礎到頂部高85米。墩與墩之間的距離除北岸第壹孔是128米外,其余9孔均為160米,橋下可行萬噸巨輪。正橋兩端有4座70多米高的橋頭堡。整座大橋如彩虹淩空江上,巖床埋在正橋河床33~47米以下,9個橋墩基礎分別采用重型混凝土沈井、鋼沈井加管柱、浮式鋼筋混凝土沈井、鋼板樁圍堰管柱等基礎。正橋10孔鋼筋梁中9孔為160米跨度,采用優質合金鋼桿件在現場鉚接拼裝架設。十分壯觀。尤其是晚上,橋欄桿上的1048盞泛光燈齊放,橋墩上的540盞金屬鹵素燈把江面照得如同白晝,加上公路橋上的150對玉蘭花燈齊明,橋頭堡和大型雕塑上的228盞鈉燈使大橋像壹串夜明珠橫跨江上。 每當夜幕降臨,華燈齊放,綿延十余裏,“疑是銀河落九天”。
----------------------------
萬安古渡洛陽橋
漫步在福建惠安的洛陽橋上,仿佛與歷史進行壹次對話。於是,巨大的石梁不再沈默,中亭與碑亭也平添幾分生動,石塔上飛翹的蓮花瓣和模糊的佛像浮雕也變得靈性盈盈,連筏形橋墩也活脫起來,用同壹種古老的語言,講述很久很久以前關於橋的故事與傳說。
橋的誕生幾乎都與交通有關,洛陽橋也不例外。洛陽江匯晉、惠兩邑諸山眾多溪流滔滔穿越洛陽鎮南側,夾裹著山野之氣奔流入海。這裏“水闊五裏,深不可址”,南北兩岸設有流口,以船擺渡成為唯壹的交通方式,古稱“萬安渡”。但入海口水流湍息,“每於風潮交作,數日不可渡”,兩岸只得望天興嘆。
然而,萬安渡的區位又至關重要,北通惠安而至福州以遠,南連泉州至漳、廈、潮、廣、宋代中期泉州已成為繁華的港口,商貿經濟具有相當的規模,對周邊區域的輻射也成必然態勢,但洛陽江卻是其北上的天然障礙。
晉代造橋技藝已趨成熟,中原移民南下也將其帶入閩中,與這裏石雕工藝的成熟相得益彰,加之火藥的發明和能熟練地利用火藥,開采巨大巖石已非難事,天時地利、萬安渡造僑已成大勢。
洛陽古橋,始建於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嘉佑四年(1059年)竣工,歷時六年零八個月,其規制獨特,工程宏大,創梁式跨海大石橋歷史之先,有“海內第壹橋”之稱,以至神宗朝,運使王子京以洛陽江萬安橋圖晉獻皇上,也博得龍顏大悅,慷慨封賞。之後,泉州地區興起造橋之熱,在150年間,竟建橋200多座,總長度達50余裏,故贏得“閩中橋梁甲天下”、“泉州橋梁甲閩中”之譽。
洛陽橋之所以與石拱型趙州橋、多孔石拱型蘆溝橋、舟梁型潮洲廣濟橋,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名橋,除其造勢宏大,還因結構獨特,技藝高超。
古橋為古構平梁,南北走向,橋長834米,寬7米,殘存橋墩31座,橋面由長11米、寬與厚都近1米的花崗巖巨石鋪架,造橋者的智慧表現在,根據潮大流急,創造了兩頭尖形的船筏式分開水勢,即“筏型基礎”;又運用潮汐落差,創造了“激浪以漲舟,懸機以弦 ”奠基法和橋板浮運法;蔡襄接任督造後,又創“種蠣於礎以為固”。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在《橋梁談往》中對其這樣評價:“這種基礎,就是近代橋梁的‘筏型基礎’,但在國外只有不到壹百年的歷史。所用橋梁的‘浮運法’,就是今日還很通行。”而養殖牡蠣把橋基與墩石腦合凝結成整體,恐怕也是現代生物科學的超前運用。
如今,在洛陽橋北端已豎立起壹座相當高大的蔡襄石雕塑像,眉須之間仍透著那份沈穩謙和,不輕意也流露夫奈的孤獨。
歷史上壹直把蔡襄與洛陽橋之間的故事編排得出神入化,以致讓後人也認定洛陽橋系蔡襄所為。歷史有點誤差是可以原諒的,作為泉州知府的蔡襄,在任期間對督視橋役可說是盡職盡責,雖說只有23個月,僅占整個造橋時日的四分之壹,但其哎心瀝血卻有口皆碑。況且蔡襄在其親自撰寫的《萬安橋記》碑文中,並不自詡其功,只簡記造僑之始末,而大書王實、義波等造橋之人的史實。可見蔡襄人品之高尚,為官之清廉。
“為官壹任,造福壹方”,蔡襄所為合情合理,並無特別之處,人們如此排編也反映老百姓對清官政治的壹種呼喚。蔡襄塑像子然而立,守望著自己熟悉的洛陽橋,卻再也見不到那壯烈的造橋場面,後人的敬意也給他帶來幾許孤獨。如果當時在這裏設計雕塑的是壹組普通建設者移石架橋的群像,也許更好合歷史的真實,也符合蔡襄的本意。
洛陽橋的另壹個功能,就是它所產生的文化國徽。自橋建成之後,各種風格造型,與山水秀色融為壹體的與橋有關的祠、廟、庵、堂等紛紛興建,把當時的建築文化與藝術表現得淋淳酣暢;連篇累牘和各領風騷以橋為題的歷代記文和詩題吟詠,大大豐富了這聲土地的文化底蘊;眾多或遒勁或飄逸或排放或細膩的關於橋的碑記石刻、詩題碑刻和摩崖石刻,其傳統的書法與雕刻藝術則營造了雋永的意境,而無數以橋為素材杜撰編排的傳說故事和地方戲曲,更是充滿古典浪漫主義的色彩,廣為流傳。壹座古橋能引起如此大的文化轟動,這在建橋史上是罕見的。
洛陽橋交通功能的淡化,又是時代發展的壹個標誌。如今324國道上那座洛江橋閘,已車流如水,貫通南北。它與近在咫尺的古橋***同構成“洛江雙虹”的新景,壹道古代的,壹道現代的,但它們折射出的都是我們民族創造與文明的太陽之光。
----------------------------
盧溝橋簡介
盧溝橋景區位於北京西南豐臺區境內,景區內盧溝橋、宛平城既是著名的古跡,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重要紀念地。1987年這裏新建了抗日戰爭紀念館。盧溝橋始建於金代,因跨盧溝河(今永定河)得名,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
盧溝橋的修建與北京城的興起密切相關。金代建中都,北京逐漸興起,成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盧溝橋是連接北京小平原與華北大平原的重要通道。盧溝橋氣勢雄偉,它長266.5米、寬9.3米,有橋洞11孔,橋墩10個,橋墩的設計十分科學迎水的壹面砌成分水尖,尖長4.5-5.2米,尖端垂直安裝三角形鐵包柱,以減緩水流沖擊力和破碎初春解凍時流過的冰排,俗稱“斬龍劍”。盧溝橋裝飾華美。橋身的望柱飾有石獅、欄板飾有花紋。石獅子是盧溝橋壹絕,俗稱“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以形容其多。獅子的總數在500個左右。東、西橋頭分別有壹對石獅和壹對石象。西橋頭別有華表四座。橋兩頭的四座石碑分別是清康熙七年(1668)重修盧溝橋碑、乾隆五十年(1785)重修盧溝橋碑、乾隆禦筆“盧溝曉月”碑和乾隆視察永定河詩碑。盧溝橋建橋至今逾800年,聲名遠揚。“盧溝曉月”是金章宗皇帝欽定的燕京八景之壹。元朝時,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這裏,稱盧溝橋“是世界上最好的、獨壹無二的橋”。近代,因“七七事變”爆發於此,這裏成為全民族抗戰爭的重要紀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