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土族研究百年回顧

土族研究百年回顧

土族研究經歷了100年。

19世紀初,壹些外國探險家、旅行家、博物學家和傳教士來到青海、甘肅等地,對土族的民間文學、語言文化、歷史淵源、婚姻家庭、宗教信仰等方面進行調查研究。主要學者有波塔寧、柔克義、魯卡翁克、施羅德和許讓。其中,比利時牧師許讓撰寫的《甘肅土著人的婚姻》、《土族的起源、歷史和社會組織》等四部著作影響深遠。

自20世紀20年代末以來,中國壹些地方政府官員、記者和學者對土族的人口分布、民俗風情、土司制度、族源和宗教信仰進行了調查,並撰寫了大量遊記和報告。如《青海土著人》、《青海互助縣土著人調查》、《青海土著人婚姻親屬制度》、《尤寧寺及其青海名僧》、《互助縣風土人情調查》等。這些材料為我們研究當時土族的狀況提供了許多重要的信息和線索。

20世紀50年代以來,陳永玲、宋樹華、趙納士圖等學者對土族地區進行了深入調查,先後撰寫了《青海土族社會調查紀要》、《青海土族政治演變》、《土族語言調查》初稿。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土族歷史、民間文學和語言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學者們收集整理了《土族文學專集》、《土族故事選》等。土族的起源形成了“土族谷渾說”、“蒙古族說”、“土族達說”等多種觀點。1986 65438+2月,新創作的土族文字在互助土族自治縣試行。此外,《土族中的薩滿教》、《回及其起源》等文章通過細致的田野調查,對土族的原始信仰進行了開拓性的研究。

從1995開始,在《土族族源史》中形成了吐谷渾和蒙古文兩個版本,分別以《土族史》和《河湟蒙古人史》兩部為代表。此外,有關土族文學史、政治經濟制度的著作和相關論文相繼問世,《土族文學史》已成為研究土族文學發展史的主導性著作。土族的《格薩爾》、《祝福羊歌》、《三川土族婚禮歌》等壹批土族民間文學相繼被發掘整理。土族民間信仰和民間藝術的研究成果也很突出。主要著作有《黃河上遊的神人狂歡——民間儺》、《土族音樂文化實錄》、《土族文化藝術》、《土族口頭傳統與民間文化》、《青海、甘肅河湟地區土族民歌研究》、《土族民間信仰解讀》等。

土族地區的田野調查也進壹步深入。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雲南大學等單位先後與青海學術界合作,對青海省同仁縣藏族與土族“六月會”、互助土族村寨、民和土族那頓等進行了深入調查。,並完成了《中國少數民族村寨系列調查——土族大莊村》、《互助縣土族卷》等。

此外,青海省宗教事務委員會、文化廳、社科院等部門先後組織人員完成了《中國民樂集成青海卷》、《中國舞蹈集成青海卷》、《青海省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系列名錄》、《屠青海史料集》、《中國少數民族古籍匯總土族撒拉族卷》、《土族語言文字的應用與保護》等著作。民和、互助等縣收集整理了《民和歌謠集》、《土族婚喪習俗》、《土族贊歌》、《土族情歌》等土族民間文獻資料。

1992屠青海民族研究會成立後,創辦了《中國土族》雜誌,建立了土族研究的交流平臺。中央民族大學、中國美術學院、蘭州大學、青海民族大學、青海師範大學、西北民族大學等壹些高校和研究機構先後培養了壹批關註土族研究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完成了《不同情境下的群體認同意識——基於人類學的三個土族社區的比較研究》, 音樂文化交融環境中的個性與共性--青海土族民歌互助調查研究、土族民間信仰與土族研究。

縱觀近百年來的土族研究,前半個世紀,國外學者和國內漢族學者主要對土族的語言、宗教信仰、歷史淵源、民俗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面進行了描述和研究。由於土族人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絕大多數土族人的漢文化水平不高,很少有土族知識分子從題材的角度表達本民族文化的核心。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培養了許多本土研究人才,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土族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目前,土族學者已成為土族研究隊伍的中堅力量,形成了、、袁林、呂、馬光興、秦、邢全成、馬占山、、、喬盛華、溫忠祥、齊金玉、楊威、王、、白小霞、胡芳、邢海燕、何繼芳、胡挺、鄂崇榮等隊伍。

在屠研究的發展過程中,許多著名學者的參與、倡導和鼓勵功不可沒。1949年以前,楊坤、韓儒林、陳濟生、韋慧琳、許讓、施羅德等國內外學者對土族的歷史、婚俗、宗教等進行了研究,為後人提供了寶貴的資料。1949以後,費孝通、宋叔華、、顧頡剛、趙納士圖、周維周、尤以智、潘乃谷、高、薛等國內著名學者對土族的關註和研究,提高了土族研究的學術水平,培養了壹批土族學者。

目前不斷探索新的研究領域,國家科研隊伍穩定。但是,要使土族研究不斷創新發展,還需要不懈的努力。今後,要進壹步加強國內外學術界的交流,深入實地調查,開展多學科、跨學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