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東北民歌有哪些特點?

東北民歌有哪些特點?

民歌是廣大勞動人民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而在漫長的年代裏***同創作的壹種閃耀著中華民族智慧之光的藝術形式,也是我國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壹。

東北民歌的形成與東北的地域和人文環境有著緊密的不可分割的聯系。東北民間音樂歷史文化悠久,這裏孕育著滿、赫哲、錫伯等民族文化,後來又吸取了蒙、漢、朝鮮、回族等文化,從而對東北民歌的發展提供了豐厚的土壤。

東北民歌的特點是詼諧、風趣,有“活、俏、浪、逗”的評價,許多歌曲常常淋漓盡致地表現出東北民歌這種特點。東北的漢人很多都來自山東、河北等北方各省,他們與東北各民族***同創造和發展了風格獨特的東北民歌。

東北的民歌潑辣、爽朗、火爆、粗獷風格特征形象地反映了東北人的那種熱烈、宰直、豪放、淳樸的性格。

表達方式開門見山、直來直去、很少修飾,旋律優美、自然流暢、語言質樸、感情率直,並且東北民歌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漸融入到了每個勞動人民的生活當中,並成為他們勞動生活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

簡單說,東北民歌是流傳於關東地區漢族小調的統稱。小調歷史十分悠久,又稱“小曲”、“俚曲”、“時調”等,是人們在勞動之余,日常生活當中以及婚喪節慶用以抒發情懷、娛樂消遣的民歌,具有結構均衡﹑節奏規整﹑曲調細膩﹑婉柔等特點。其分布最廣、數置最多,也最具有代表性。

東北民歌分為山歌、歌舞曲和薩滿調。格調生動活潑,極具地方特色,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在我國的民間歌曲中占有重要地位。

山歌又分長調、短調,長調高亢剛健,節拍自由,短調曲調平穩,節奏規整。歌舞曲大多為壹領眾和形式。

薩滿調是為請神、跳神、祭祖、葬禮時唱的歌,曲調吟誦式,多為領和。

東北民歌的歌詞是東北人民生活語言的詩化,表現的內容常常是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和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它唱出了人民的痛苦和歡樂,記述了黑土地上的人民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生活和精神面貌。

東北民歌還具有強烈的時代感,而且還具有鮮明的階級意識和強烈的階級感情,愛與憎的傾向十分鮮明。

東北民歌中有許多歌曲是與生產勞動實踐密切相關的,如節奏鮮明的勞動號子等。有的直接反映勞動的場面、勞動的情景、勞動的心情,也反映廣大勞動人民勤勞勇敢、不怕困難,充滿人定勝天的必勝信念。也有反映現實生活、表達愛情及地方習俗的歌曲。

東北民歌,孕育在這片黝黑的土地上,孕育在豪爽、樂觀的東北人的血液裏,它們把人們勞動中的苦與樂、生活裏的喜與悲,把民俗、情趣、青山、秀水,把小夥子、俊姑娘那份羞答答的愛用歡暢的、粗樸的、奔放的、柔婉的腔調唱出,織出了壹幅幅色彩濃烈獨具地方風味的民俗畫面。

東北民歌中有些曲調是受地方戲二人轉唱腔的影響,所以顯得非常富有地方色彩,生動活潑,反映了勞動人民開朗的性格和豐富的生活情趣。

調式上,東北民歌以小調為主,以宮徵調式為多,也有商羽調式。如:《東北風》、《放風箏》、《翻身五更》、《慶新年》、《小看戲》、《回娘家》、《搖籃曲》等均為徵調式;《丟戒指》、《賣餃子》、《秀雲肩》、《小拜年》等均為宮調式;《茉莉花之二》、《正對花》等為商羽調式。東北民歌總體上給人以明朗、活潑的感受。

另外,東北民歌的表現形式多以喜慶歡快為主,憂愁傷感的民間歌曲不多,大多民歌是反映節日氣氛那種熱鬧的快樂場面。

《瞧情郎》是壹首遼寧民歌,是在詞曲兩個方面都具有典型“東北風”的優秀曲目之壹。《瞧情郎》的主題十分鮮明,揭示了人對待愛情的率真質樸之情。

全曲***分為9個段落,各段落的分段標誌是在每段結尾處必定出現的壹個固定的旋律,這種手法在我國傳統音樂中叫做“換頭和尾”。即某壹采用變唱或變奏的民歌和樂曲,它們的不同只在開頭部分,它們的***同因素,則靠相對固定地出現在尾部的壹個音調來體現。

而歌詞描述的故事情節很有層次,在音調特色方面,除了那個結尾不變的音調外,七度跳進是東北民歌中具有代表性的音調之壹。

東北民歌壹般音調比較高亢嘹亮,旋律寬廣,氣韻悠長,聲音運用上也比較剛直。旋律上,東北民歌的曲首往往是同音反復,或使用重復的表現手法,兩者也常常疊用,繼而用加花、放寬或緊縮等手法。

東北民歌在旋法上常出現四度旋律音程的同時,更突出使用小三度音程,旋律性較強,節奏規整。

東北民歌還善於運用音樂的表現因素,短小簡練的手法,創造出鮮明、準確而生動的音樂形象,表現深刻的內容和思想情感。

東北民歌旋律清新明朗,節奏規整,接近自然語言形態,多采用2/4拍,形象準確生動,充滿著生機與活力,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在表現手法上還有許多突出的特點。

運用四季、五更、十二月等來取綴多段唱詞,形成分解歌的形式,以此表現出人民較高的創作才能及藝術性。

襯字襯詞的使用,表現出東北人特有的詼諧、風趣。

舌尖顫音貫穿全曲,加上模仿鑼鼓聲所使用的襯詞,淋漓盡致地表現出東北民歌活、俏、浪、逗的特點以及高超的演唱技巧。有時歌詞中東北方言的運用,更突出了東北的地域特征,聽起來讓人有親切感。

東北民歌促進了二人轉及東北大秧歌的發展。傳統音樂的幾大類如:民歌、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民族器樂之間,從來都是互相影響和吸收,互相豐富互相促進的關系。東北民歌區主要包括東北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壹帶,以鄂倫春族民歌為代表。

滿族民歌是滿族人社會生產的產物,從中可以看到滿族社會歷史發展的影子。這些民歌充滿了生命的活力,反映了滿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和風土人情,表達了滿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有著濃郁的民族氣息與地方特色。

滿族民歌內容豐富,相對於漢族民歌,多了壹些漁、獵、牧勞動和八旗兵出征及思念親人內容歌曲。滿族民歌有搖籃曲、兒歌、情歌、勞動歌、風俗歌、山歌、小調、喜歌、戰歌、敘事歌等,形式多樣,內容幾乎包括其民族生活的各個方面。

滿族的歌詞語言通俗、活潑,其旋律質樸、簡明。農村中的滿族民歌這壹特征更為明顯。

滿族日常生活中離不開歌唱,活潑動情的小唱幾乎涉及滿族整個生活中,唱出了他們的願望和心聲。滿族人從小就在母親唱的“悠車曲”中長大,“巴補哇,俄世啊!悠悠小孩巴補哇……”這首歌世代相傳,家喻戶曉。

滿族先民在漁獵時,常吹牛角或海螺為號,敲鑼打鼓,聲勢浩大。獵後,就在野外歌舞歡宴,富有節奏的勞動號子發展成旋律流暢的勞動歌,容納了廣闊的生活場景。

滿族人用熱烈奔放的山歌,抒發其對家鄉和勞動的熱愛,其中有壹部分就是勞動歌。其中贊美富饒壯麗河山的山歌稱為“誇山調”。滿語民歌《巴音波羅》歌唱豐收,就屬於這種山歌。

另壹類是對口喊唱的叫“爬山調”,多在放牧時賽唱。這類山歌,常是妳壹句我壹句的對口喊唱,俗稱“拉鋸”、“擡扛”。

歌詞即興而編,多是觸景生情開口就唱,節奏自由強烈,曲調高昂開闊,情緒奔放,酣暢。《靠山調》、《爬山調》等曲調被八角鼓、單弦等曲藝廣泛吸收。

滿族風俗歌也很有特色,如迎親路上的“官吹”,鬧洞房時唱的喜歌“拉空齊”以及喪葬儀式中的哭喪調和大量的祭祀歌都很感人。滿族民歌結構簡明,旋律流暢,感情真摯。

達斡爾族的民歌在關東地區也很有名。在達斡爾族的民間藝術寶庫中,民間歌曲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而達斡爾族音樂的風格和特點,也比較集中地體現在民間歌曲方面。

達斡爾民歌具有節拍嚴整,結構方整,句讀明晰的鮮明特點。其調式建立在五聲音階基礎之上,其中以宮調式民歌的數量為最多。這體現出達斡爾族人民堅強明朗的性格和樂觀向上的民族精神。

其次是徵調式民歌以及羽調式民歌,兩者的數量大體相同,雖然在數量上沒有宮調式民歌多,卻具備了達斡爾族音樂優美別致、剛健明亮的基本特點。

在達斡爾族的民歌中,只有在民間舞蹈歌“哈肯麥”中才有商調式,因此其數量很少。商調式民歌音調淳樸委婉,節奏柔和平緩,因此,大多具有小調色彩。

角調式民歌節奏明快,句讀清晰可辨。在過去大多用於歌唱祭祀神靈,因此角調式民歌僅見於薩滿歌曲中而數量最少。

達斡爾族傳統民歌多具有短小精悍、樸素簡明的特點。有些民歌的詞雖然是多段的,但是它的音樂結構卻是由壹句、兩句或4句組成的。

達斡爾族民歌的內容十分豐富,幾乎涉及到達斡爾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社會生活、生產勞動、精神文化、風俗習慣等都在民歌中有所反映。

從體裁上劃分,達斡爾族民歌大致可以分為山歌、舞蹈歌、敘事歌曲、薩滿歌曲以及遊戲歌、儀式歌等。其表現內容、調式結構和旋律各具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