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具體音樂的發展與演變

具體音樂的發展與演變

特定的音樂首先被記錄在留聲機的軟盤上,後來被記錄在錄音機上。這個裝置可以讓作曲者隨意控制速度、音高、響度、剪切拼接、混音,仿佛可以“把聲音握在手裏”。因此,這種技術的出現引起了法國、美國、德國、日本等戰後發展迅速的國家的重視。許多音樂家,如奧利弗·梅仙、斯托克豪森、利蓋蒂、史蒂夫·賴克、黛敏郎等,都借鑒了錄音音樂的概念,並進行了各種嘗試。

1973年,時任GRM董事長的拜耳經過大量研究,提出了無視覺音樂性的概念。Acousmatique源於希臘語Akousma,由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提出。當人失去視力時,會註意到更多平時聽覺註意不到的細節。

丹尼斯·杜福爾、羅伯特·科特和讓·弗蘭?Ois Minjard提出,純音音樂並不局限於音樂形式,還涵蓋了無線電廣播藝術、視聽、視聽,可以結合壹切由特定音樂理念衍生出來的特定藝術理念。

同年,法國馬賽音樂學院MIM開設了壹門符號學,將聲音和片段定義為:時間性,研究聲音的特性及其所代表的內容。然後,在馬賽音樂學院開設了壹套名為UST(Unité Sémiotique Temporaire)的電子音樂學科。

另壹方面,IRCAM後來在蓬皮杜藝術中心旁邊的布萊斯碼頭成立。針對軟件設備和效果在音樂中的實用價值,以及裝置藝術的發展,也開始了完全不同的研究方向。

德國的斯托克豪森更喜歡把電音作為壹種新的樂器,思考著用這種“新樂器”給音樂帶來更多美的可能性。

已經移民到美國的瓦雷澤在得知電子音樂的發明時也很激動。他對電子詩歌進行了嘗試,提出了多種可能性,並要求電子音樂的作曲者“捕捉聲音變化的每壹個細節”。

後來人們綜合整體發展,利用電子設備進行聲音藝術,分為電聲音樂,也叫電聲音樂。特定音樂的特性也被歸類為電聲音樂。兩者唯壹不同的是,具體的音樂人遵循了謝弗和拜爾的思路,根據實際效果直接在聲音上進行創作。而電聲音樂則是把電子聲音看成壹種新的樂器,壹種新的音色,從而按照固定的樂譜和概念來計算聲音結果,其中最有力的代表就是blaise。雖然這兩種風格聽起來像是電子設備制作的音樂,但絕不能混淆。因為觸發點不同,兩人都發展出了自己的風格。

電聲音樂已經席卷了世界各大音樂研究機構,如哈佛大學和皇家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