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巴黎聖母院拱門上的壹座雕像。。。

巴黎聖母院拱門上的壹座雕像。。。

1499年,法軍入侵米蘭,達·芬奇為躲避戰亂,移居威尼斯。滯留數月後,又於翌年到達曼圖亞,為當地的伯爵夫人、壹位酷嗜文藝並廣泛收羅藝術珍品的鑒賞家畫了幾幅肖像,其中有壹張素描頗象他後來那壹幅《蒙娜·麗莎》的側面像。1500年4月,達·芬奇再次回到故鄉佛羅倫薩。得知蘭則塔大教堂的主祭壇需要壹幅祭壇畫,他表示願意完成此任務。僧侶們興奮地把達·芬奇的全家請進了教堂,予以十分殷勤的款待。但達·芬奇久久沒有動筆。最後,他完成了壹幅素描,就是《聖母與聖安娜》。這幅素描是以尋求人物的明暗調子為準繩來描繪的。畫家把聖安娜、馬利亞、基督和施洗約翰四人,作為壹個融洽歡聚的家庭成員加以集中表現,群像中以聖安娜與聖母的對話形式為主題,表達了壹種人間家庭的天倫之情(此畫作於1499~1501年間,是在茶色紙上用木炭、淡彩畫成的素描,有139×101厘米,現藏倫敦國立畫廊)。由於人物感情細膩,相互交疊的身軀也給人以親密無間的美好氣氛。達·芬奇擅長於以炭筆和色粉兩種工具交換使用來繪畫。他的素描往往形象飽滿,光線柔和,立體感極強。畫面上好象被蒙上壹層薄霧,聖母女兩人就在這種霧壹般的環境中相對地微笑著。加上畫家選用的是青灰色畫紙,因而炭筆所形成的朦朧感,又有壹種月光下的大氣感。1506年(壹說1512年左右),達·芬奇回到米蘭以後的兩年,他又畫了同名的壹幅油畫。這幅畫在板上的油畫與當年那幅素描雖屬於同壹構思(油畫現藏於巴黎盧浮美術宮,尺寸為168×130厘米),但比較起來顯然不如素描來得親切和詩意盎然些。這主要是人物的安排過分受限於構圖,形式感考慮得多了些。在這裏,畫家讓聖母馬利亞坐在她母親的膝上,外祖母聖安娜雖然也很年輕,但仍感到聖母的身軀太大些,她難以承受如此重量。可是聖安娜臉上展現的笑容,是對著眼前那個頑皮的小外孫--耶穌(耶穌正從母親的手中掙脫下來。想要騎在羔羊身上)而發出的,馬利亞倒象坐在安樂椅上那樣,毫不介意地伸手要去抱耶穌。這種情緒傳遞是不很協調的,人物盡管處理得緊湊,卻並不顯得自然生動。 聖家族這壹類聖經題材,在宗教壁畫中是最常用的,因人而異,畫家們各有自己的表現特色。達·芬奇在這壹幅油畫上的重點是放在聖安娜這壹形象上,尤其是精心刻繪她的臉部表情。盡管這裏再壹次暴露出他的女性的微笑公式,但作為達·芬奇的現實主義的美學最高理想,他幾乎象對待自然界壹切未知之謎壹樣地去追求它。他曾說過:自然是那麽博人歡心,那麽多形形色色,取之不盡,即便是同壹品種的樹,也決不會遇到這壹棵與那壹棵完全相似,……人也不會碰到這壹個與另壹個絲毫不差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