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形上: 琵琶琴身呈梨形,阮的***鳴箱則是圓的。
2、音色上: 琵琶音色柔和,清亮,阮的音色片渾厚
3、定弦上:琵琶定弦由子弦到老弦分別為5215 阮由子弦到老弦分別為5151
4、演奏上: ?琵琶用要纏指甲,阮用撥片
5、樂器起源上: 琵琶是由西域傳來的,阮是中國原產的
6、發展上: 琵琶很早作為蘇州彈唱等民間說唱音樂的伴奏樂器,有較廣泛的應用,歷史上留下來的曲目也較多。
阮作為中音和低音樂器,在民族樂器改革後才有了較大的發展。
相同點:
都屬彈撥樂,都有四根弦。
琵琶,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在中國秦朝出現。
琵琶由六個相、二十四個品構成了音域寬廣的十二平均律。
其壹弦為鋼絲,二三、四弦為鋼繩尼龍纏弦。
琵琶發聲十分特殊,它的泛音在古今中外的各類樂器中居首位,不但音量大,而且音質清脆明亮。
同時,琵琶發出的基音中又伴有豐富的泛音,這種泛音能使琴聲在傳播中衰減小,具有較強的穿透力,在平靜的空曠地彈奏時,用它演奏重強音時的琴聲能傳到二、三裏地以外。
器阮有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低音阮之分,將其組合起來便有了廣闊的音域和豐富的表現力。
中阮、大阮應用廣泛,小阮和低音阮幾乎不用。
阮始於宋代,元代阮在民間廣泛流傳,成為人們喜愛的彈撥樂器。
近年來研制的新大阮,增大了***鳴箱和面、背板的拱度,顯著增強了表現力,可供獨奏使用。
擴展資料
阮在漢時稱為秦琵琶,唐時稱阮鹹,宋時稱阮,直到清代都壹直保持古制;
阮在現代的發展。
阮:音箱圓形,十二個音柱,四弦,用假指甲或撥片彈,可用於獨奏、重奏和歌
舞伴奏或參加民族樂隊演奏,有豐富的藝術表現力。
阮,阮鹹的簡稱,還有壹意即長頸琵琶,形似今之月琴,與從龜茲傳來的曲項琵琶不同。
西晉竹林七賢之壹阮鹹善彈琵琶,唐代開元年間從阮鹹墓中出土銅制琵琶壹件,命名為“阮鹹”,簡稱“阮”。
結構是直柄木制圓形***鳴箱,四弦十二柱,豎抱用手彈奏。
唐時琵琶是軍中傳令之器,故有欲飲琵琶馬上催的說法。
近代中國的發展的中樂團中,阮鹹類樂器有中阮、大阮。
作為彈撥樂器中的中音聲部。
1949年以後,阮鹹類樂器經過改良,發展成阮族樂器,包括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和低音阮。
其中高音阮在香港中樂團被用於替代柳琴作為高音彈撥樂器,中阮和大阮為各民樂團常用中低音彈撥樂器。
阮音箱圓形,十二個音柱,四弦,用假指甲或撥片彈,可用於獨奏、重奏和歌舞伴奏或參加民族樂隊演奏,有豐富的藝術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