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查找中國之最了解孝義文化

查找中國之最了解孝義文化

皮影、木偶戲 2.皮腔

1.皮影

孝義皮影是中國稀有珍貴的傳統民間藝術,已列入國務院公布的第壹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孝義皮影、木偶戲的特色。皮影戲是由演員在幕後操縱各式各樣的皮制道具,通過燈光投影到白色幕布上,並配之以樂器,伴之以唱腔、道白等,使觀眾聽到和看到有聲有色的各種戲劇故事,給人以形神兼備的美感。因戲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場面道具景物均是民間藝人通過手工雕刻彩繪而成的皮制品,故稱為皮影戲,或影戲。皮影戲是我國民間工藝美術與戲曲巧妙結合而成的獨特藝術品種,是中華民族藝術殿堂裏的壹顆明珠。它以演出裝備輕便,唱腔豐富優美,表演精彩動人的獨特魅力,千百年來廣為流傳,深受民眾的喜愛。

孝義皮影戲分為紙窗皮影戲和紗窗皮影戲,並以紙窗皮影為主。紙窗皮影主要以麻紙糊窗作屏幕,憑借懸吊在紙窗後的麻油燈亮影,因此稱“燈影兒”、“紙窗子”。壹般紙窗高約1米,長約2米,並固定在櫃架上。紙窗糊制有嚴格的裁紙、毛邊、對口、粘貼、平整等五道工序,其窗平整無皺雪白無暇。皮影常以羊皮、牛皮或驢皮作為材料,皮影制作工匠依據戲劇故事,雕刻出各種生動逼真、富有個性的人物形象,以及諸如桌椅板凳、亭臺樓閣、花草樹木、奇山怪石、龍亭金殿。軍營帥帳等花樣繁多而又精美絕倫的場景道具和自然事物。壹般將這些人物景物和道具雕刻成高42-60cm,並用各種色彩繪制。這些雕刻物件又稱作孝義皮雕。孝義的皮雕,構圖簡潔,造型別致,刀法細致,雕工細膩,疏密有別,色澤鮮艷,形神結合,在光亮下能顯出立體感,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

孝義皮影是集文學、音樂、表演、雕刻工藝於壹爐的民間藝術,既可表演故事,也可當作獨立的民間工藝美術作品欣賞。孝義皮影音樂獨特別致,地方特色濃郁。孝義皮影造型粗獷,線條簡練,手法誇張,突出性格,雕鏤精巧剔透,造型古樸洗練,線條遒勁有力,色彩典雅別致,極富韻味。

孝義皮影長期流行於孝義壹帶,流傳和分布範圍較小。在音樂方面,受外來劇種影響少,因此孝義皮影發展緩慢,缺少變革,但由此保留下了自己古樸的風韻和色彩。

(2)孝義皮影、木偶的起源。皮影藝術堪稱當今影視藝術的鼻祖,起源於中國,是我國出現最早的戲曲劇種之壹。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先秦,興於漢朝,盛於宋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孝義是我國皮影戲發祥地之壹,也是我國皮影戲的重要支派,因流行於山西省孝義而得名。據歷史考證,孝義皮影已有2400年的歷史。據史書記載,春秋時期,即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396年期間,孔子的得意門生子夏在孝義講學,為吸引更多人聽他的演說,曾在夜晚利用“影樂”的形式聚眾講學。由於子夏從師於孔子,也會“樂、琴”,以影樂形式設講,寓教於樂中,使“設教、樂琴、影樂”融為壹體而成為“影、樂、教”的完善影戲形式。子夏講學被當地人所喜愛,當地人學會了表演影樂的技法,隨著時間的推移,影樂教的形式在當地變為影戲,這就是最早的孝義皮影戲。

(3)孝義皮影藝術的歷史盛衰。到漢代,皮影在孝義廣泛發展起來。到宋元時期,孝義皮影已發展成熟,成為孝義男女老幼都喜愛的壹種文化娛樂活動。據可考證的文物(1980年12月14日在山西省孝義市驛馬鄉榆樹坪村南金代墓中出土皮影頭像壁畫)證實,至遲在金正隆元年(1156年)以前,皮影在孝義壹直長盛不衰,深受當地百姓喜愛。據記載,金元明清近千年間,孝義皮影到了鼎盛時期。最盛時期,孝義境內有100多個皮影戲班,從事這壹職業者達數百人之多。基本是無村不廟,,無臺不戲的戲劇之鄉,並流傳到陜西、甘肅、寧夏、遼寧和內蒙古等地。這些均可由歷史古跡所考證,如建於元大德九年(1305年)歷朝多次重修的孝義城隍廟全木結構過廳式樂樓,規模宏大,全國罕見。到1992年,孝義市仍保存樂樓和古戲臺125座,皮影戲臺12座。到清鹹豐年間,隨著碗碗腔、皮影戲從陜西傳入孝義,孝義當地的皮影在競爭中逐漸衰落下來。民國以後,其流行和分布範圍越來越小,演出市場越來越小,影班解散,藝人改行。但抗日戰爭時期,皮影戲因說、唱、演俱全,且人少行動快,劇目豐富多彩,曾再度興盛,受到群眾的歡迎。到新中國成立前夕,孝義還殘存15個農暇搭夥的皮影班子。由於歷史、社會和自身的原因,自20世紀80年代後期以來,皮影戲與其他的傳統文化的斷裂現象壹樣,失去了往日的輝煌,日漸式微。皮影的演唱、制作方法、雕刻工藝都面臨著失傳的危險,古老的皮影戲演唱技藝瀕臨滅絕,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皮影演出建築遭到破壞。隨著老藝人的相繼去世,能演皮影的人越來越少,能唱皮腔的藝人更少之又少,制作皮影的人也寥寥無幾了。

孝義皮腔

與孝義皮影的產生與發展相依相伴,主要以嗩吶為伴奏樂器,故亦稱“孝義吹腔”。孝義皮腔保留著聯曲體混合節拍和強起強落的特點,是中國戲曲古老的聲腔之壹,對於研究中國戲曲聲腔演變歷史具有重要價值。

皮腔因其演出時以白紙糊窗借光顯影,被當地人習稱為紙窗腔。皮腔的唱腔有兩種基本形態,壹種為四句體,“起承轉合”結構,藝人多稱其為“平板(慢板)”,加鑼鼓點稱為“流水”;另壹種是可以多次反復的上下句唱腔,藝人稱其為“垛板”。皮腔唱腔屬板式變化體,上下句結構多為吹奏樂(包括小嗩吶、笙及呼胡)和打擊樂(包括亮鑼、二捂眼、馬鑼、饒錢、木頭等)兩大類。孝義皮腔的音樂獨特別致,地方色彩濃郁,古樸清新,唱腔樸實、明快、粗獷、活潑。

皮腔的傳統劇目有50余個,現存30余個,其內容可分兩大類,壹類寫神怪故事,其代表作品有《誅仙陣》、《萬仙陣》、《黃河陣》、《風沙陣》等;壹類寫道教傳說故事,其代表作品有《真武出家》、《森羅陣》等。

隨著碗碗腔傳入孝義後,皮腔影戲在競爭中逐漸衰落,特別是民國以後,境況日下,及至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前夕,孝義市僅留下半個皮腔影班。

摘自百度網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