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震:震動;撼:搖動。震動了天地。形容聲音或聲勢極大。
出處:《三國誌·魏誌·文帝紀》:裴松之註:“惟黃初七年五月七日,大行皇帝崩,嗚呼哀哉!於時天震地駭。”《水經註·河水》:“濤湧波襄,雷奔電泄,震天動地。”
2、震耳欲聾
釋義:欲,要,快要。形容聲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聾了。指聲音特別大,特別吵。
出處:沙汀《呼嚎》:“每座茶館裏都人聲鼎沸,而超越這個,則是茶堂倌震耳欲聾的吆喝聲。”
星新壹《餵—出來》:他把擴音機緊靠住洞口,把音量開到最大限度,震耳欲聾的聲音源源不斷地從擴音機裏傳了出來,經久不息。
3、振聾發聵
解釋:聵:天生耳聾,引申為不明事理。聲音很大,使耳聾的人也聽得見。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糊塗麻木的人,使他們清醒過來。
出自: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壹:“此數言,振聾發聵,想當時必有迂儒曲士以經學談詩者。”
4、人聲鼎沸
釋義:鼎:古代煮食器;沸:沸騰。形容人群的聲音吵吵嚷嚷,就象煮開了鍋壹樣。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十:“壹日午後,劉方在店中收拾,只聽得人聲鼎沸。”
5、聲振屋瓦
釋義:聲音把房子上的瓦都振動了。形容呼喊的聲音很宏大猛烈。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軍軍武安西,秦軍鼓噪勒兵,武安屋瓦盡振。”
6、撼天震地
釋義:撼:搖動;震:震動。震動了天地。形容聲音或聲勢極大。
出處:《三國誌·魏誌·文帝紀》裴松之註:“惟黃初七年五月七日,大行皇帝崩,嗚呼哀哉!於時天震地駭。”《水經註·河水》:“濤湧波襄,雷奔電泄,震天動地。”
7、聲如洪鐘
釋義:洪:大。形容說話或歌唱的聲音洪亮,如同敲擊大鐘似的。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七十二回:“憶胥目如閃電,聲如洪鐘。”
8、如雷灌耳
釋義:①形容聲音大(多指語音)。②形容人的名聲很大。
出處:《三國誌平話》卷中:“‘吾乃燕人張翼德,誰敢***吾決死?’叫聲如雷灌耳,橋梁皆斷。”
9、天震地駭
釋義:震:震動。震動了天地。形容聲音或聲勢極大。有時形容事件、場面令人驚駭。
出處:《三國誌·魏誌·文帝紀》裴松之註:“惟黃初七年五月七日,大行皇帝崩,嗚呼哀哉!於時天震地駭。”
10、金鼓喧闐
釋義:形容音樂演奏的聲音嘈雜熱鬧。
出處:《醒世姻緣傳》第九三回:“離店家不上五六裏之地,只是後面鼓吹喧闐,回頭觀看,燈火燭天。”
11、警憒覺聾
釋義:發出很大的聲音,使昏聵的人覺醒,耳聾的人感知。比喻用語言文字等喚醒糊塗麻木的人。
出處:陳去病《論戲劇之有益》:“賢士大夫主持風教,固宜默握其權,時與厘定,以為警憒覺聾之助,初非徒娛心適誌已也。”
12、裂石穿雲
釋義:震開山石,透過雲霄。形容聲音高亢嘹亮。
出處:宋·陸遊《黃鶴樓》:“平生最喜聽長笛,裂石穿雲何處吹。”
13、龍鳴獅吼
釋義:比喻沈郁雄壯的聲音。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王子喬墓在京茂陵,國亂時,有人盜發之,都無所見,唯有壹劍,縣在空中,欲取之,劍便作龍鳴虎吼。”
14、鑼鼓喧天
釋義:喧:聲音大。鑼鼓震天響。原指作戰時敲鑼擊鼓指揮進退。後多形容喜慶、歡樂的景象。
出處:元·尚仲賢《單鞭奪槊》第四折:“早來到北邙前面,猛聽的鑼鼓喧天,那軍不到三千,擁出個將壹員,雄糾糾威風武藝顯。”
15、書聲瑯瑯
釋義:形容讀書聲音響亮。
出處: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三:“明季有書生獨行叢莽間,聞書聲瑯瑯,怪曠野那得有是。”
16、響徹雲表
釋義:形容聲音響亮,好象可以穿過雲層,直達高空。同“響徹雲霄”。
17、歡聲雷動
釋義:歡笑的聲音象雷壹樣響著。形容熱烈歡乎的動人場面。
出處:唐·令狐楚《賀敕表》:“歡聲雷動,喜氣雲騰。”
18、鼾聲如雷
釋義:鼾聲:熟睡時發出的鼻息聲。形容睡得很深,鼾聲很大。
出處:宋·沈括《夢溪筆談》第九章:“上使人微覘準所為,而準方酣寢於中書,鼻息如雷。”
19、沸天震地
釋義:形容聲音極其喧騰。
出處:葉聖陶《壹個朋友》:“那壹對小新人面對面站著,在壹陣沸天震地的拍手聲裏,他們倆鞠上三個大躬。”
20、穿雲裂石
釋義:穿破雲天,震裂石頭。形容聲音高亢嘹亮。
出處:宋·蘇軾《東坡樂府·〈水龍吟〉序》:“善吹鐵笛,嘹然有穿雲裂石之聲。”
21、響徹雲霄
釋義:徹:貫通;雲霄:高空。形容聲音響亮,好象可以穿過雲層,直達高空。
22、鼻息如雷
釋義:鼻息:鼾聲。打呼嚕的聲音就象打雷壹樣響。形容熟睡時鼾聲大作。
出處:宋·沈括《夢溪筆談·人事》:“上使人微覘準所為,而準方酣寢於中書,鼻息如雷。”
23、鼓樂喧天
釋義鼓:彈奏。喧天:聲音大而嘈雜。彈奏著各種樂器,聲響大得直沖雲天。形容十分歡樂熱鬧。
出處《五代史平話·漢史》:“笙歌聒地,鼓樂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