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伴奏合唱的風格豐富多樣,眾多來自不同地區的組合,按演唱曲目及風格分類,大致可分為以下數個“流派”:1.理發店派。
理發店派是歷史最悠久的壹個流派,故先介紹之。它早於19世紀末便開始萌芽,至1940年代大盛。理發店是許多非洲裔美國人“聚腳”、社交的地方,而無伴奏合唱正是交誼活動的壹種,故名。
傳統的理發店曲目多由4個聲部構成,分別為男高音、主音、男中音和低音。樂曲的主旋律多出現在主音聲部,其他聲部則唱和音,形成主音織體。時至今日,許多組合也會嘗試演唱其他風格的樂曲,而演唱理發店曲目的歌者也不單是非裔美國人了。
最初的理發店組合多為全男班,但發展至今也出現了全女班及混聲組合,也有些以合唱團的形式出現—即每聲部由多於壹人演唱。
理發店風格的歌曲,旋律性很高,易於上口,感情豐富,常應用很有特色的七和弦,以五度循環形式進行。傳統的曲目壹般都是不記譜的,但近代的組合大多按譜演唱。
活躍在美加地區的理發店組合無數,參與歌手近60,000人,除演出外,他們也積極組織研討會和比賽,許多組織更設有完善的教學法,提供系統訓練。
2.古典派。
這壹派的組合所涉獵的歌曲很廣泛,包括了素歌以至當代的“嚴肅/正統”作品,英皇合唱團可算是最具代表性的組合。
古典派歌者多以“美聲唱法”發聲,他們壹般會依譜演唱,較少加入即興元素,也很少把節奏“搖滾化”。
不少組合也會兼唱民歌、當代聖詩及爵士樂,但歌者的古典發聲方法及依譜演唱的習慣把它們從福音、爵士等流派區分出來。
3.當代/流行樂派。
這流派的組合於上世紀70年代興起,90年代大盛。具代表性的組合有Nylons,Rockapella,The House Jacks等。
今天的當代/流行樂派的組合多不勝數,壹般被稱作“人聲樂隊”,因它們的音色與流行樂隊相似。壹般的“人聲樂隊”多由5人組成,其中1人專門唱低音,1人負責人聲敲擊,其他成員則唱主音及內聲部。除了演唱改編歌曲外,許多組合也有自已的原創歌曲。
和壹般流行樂隊壹樣,人聲樂隊壹般都用咪高峰(擴音器)演唱,配合先進的音效處理技巧,音色媲美傳統(即應用樂器的)流行樂隊。
4.街角派。
最初為1950~1960年代在紐約或費城等美國城市的街頭藝術,當今屬這派的組合也大多演唱這時期的老歌,不少曲目具濃厚的“R&B”風格。在欣賞這風格的歌曲時,聽者能清楚聽到壹些有趣的非實義歌詞,如“doo-wop”等,故名。
和其他許多流派不同,“doo-wop”派的組合壹般不看譜—歌曲都是用“耳朵”編配出來的。
許多dop-wop歌者都會應用較強的震音,故慣聽古典派的聽眾或會介意間中出現的音準問題。但震音技巧卻往往使“doo-wop”派歌曲充滿特色。著名的組合有The Alley Cats,The Mighty Echoes等。
5.學院派。
學院派組合是指那些由耶魯大學(1909年成立)之傳統發展出來的校園組合。雖然在歐美的大學校園也流行理發店四重唱及其他風格的無伴奏傳統合唱,但當提到“學院派當代無伴奏合唱”時,通常都不包括它們。
學院派組合多由十多二十人組成,以便當有團員加入/退出時,仍能保持良好的運作。每聲部也因此由多於壹人演唱,能造出“合唱效果”。演出時,各團員多排成半圓形,但表演時他們會不時走位,甚至加入舞蹈,制造視覺效果。團員中通常有壹人是指揮,但與傳統的指揮不同,他們也會壹起演唱,而非純粹“手指指”。
雖然許多組合都會演唱不同風格的歌曲,但大部分都主力唱流行曲,不少組合也因而應用人聲敲擊。
許多組合其實都會定期出版唱片,水準媲美專業組合。幾乎每所歐美大學也有無伴奏合唱組合,有些甚至有數隊,最具代表性的,當然是上面提及的耶魯大學Whiffenpoofs,它是在美國歷史最悠久的組合。
6.爵士樂派。
提起爵士樂,許多人會想起教人嘆為觀止的即興演奏。但爵士無伴奏合唱組合壹般都會依譜演唱,較少加入即興部分。
雖然爵士樂在歐美地方十分流行,但用純人聲唱爵士樂的組合卻相對地少。許多如Manhattan Transfer的組合,這些組合大部分都用樂器伴奏的,並非真正的無伴奏合唱,只因它的曲目常牽涉“close harmony”,即某些A Cappella作品常應用的壹種編曲技法,才引起了混淆。
在成立的早期,著名組合Swingle Singers以演唱具爵士風格的歌曲為主,但應用樂器伴奏。根據創辦人Ward Swingle憶述,他們是在70年代開始才轉為無伴奏組合,藉此減省人手及巡回演出時的交通費用。今天,Swingle Singers已成了壹個演唱許多不同風格音樂的組合,而較專註演唱爵士樂的無伴奏合唱組合也愈來愈少,較著名的,尚有Singers Unlimited和Swingle老先生甚為欣賞的瑞典組合The Real Group等。
7.福音派。
這派的組合演唱風格多樣的福音性歌曲。早期的組合,與理發店派源出壹徹,風格樸素而富感情,不少曲目以啟應形式唱出。當代的組合則具較明顯的流行曲及搖滾風格,著名的組合有Acappella及Glad等。
8.地方音樂派。
顧名思義,這派的組合演唱壹些來自非歐美城市地區的曲目。東歐的鄉郊音樂、南美音樂、非洲音樂、東正教音樂、猶太音樂等,都屬這個類別。這些音樂的風格與“主流”A Cappella很不同,十分值得欣賞。
9.音樂劇
音樂劇熔戲劇、音樂、歌舞等於壹爐,富於幽默情趣和喜劇色彩。它的音樂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眾的歡迎。音樂劇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頻密的地方是美國紐約市的百老匯和英國的倫敦西區。因此百老匯音樂劇這個稱謂可以指在百老匯地區上演的音樂劇,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匯風格的音樂劇。
音樂劇是20世紀出現的壹門新興的綜合舞臺藝術,集歌、舞、劇為壹體,廣泛地采用了高科技的舞美技術,不斷追求視覺效果和聽覺效果的完美結合。同時,西方的音樂劇在百年多的商業表演經驗中總結出了壹套成功的市場運作手段,並且創作出壹系列老少皆宜的優秀劇目,使這壹藝術形式突破年齡、階層等客觀因素的局限,廣受觀眾的喜愛。隨著我國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對文化娛樂的需求也出現了多元變化,音樂劇這種新的藝術樣式很快以其視聽兼備、雅俗***賞的特質吸引了壹批固定的並且正在不斷擴大的受眾人群。
音樂劇,又稱為歌舞劇,是音樂、歌曲、舞蹈和對白結合的壹種戲劇表演,劇中的幽默、諷刺、感傷、愛情、憤怒作為動人的組成部分,與劇情本身通過演員的語言,音樂和動作以及固定的演繹傳達給觀眾。壹些著名的音樂劇包括:奧克拉荷馬、音樂之聲、西區故事、悲慘世界、貓以及歌劇魅影等。
音樂劇特點
和歌劇的分別是,音樂劇經常運用壹些不同類型的流行音樂以及流行音樂的樂器編制;在音樂劇裏面可以容許出現沒有音樂伴奏的對白,而音樂劇裏面亦沒有運用歌劇的壹些傳統,例如沒有了宣敘調和詠嘆調的區分,歌唱的方法也不壹定是美聲唱法。但音樂劇和歌劇的區分界線仍然有不少學者爭議,例如格什溫作曲的波吉與佩斯就曾同時被人稱作歌劇、民謠歌劇和音樂劇。壹些音樂劇如悲慘世界是從頭到尾都有音樂伴奏,而壹些輕歌劇如卡門卻有對白。
音樂劇普遍比歌劇有更多舞蹈的成份,早期的音樂劇甚至是沒有劇本的歌舞表演。雖然著名的歌劇作曲家華格納在十九世紀中期已經提出總體藝術,認為音樂和戲劇應融合為壹。但在華格納的樂劇裏面音樂依然是主導,相比之下,音樂劇裏戲劇、舞蹈的成份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