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原始信仰說起
城隍廟(2張) 遠古時期,農業經濟在強大的自然力面前,常常顯得軟弱無力,壹種潛在的恐懼心理使得民眾往往把希望寄托於對圖騰、祖先和自然神的崇拜之中,通過壹定的祭祀求得自然力和祖宗的護佑,在“萬物有靈”與“天人合壹”觀念的支配下,出現了有關神靈的崇拜和祭祀儀式,逐步形成原始信仰。
城隍是我國原始信仰祭祀的自然神之壹。從資料記載看,城隍神最早見於周代《禮記》天子八蠟中的水墉神。《禮記·郊特牲第十壹》有:“天子大蠟八。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大蠟八”是指什麽?鄭玄註雲:所祭有八神也。許慎《說文》雲蠟“從蟲昔聲……曰年終祭名者矣”。所以大蠟八即年終祭祀的八位神,他們分別是:司嗇、百種神、農神、郵表、禽獸神、坊、水墉、昆蟲。其中水墉居其七。水墉是農田中的溝渠,水墉神也就是溝渠神。後來古代的城市亦要修築城墻,城墻之外還要有壹圈護城壕。有水的城塹稱為“池”,無水的城塹則稱為“隍”。“城隍”二字,始見於《易經》泰卦的上六爻辭:“城復於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其中“城”指城墻,“隍”指城壕(護城河)。城隍壹詞連用泛指城池,首見於班固《兩都賦·序》:“京師修宮室,浚城隍。”原始崇拜認為,凡與人們日常生活有關的事物皆有神在,而且“功施於民則祀之,能禦災捍患則祀之”(《五禮通考》)。城墻、城壕在防衛敵人、猛獸攻擊,保護壹城百姓安全上,功莫大焉。於是水墉神便升格為城隍神,被視為城市的守護神。
兼容並包是我們傳統文化與民間信仰最顯著的特點之壹,城隍信仰亦是如此。隨著城隍在民間百姓中的影響日益顯著,道教也將城隍神納入自己的神靈體系。杜光庭編纂的《道門科範大全集》中,就有在齋蘸請神儀式中開列城隍的法位的記載。在以後的發展過程中,城隍神就逐漸成為了道教尊奉的主要冥界神靈之壹。道教許多法事活動中,都要請城隍神到場。道教源於民間而又影響民間,甚至滲透到千家萬戶。城隍原本是民間的神祀,佛教在中國廣泛傳播以後,接受了佛教的冥界體系,城隍神開始成為陰間的行政長官,掌管陰間事務。 如宋代佛教的“水陸法會”就開始將城隍神列為重要的恭請神明之壹。
中國民間信仰主要是指俗神信仰,它的壹個典型特征就是,把傳統信仰的神靈和各種宗教的神靈進行反復篩選、淘汰、組合,從而構成壹個雜亂的神靈信仰體系。這鮮明地反映了中國世俗信仰的多元性。所以說,中國民間信仰具有多教合壹,多神崇拜的特點。民間信仰的神靈群體可以說並無體系可言,但這些信仰並沒有本質上的沖突,這壹方面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包容性,另壹方面也體現了民間信仰“尚和”的文化精神特質。
城隍,從我國先民的原始信仰、民間信仰發展到後世的宗教信仰,它們原發於農耕文明。古長安作為農耕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壹,又以其長期作為我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特殊地位,決定了它成為精神文化的傳播地。由此,古長安也自然成為城隍信仰的原發地和傳播地。
漢代紀信,最早的城隍人格神
城隍神是由自然神逐漸過渡到人格神的,在傳統社會中,人們希望英雄人物死後英靈還在,作為地方神來保護自己。在城隍由自然神演變為人神的過程中,漢代的紀信最早,長安不僅是城隍信仰的原發地和傳播地,也產生了最早的城隍人神——紀信。
據《長安縣誌·王曲城隍廟會》記載:“相傳楚漢滎陽之戰中,漢將紀信假扮成漢王,解救劉邦出圍,致被項羽燒死。劉邦得天下後,封紀信為十三省總城隍,在長安王曲建廟立祠,每年農歷二月初八祭祀,後遂成廟會。”漢代紀信救劉邦的故事在《史記·項羽本紀》和《漢書·高帝紀第壹上》及地方相關資料上均有敘述。劉邦稱帝後,厚賞、追封紀信,並賜黃袍加身,擇上林苑(今王曲鎮)修建大型廟堂並祭祀,每年農歷二月初八祭祀,後遂成廟會。據傳文景二帝時期,為了順應民心、強化統治,遂將供奉的紀信封為城隍神,成為長安城的保護神。由史料記載來看,王曲城隍祭祀紀信據今已有兩千余年的歷史,比三國東吳蕪湖城隍爺周瑜和城隍廟要早四百年。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城隍信仰不斷增強,王曲城隍祭祀活動亦不斷興盛。進入唐代,城隍祭祀在各地已經蔚然成風,地方官每年定期或在地方遭遇旱澇天災時,代表壹方民眾祭祀城隍。王曲城隍緊鄰唐長安城,更成為官府及民眾祭祀的對象,我們可以想象當時祭祀活動的盛況。宋代城隍神被正式列入祀典,並明確規定,新官到任三日內,必須拜謁城隍廟,這是借用神明的威力來管制官吏。王曲城隍紀信也被封為“忠佑安漢公”,元代時追封為“輔德顯忠康濟王”。明太祖朱元璋大封天下城隍,並完善了祭祀城隍的制度。城隍神與現世行政機構相對應,但其職能高於現世行政長官,由此來達到對地方官吏和百姓的精神統治。王曲城隍被明王朝封為“忠烈侯”,享正三品,祭祀活動更顯重要和隆重。清代繼續沿用明代制度。
據宋代趙與時的《賓退錄》記載,至宋為止,各地***有供奉紀信的城隍廟數十處,城隍“神之姓名具者,鎮江、慶元、寧國、太平、襄陽、興元、復州、南安諸郡,華亭、蕪湖兩邑,皆謂紀信”。
現如今,粗略統計,全國仍有奉紀信為城隍的城隍廟三十多處。最著名的有:古都西安,陜西陽曲、興元、戶縣,安徽蕪湖、寧國,甘肅蘭州、天水、西固,河南鄭州、方城、固始、滎陽、密縣,江蘇鎮江,浙江臨安、慶元,湖北襄陽,福建南安,上海,河北瓦房店復州,四川南充,廣西太平,等等。其中,甘肅天水、四川南充、陜西戶縣都把紀信視為本地人,以桑梓故土的身份,建城隍廟以供奉。河南因是紀信行軍戰鬥的主要戰場所在地和最終詐降現身的地方,紛紛立廟拜紀信為城隍。
民間普遍信仰
宋代以後,城隍信仰已是民間非常普遍的信仰了,隨著城隍信仰在我國民間的發展,各地人民信奉的城隍神愈加人格化、本土化、多樣化,大多以當地人民普遍認同的、已去世的英雄或名臣奉為城隍神,如古都西安以及全國眾多城市均仍祭祀漢高祖大將軍紀信,蘇州祀戰國時春申君黃歇,北京祀文天祥、楊椒山,杭州祀周新,會稽祀龐王,南寧、桂林祀蘇緘等。
朝廷冊封城隍
後唐末帝清泰元年(934)始封城隍為王爵。
元代文宗天歷年間,朝廷讓城隍爺配享夫人,從此城隍廟裏就有了寢殿,專門供奉城隍爺及城隍夫人。
明代,朱元璋更是推崇有加。相傳朱元璋稱帝之前,曾經宿身城隍廟而幸免大難。朱元璋稱帝之後,於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下旨封都城隍為監察司顯佑王,職位正壹品;與朝廷的太師、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級。同時封各府城隍為監察司民城隍威靈公、職位正二品;封州城隍為監察司民城隍顯佑侯,職位正三品;封縣城隍為監察司民城隍顯佑伯,職位正四品。正是在這壹時期,各州府縣,紛紛修建城隍廟。都城隍廟由皇帝親自敕建,皇宮撥付銀兩,廟內住持由朝廷直接任命,各府、州、縣則按照等級,依次效仿,規模等級完全參照地方官署衙門,按級別配制冕毓官服。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朝廷頒布了專門祭祀城隍的典章制度。並下詔去除了城隍封號,封京都城隍為“都城隍”。其它只稱某府某州或某縣城隍。 清代,基本完全繼承了明代的城隍典章制度。
1.西安都城城隍廟
西安都城隍廟,級別最高、影響最大、已有620年歷史 西安都城隍廟正是在這壹歷史背景下,由朱元璋親自敕建,由朱元璋次子秦王朱樉親自負責監修,在唐遼王府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修建之初,被朱元璋敕封為都城隍廟,統轄西北諸省大小城隍。在城隍信仰的序列中,級別最高、影響最大。自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創建至今,已有620年歷史。 六百多年來,風雨經桑,朝代更叠,都城隍廟歷經興衰。自元朝定都北京以後,西安就失去了作為國都的優勢和輝煌,明清之際,經濟中心也以江南為主,陜西漸漸成為西北偏遠落後的地區,但當年朱元璋敕建的都城隍廟,威嚴依舊,雄偉依舊。 清雍正元年重修 規模宏大,殿宇輝煌,甲於關中 清雍正元年,壹場火災燒毀了都城隍廟大部分建築,時任川陜總督的年羹堯將軍,下令拆除了明秦王府,用秦王府的木料重修了都城隍廟,重修之後“規模宏大,殿宇輝煌,碧瓦丹檀,雕刻精美,地基之廣,甲於關中。 清光緒十三年不慎失火 損失慘重 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廟前商民不慎失火,燒毀了山門,及東西兩廡商鋪,損失慘重,時任陜西巡撫葉伯英親自倡導,募資重修。 1942年日本侵略軍轟炸 尤為可惜的是,1942年日本侵略軍轟炸西安城,在城隍廟裏投擲了兩枚炸彈,炸毀了藏經閣,許多明代珍貴文物字畫、《道藏》、經典、,鼓樂古譜等大量文物毀於壹旦,大殿東北角及後檐部分慘造炸毀。殘檐斷柱,彈孔痕跡至今依稀可見。 解放後形成城隍廟小百貨市場 鼓樂名揚四海 解放後,城隍廟的道眾積極投身於社會主義建設熱潮之中,城隍廟由於良好的群眾信仰基礎,每逢初壹,十五信眾如潮,摩肩接踵,周邊百姓過境必經,因而形成了遠近聞名的城隍廟小百貨市場,有力地促進了整個西大街的經濟繁榮。 這壹時期,城隍廟的鼓樂更是名揚四海,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音樂研究所的許多專家教授,紛紛來此采風調研。1961年,城隍廟住持安來緒道長應邀率領鼓樂社赴京演出,受到周總理的親切接見,成為這壹時期的歷史佳話。安來緒道長被載入《世界音樂大辭典》,成為近代史上被載入《大辭典》中的兩名中國民間音樂家之壹。(另壹位為阿炳) 文革期間宗教活動被迫中止 文革期間破四舊,城隍廟首當其中,廟門前的大牌坊,被當時的西安古建隊拆除,辟為柴火。大殿內的紫銅鑄造的城隍神像被推倒熔煉,經書樂譜紛紛被燒,廟內道眾樂師流落民間,宗教活動被迫中止,香火中斷。 八十年代以後修復西大街牌坊及兩廡商鋪 八十年代以後,改革開放,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逐步得以貫徹落實。西安市政府高度重視,投入巨資修復了西大街牌坊及兩廡商鋪。廟內道眾備受鼓舞,省吃儉用,多方化緣,已修復了文昌閣、二道門、東西配殿及兩廡廂房等建築。
2.浙江省寧波市城隍廟
城隍廟又稱寧波郡廟,位於市中心繁華地帶。寧波府城隍廟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城隍廟之壹。該廟建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建成後屢遭火災,現存的廟殿是清光緒十年(1884年)重建的。郡廟有照壁、頭門、二門、戲臺、大殿、後殿,建築完整,氣勢宏偉。戲臺建得尤其精美。戲臺是單檐歇山頂,藻井呈雞籠形,雕龍畫鳳,朱金裝飾,遠遠看去,熠熠生輝。郡廟內保存著30余塊碑刻及宋井等古跡。如今,城隍廟已經成為寧波最大的購物中心,這裏商店林立,小吃遍布,實為了解寧波民間風情的壹大好去處。
3.湖南省安仁縣城隍廟
城隍廟位於縣城城關鎮鳳凰山,為安仁境內重要的道教活動場所,安仁縣道教協會就設於廟中。廟中主持為李松林道長。 城隍廟處在鳳凰山腰,座東朝西,青山環抱。廟宇氣勢宏偉,雕梁畫棟,十分精美。鳳凰山靈氣也賦予了該廟以無限生機。因為有此廟的存在,鳳凰山也成為儒、道、佛三教合壹的人間仙境。 民間傳說鳳凰山的菩薩靈,有求必應,由此招來邊縣區眾多信男善女焚香朝拜,多年來香火興旺。
4.甘肅省蘭州市城隍廟
城隍廟在蘭州市張掖路。建於宋代,有殿3楹,祀奉漢將軍紀信,又名紀信廟。明代重修後改易現名。清乾隆年間(1736-1795)毀於大火,後重修。坐北向南,占地1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大門3間,為忠烈侯坊,二門為硬山頂式環廊戲樓,北有卷棚歇山頂式享殿,後為重檐歇山頂式正殿,左右有廂房、鐘鼓樓等。回廊下原有壁畫,現已不存。1956年辟作蘭州市第壹工人俱樂部。
5.廣東省普寧市洪陽鎮城隍廟
城隍廟,位於普寧故城洪陽(古代洪陽鎮是普寧的縣城,2008年進入中國第四批歷史文化古鎮)東北側,洪陽城內下草埔,縣衙東北約三百米處,與文昌閣毗鄰,始建於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普寧置縣之時,距今已有四百余年歷史,為古建築物。 各地城隍廟剪影(12張) 康熙三十四年,知縣趙勉周重修中堂及門樓廊廡。四十八年知縣安定枚(鑲紅旗人)重修後堂兩廊六司房舍,前後為三廳二天井宮殿式結構,***三進十壹間,東西寬約二十七米,南北六十米,總建築面積約1620 平方米。前廳為三山門,門樓左右供奉馬官,門風左右為千裏眼、萬裏望,中廳正殿供奉城隍爺塑像。後廳分三殿,分別供奉城隍夫人、十八羅漢和千手觀音,體現了中國佛儒合壹思想。正殿與後廳三間,有放生池,池中放養龜鱉,池兩旁植木棉樹,池中間有拱橋,正殿前天井有參天古榕,正殿兩旁廊廡供奉神像。整座城隍廟有大小佛神像***108樽。 每年正月十七或正月十八,洪陽就會有“營城隍公”,也就是“洪陽城隍公皆同夫人出遊盛況”,場面極其熱鬧。洪陽鎮著名的古建築還有德安裏等。洪陽城隍廟與林則徐逝世的地方“林則徐紀念館”(也就是“文昌閣”)毗鄰,***同組成壹個景點。
6.廣東省揭陽市城隍廟
城隍廟位於今市區城隍路,始建於南宋,後遭毀,於明洪武二年(1369)重建。內有三山門、拜亭、大殿、養生池、石拱橋、夫人廳等。城隍廟頂為懸山頂,七架梁與金柱之間用三升鬥拱架,大殿四壁只起防護作用,不承受屋頂壓力,結構獨特,歷經地震,雖墻壁崩塌而梁架安然。其棟梁雕刻刀路明快,雄渾遒勁,兼有明代建築風格和地方傳統藝術特色,是揭陽市古建築物歷史遺存的精華。 揭陽城隍廟是廣東省內現存最大規模的同類古建築。位於揭陽東門城隍街,建於宋紹興十年(1140年),明洪武二年(1369年)縣丞許德重建。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單位。揭陽城隍廟建築融合了明清建築風格和潮汕地方傳統工藝特色。主體建築為木、石承載結構,力學結構科學嚴謹。大殿四壁僅僅起著防護作用。建築結構防震性能很高,歷經明代以來幾十次地震,巍然不動,成了今人研究古代建築的標本。據《揭陽縣誌·壇祠》載,城隍廟在城東解元坊,深二十六丈,廣八丈。城隍廟廟宇以大殿為中心,南北壹中軸線,左右兩廊、兩廂為對稱建築,三進院落。主要建築有牌樓、大門、大殿、鐘、鼓樓、後殿(夫人廳),總面積有2000多平方米。
7.河南省鄭州市城隍廟
在鄭州市商城路北,(全稱城隍靈佑侯廟)。建於明代初年,弘治十四年(1501年)重修,其後屢有修葺。廟宇坐北朝南,主要建築有有山門、前殿、樂樓、大殿、寢宮等。建築均為琉璃瓦覆蓋,卷棚出廈,飛檐四出,造型精致,結構緊湊。樂樓高達15米,歇山式雙層建築,正脊浮雕遊龍數條,有鳳凰在上下飛舞,有荷花、獅子在左右陪襯,異常生動;大殿正脊兩端雕有吞脊吻獸,兩側刻滾龍數條,並飾鳳凰、牡丹;殿上刻有“八仙過海”及蒼松翠柏、人物、鳥獸,構圖和諧精致,栩栩如生。
8.山西省長治市城隍廟
潞安府城隍廟位於山西省長治市大北街廟道巷。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創建,明弘治五年(1492年)、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重修。現存的城隍廟中大殿和角殿為元代建築,寢宮、戲樓、玄鑒樓等為明代建築,廊廡、耳殿為清代建築。城隍廟是為祭祀城隍神而營建的,城隍是古代神話傳說中守護城池之神。城隍廟占地面積12229平方米,建築面積5175.03平方米。縱軸線長達408米,由南往北依次有六龍壁、宏門、木牌樓、石牌樓、山門、重樓(玄鑒樓)、戲樓、獻亭、中大殿、寢宮及各院東西配殿、廊房等建築。
9.河南省安陽市城隍廟
道教廟宇。在河南省安陽市古城內鼓樓東街。始建年代不詳;明代洪武二年(1369)重修。廟宇坐北朝南,現僅存牌坊、大門和五座大殿及東西廂房等建築,多為1982的重建,昔為祀奉城隍神之所,今是安陽市著名的古跡之壹。
10.廣東省惠州市城隍廟
城隍廟位於平海古城西側,該廟建築面積達430平方米,始建於明永樂三年(1405年),曾多次重修。“文革”期間被全部拆毀。上世紀80年代末期,由當地群眾和香港同胞捐資重修。城隍廟建築精美,每層的檐周都雕塑著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故事。從廟門到檐棟、神像、案臺、楹聯、碑刻、雕塑等,都保留古建築藝術特色,其文字和繪畫,貫穿著規勸人們驅惡從善的意識。廟前有城隍炮樓,右側有城隍亭,高6米,三層結構。右前角有戲臺和可容納2000人的露天廣場。
11.臺灣省臺南市城隍廟
城隍廟位於臺灣省臺南市中區清水裏青年路子 133 號,臺灣原為福建省隸屬之府,故名 (府城隍廟) ,是臺灣最早興建的城隍廟,始建於明永歷二十三,清朝幾經修復。廟內供奉城隍老爺,配祀二十四司,廟雖小而香火旺。每逢農歷五月十壹城隍聖誕祈福還願更是絡繹不絕。清朝乾隆年間為臺灣主要的七寺八廟之壹,現被列為臺灣二級古跡。
12.臺灣省澎湖縣城隍廟
道教廟宇。在臺灣省澎湖具馬公鎮重慶裏光明路二十號。據《臺灣寺廟大觀》記載:創建於清初,乾隆二十四年(1759),曾重修與擴建;同治四年(1865)當地文人:於廟內殿中成立宣講社,繼設誘善堂,次分設德善堂,互為對化;光緒十二年(1886)整修,並增建廟前照壁等,爾後又歷兩度改建及修葺。該廟格局采四進式,占地面積四百余平方米,主要建築有拜殿、正殿及兩側護室等。三川殿燕尾飛翹,直指雲霄,頂覆紅瓦,不施雕飾,古樸大方;正殿內神龕正中主祀城隍神,紅面烏須,溫文爾雅,文、武判官侍立左右;殿梁間懸壹大算盤,上刻寫“世事何須空計較,神天自有大乘除”;沿過水廊而行,可見兩旁護室,室內分別供奉城隍神的部屬神將。七爺謝必安、八爺範無救、四大將軍、註祿司、陰陽司、褒善司、註壽司、速報司及罰惡司等,諸神面目各異,尊尊手持刑具,威武勇敢,令人不寒而栗。
13.陜西省三原縣城隍廟
城隍廟位於三原縣城東渠岸街中部。始建於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600多年來曾翻修和增修9次,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之壹,總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現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隍是古代神話中守護城池的神,後為道教所信奉,自三國起至清代末歷代建廟祭祀。三原城隍廟供奉的唐代名將三原人李靖。三原城隍廟規模之龐大,建築之堂皇,在全國城隍廟中首屈壹指。城隍廟為宮殿式建築,用均衡對稱方式把樓、殿、廊、廡、坊、亭等40多座單座建築按主次布局在縱橫軸線上。五個廊院相套向縱深和兩側伸展。中軸線上布著三道門、四重排坊、五座重檐殿樓。應門、戲樓、鐘鼓樓、獻殿、拜殿、陪殿、寢殿等主體建築各具特色。全部建築琉璃蓋項,雕梁畫棟,富麗堂皇,美若宮殿,體現了我國古建築平面輪廓規正,整體布局合理,結構嚴謹,疏密得當,刻鏤精致,紋飾典雅的特點。 三原縣博物館設在城隍廟內,收藏了近三千件珍貴文物和壹百多通碑刻,其中嶽飛書《出師表》和於佑任(三原人)書法真跡為世稱頌。
14.臺灣省新竹市城隍廟
新竹都城隍廟的簡介
新竹都城隍廟位於新竹市北區中山路上,列屬二級古跡,其廟宇規模在當時是全臺灣之最,專門掌管陰間與陽間賞罰善惡的神明為城隍,所以城隍廟的布置猶如古代的衙門;新竹都城隍廟廟埕的市集小吃攤,成為新竹特色之壹。
新竹都城隍廟的歷史發展
新竹都城隍廟創建於清乾隆13(西元1748)年,由淡水同知曾日锳倡議興建,在西元1875年設臺北府,但府治仍在新竹,因此將城隍爺晉升為府城隍(綏靖侯),香火鼎盛有‘新竹城隍爺,北港媽祖婆’的稱譽;至西元1891年,全臺官民在此舉辦護國佑民怯除災厄祈禱醮法會,故於次年改封為‘晉封威靈公,新竹都城隍’,為全臺唯壹的都城隍廟,也是唯壹的省級城隍廟,又因顯靈禦匪有功,光緒皇帝頒賜‘金門保障’匾額,更是新竹都城隍廟重要文物之壹,其後陸續獲歷代皇帝封贈成為全臺官位最高的城隍爺。
新竹都城隍廟的建築風格
新竹都城隍廟歷經多次翻修,如今所見的外貌為民國13年的修建,以三川殿及三疊式屋頂最具特色,廟內文武判官範、謝將軍及四捕快之雕琢更是精致傳神;懸掛在屋梁上的大鐵算盤,據傳是城隍用來計算人世罪惡的,所以兩旁的對聯寫著‘世事何須多計較,神天自有大乘除’;新竹都城隍廟門前的石獅及其他雕飾均有藝術價值,龍柱是臺北名師辛阿救的作品,雕工細膩生動,進入大門上方的八卦藻井,為泉州惠安大木匠師王益順之作,十分具有歷史意義的作品。
15.上海市城隍廟
在上海地區眾多的道教官觀中,上海城隍廟以其歷史悠久、建築宏偉相著稱,在國內外享有盛名。
黃浦區老城隍廟
上海老城隍廟坐落於上海市最為繁華的城隍廟旅遊區,是上海地區重要的道教宮觀,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從明代永樂(1403-1424)到清代道光(1821-1850)上海城隍廟的廟基不斷擴大,宮觀建築不斷增加,最為繁盛時期,總面積達到49.9畝土地,約三萬三千多平方米。作為上海地區重要的道教宮觀,上海城隍廟在“文革”時期,自然也遭受了重大的打擊,神像被毀,廟宇被挪為它用。1994年,隨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實,上海城隍廟得到恢復,重新成為由正壹派道士管理的道教宮觀。2005年,上海城隍廟大殿前廂房的使用權得以歸還,隨即開始了二期修復工程。今天的上海城隍廟,包括霍光殿、甲子殿、財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父母殿、關聖殿、文昌殿九個殿堂,總面積約二千余平方米。
16.山西省芮城縣城隍廟
城隍廟位於芮城南街,也是芮城博物館所在地。宋大中祥符年間( 1008~1016 年)創建,明景泰六年( 1455 年)重修,清順治三年( 1646 年)冬,寢殿被火毀重建,此後又經康熙 十年( 1671 年)、道光九年( 1829 年)的重修和鹹豐元年( 1851 年)的增修。 歷經千年的兵火戰亂和風雨剝蝕,集中了宋、元、清三代建築風貌的城隍廟能保存至今,可謂壹個奇跡。享亭為元代遺物,俗稱“看臺”,柱子粗矮,鬥拱碩大,建築形制粗獷而渾 厚,古樸的外貌具有濃厚的早期建築特色,使人壹眼就能感受到動蕩不安的金元時期,匆忙粗 糙但不失精美的建築工藝。 獻殿與享亭之間是東西廂房,左右對稱,面闊九間,進深壹間。獻殿面闊五間,進深二間, 外露四根明柱,前檐還有插廊,中部辟門通往大殿,卷棚頂,為清代所建 。 最精彩的當屬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柱頭有卷剎,柱體有側角,柱頭鬥拱為五鋪作 雙下昂形制。屋頂舉折平緩,鬥拱碩大,拱瓣清晰,為典型的宋代規制。歇山部分的“二龍戲珠”琉璃懸版為明代制作,富麗堂皇,端莊肅穆, 琉璃鴟吻及琉璃脊飾色彩絢麗、精美絕倫,系古建築中的罕見之作。大殿形制古樸典雅,雄偉壯觀,雖經歷代維修更換過少量構件,但大木構件 及鬥拱仍為宋代遺物。它屹立在這組建築群中間,仿佛壹位貴夫人,那種雍容華貴自不待言。 碑郎裏收集陳列有北魏、北周、隋、唐、宋、元至明、清的歷代名碑、造像碑、墓誌銘等 98 通,對研究我國古代文化具有極為珍貴的參考 價值。館藏文物還有大型通景堆絹《郭子儀誕辰祝壽圖》屏,吳鎮、米芾、董其昌等名家墨筆畫卷,以及愛國將領楊虎城將軍所贈佩劍等珍貴文物。徜徉在這裏,從壹磚壹石中,從那些梁架與鬥拱間,古文化的濃郁氣息撲面而來。
17.廣東省鶴山市城隍廟
在鶴城鎮昆源路西端(古勞村),始建於清雍正十壹年(1733)是建縣初期縣城內“十祠八廟”中唯壹保存下來的廟宇。原占地約700多平方米,廟分前、中、後3座,有兩天井相隔,前座毀於文化大革命期間,現只剩下後座。天井兩側建有瓦面遮擋,右邊承放有“地保神”、“壹見發神”(濟公)、“趙大元帥神”、“加福加壽神”;左邊承放有“靈神”、“二王爺神”、“五王爺神”、“包公神”、“壽星公神”、“太歲神”。後座正面有二條石柱直立,上刻壹副對聯,乃是清人手筆,蒼勁有力。上聯:“久仰神靈幾同水族燃犀潛分異路”,下聯:“重新廟貌從此山城控鶴永鎮名區”。門口兩側有兩個馬步(士兵)牽著馬守候,隨時待命。後座廟內有直徑40公分的圓柚木柱4根,支撐上蓋,柱腳為花籃式石墊座。廳中央承放著玉皇大帝,城隍爺在右,文昌君在左。每天香火鼎盛。遊人絡繹不絕。
等等 有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