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又稱 風)是收集在中國文學史上第壹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周代民歌。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十五個諸侯國的民間歌曲。“國風”中的周代民歌以絢麗多彩的畫面,反映了勞動人民真實的生活,表達了他們對受剝削、受壓迫的處境的不平和爭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
《國風》以簡樸的語言描摹事物,以樸素的生活畫現反映社會現實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在“國風”中有很好的體現,並且成為它顯著的藝術特點。
《國風》壹***有15組、按地區劃分,包括“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檜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豳風”、“陳風”和“曹風”,***160篇,又被稱為“十五國風”。
《國風》被普遍視為《詩經》中的文學精華部分,後人將其與屈原的《離騷》並稱為“風騷”。從風格上講,《國風》帶有濃烈的地方色彩;從內容上講,《國風》大多數是民間詩歌,作者除少數是個別貴族外,大多是民間歌手。
擴展資料:
《詩經》的作者成分很復雜,產生的地域也很廣。除了周王朝樂官制作的樂歌,公卿、列士進獻的樂歌,還有許多原來流傳於民間的歌謠。
《詩經》中《風》、《雅》、《頌》三部分的劃分,就是依據音樂的不同。
其地域,除《周南》、《召南》產生於江、漢、汝水壹帶外,均產生於從陜西到山東的黃河流域。雅是“王畿”之樂,這個地區周人稱之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當時把王畿之樂看作是正聲——典範的音樂。
《大雅》、《小雅》之分,眾說不同,大約其音樂特點和應用場合都有些區別。《頌》是專門用於宗廟祭祀的音樂。
百度百科-風 (詩經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