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文場是什麽?
廣西文場又名“文場”、“文玩子”、“文唱”、“小曲”、“雜調”、“揚琴小調”、“鶯歌小調”等,產生於清代中葉,迄今已有二百年以上的歷史。它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北官話地區,在桂林、柳州、宜山、平樂、荔浦等地尤為盛行。 廣西文場的演唱形式多種多樣,既有數人表演的“坐唱”、壹人表演的“立唱”,也有唱做結合的“走唱”,還有“文場掛衣”的文場戲。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廣西文場逐漸形成“光派”和“瞎派”兩個藝術流派,前者以聲腔華麗多彩著稱,後者則追求質樸深沈的演唱風格。廣西文場音樂包括大調唱腔、小調唱腔、大小過門、引子、尾子和過場音樂等,大調唱腔包括俗稱“四大調”的“越調”、“灘簧”、“絲弦”和“南詞”,小調唱腔現存寄生草、倒板槳、碼頭調、揚州紅、水上琵琶、罵玉郎等五十多個曲牌。傳統的伴奏樂器以揚琴為主,加上琵琶、小三弦、胡琴和笛子,稱為“五件頭”,後來又增加了調胡、二胡、中阮等樂器;擊節樂器則有板、鼓、碟子、酒盅等。廣西文場的伴奏與唱腔連為壹體,唱腔開始前有壹“過板”,又稱“引子”,樂句與樂句之間用小過板,大小調的小過板基本相同。道白時配合的曲調常用壹枝花、柳春娘、水龍吟、八大板、節節高、懶梳頭、夜行船等,這些曲調多數移植於廣西民間樂曲和桂劇的過場音樂,用在文場演奏中,顯得清新優美、婉轉流暢。 廣西文場有壹批優秀的傳統曲目,其中包括《琵琶記》、《西廂記》、《紅樓夢》等十余種成套唱本,《雙下山》、《王婆罵雞》等六十余種單出唱本和《武二探兄》、《貴妃醉酒》等近百個段子。目前,廣西文場藝術已走向衰落,後繼乏人,急需保護,以利於傳承。 ?2008年廣西文場已經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